彭经伟 高 倩
(1.安徽工程大学生化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机械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近年来如何克服和解决“慢就业”[1]、“闪离”[2]等一系列新的就业现象需要有新的手段和方法。求职就业咨询也是日常心理咨询的重要方面,笔者指导2017届应用化学专业121名毕业生就业中运用了心理咨询技术和手段,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评估的方法尝试快速准确的对应届生的求职择业状况做出评估和“诊断”,根据诊断类型给予评估对象合理有效的指导。
“诊断”源于医学,意为诊视而判断病情及其发展情况。收集资料、评价资料、分析推理判断、实践验证是诊断的基本过程。诊断应届生的求职就业状况也需要有以上的基本程序。
我们尝试从咨询的视角对求职计划有无及具体性、就业经历丰富程度、现实压力状况、支持资源情况、求职进展等五个方面的资料进行评估。
(1)评估求职、就业计划是为了解其就业动机状况。主要包括求职计划的有无及具体性、有效性、可行性等。具体性指就业计划的详细程度等;有效性指就业计划目标是否可行,能否分解,能否有效控制及考核;可行性指就业计划与内在资源和外界环境是否匹配,在多快的时间内能够实施,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等。
(2)评估既往的相关求职、就业经历与求职结果有助于掌握应届生对就业前景的把握程度,其次求职就业经验的有无与丰富程度对应届生求职有决定性作用,另外有无“闪离”经历能够判断应届生的求职就业决策是否困难、定位是否清晰、职业认同是否模糊等。
(3)毕业生求职择业期间由于各种冲突产生的认知和行为体验是压力的反应形式,属于社会环境性压力[3],主要来源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状况导致的内心冲突。评估目前现实压力以及相对应的紧张、焦虑程度是诊断应届生求职就业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自身状况和就业社会环境产生冲突的对照。及时有效的评估与“诊断”、是否有效的干预是就业心理健康和成功就业的重要保证。
(4)评估目前能够获得的支持资源是对应届生自身就业资源的发掘和再认知,有助于扩展其求职就业的视野。主要包括内在资源、外在的资源、社群团体的资源、精神资源等。内在资源包含既往求职经历、学习经历、学生干部任职经历、社会实践经历、考证考级情况、自身人格特点、积极的的思维方式等情况;外在的资源主要指有利于求职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质量、适当性及可利用性等,能够提供帮助的最佳资源是人际交往资源,其中校友资源是十分重要的;社群团体资源是指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对于共同经验信息的分享程度,社群支持等;精神资源主要是指职业理想。一般能够发掘和获得支持资源越远多,成功就业的几率越高[4]。
(5)当前求职就业状况与进展评估,主要包含求职择业者的精神面貌及情绪状态、自身对当前就业政策的认识和就业现状的判断、自我认知的合理性、简历制作投递状况、求职信息来源情况、获得及参加面试见习机会次数、获得offer个数等方面,目的在于对求职就业状态给予现场的综合判断[5]。
评估可以采用团体评估、个体评估、团体评估和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团体评估可以大规模的进行,效率高,但是针对性差且缺乏有效性。个别评估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效率比较低。因此,可以在前期采用团体评估,后期结合实际需要对部分对象采用与个体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此外,良好的评估环境、友好的评估关系、评估对象心情愉悦及充裕的评估时间是有效性评估的前提。团体评估可作为对学生的整体状况进行普查,评估时间可以是在大学三年级正式进入求职就业阶段以前,评估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开始评估前应努力取得评估对象的合作,评估过程中应该引导毕业生对自己的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定位。个别评估的对象是团体评估过程中得分相对较低的同学,或者是特殊情况下需要个别评估的同学,目的是为了验证团体评估的准确性进而给予他们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干预。
根据评估结果给予合理的“诊断”是正式干预前的关键步骤。根据评估得分将求职就业状态分为积极型、正常型、迷茫型、懈怠型四种类型。评估为动态评估,我们给出了“评估—诊断—咨询干预—再评估”循环评估的“诊断干预模型”。积极型评估频率可以根据需要来决定;正常型的评估频率定位直至成功就业;迷茫型的评估频率可以定位每2周一次,并根据结果进行调整;懈怠型的评估频率为每1周一次,并根据结果进行调整。
评估、诊断的下一步是干预。可以从关注的程度、是否需要给予资源支持、是否进行必要的指导、是否需要报告学院并获得学校资源支持、是否需要获得家庭资源的支持、是否需要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等六个方面对应届生的求职就业状况进行干预。
在指导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17届就业中运用了该方法。在大三下至大四上的就业初期主要采用了团体评估为主,个体评估为辅的策略,目的是对该专业的大致情况进行排查摸底,在大四上至大四下的就业中期采用了个体评估为主,团体评估为辅的策略,目的是对前期排查出的懈怠型和迷茫型对象进行深入的排查和干预。在大四下至毕业前的就业后期主以个体评估为主,目标是对中期职业指导仍处在懈怠型和迷茫型的对象进行重点关注及干预。
结合经验和文献,该数据符合大部分地方高校学生的状况。主要表现是,在求职择业初期,学生的求职就业状况类型主要属于迷茫型,原因主要包括大三学生缺乏求职就业经历、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课堂、书本及媒体,自身的就业择业观尚不成熟,部分同学仍徘徊于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之间,也有少数同学就业态度不够端正等。二是在就业中期多数同学回归正常,积极型的同学经历了一轮就业过程,对求职就业的认识也回归了理性,通过精准干预,懈怠型同学也对求职就业有了正确的认识,逐步参与到求职就业中。三是在就业后期迷茫型的同学比例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部分同学求职和考研失利,重新回到了迷茫的状态。
新时代,职业指导要有新作为,方法策略需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满足职业指导个性化的需求,只有创新才能达到职业指导精准化的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职业指导需求因人而异,要充分认识到将就业指导对象进行合理分类的重要性。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有效的评估诊断,确定职业指导对象的类型,根据其特征进行干预指导,效果必定事半功倍。对于正常型和积极型的学生,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他们,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求职就业能力有合理的认识,帮助他们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不断提升学生求职就业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升对求职就业压力的应对能力[6]。
就业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分阶段进行职业指导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低年级学生处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重点在于引导他们不断丰富求职就业经历和提升就业能力、形成明确的职业定位。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和兼职,帮助学生对已有的实践、实习、求职和就业的经历进行总结,形成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大三下学期进入求职择业期后职业发展处于组织确立阶段,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求职就业,通过真实的求职就业体验逐步形成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对职业的社会价值、就业机会的初步影响,并不断调整,促进合理、积极职业观的形成。
职业指导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建立学校、二级学院、辅导员三级就业评估和干预机制体系,不断提升三级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干预能力[7]。特别是辅导员应该从新生入学后分阶段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树立合理的职业规划。通过生涯规划、就业培训、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朋辈关怀等过程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和求职就业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学会在求职就业中从学校、社会、家庭获得有效的资源支持。
职业指导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指导关系需要有时间,对不合理的自我认知以及不合理的信念进行指导、说服、分析、辩论也需要有时间。因此,要实现职业指导目标需要职业指导人员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到底,放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