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在引动社会革命中的价值意蕴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视角

2019-02-22 06:09
关键词:改革开放革命马克思主义

冯 思 淇

(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条中国道路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创出来的一条新路,从而使中国道路具有了世界意义。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闯出来这条成功的新路呢?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论析。客观条件很容易得出,包括“文革”结束后国内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产业转移的机遇。但问题是仅凭客观条件,如果缺少中国共产党这个主体的能动性,没有行动方向和纲领,这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很难走通的。邓小平讲过:“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1]258—259所以,中国共产党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成为创新路的关键因素。这个主观能动性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历史、实践的升华,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其实质是除旧布新,是中国共产党的“党魂”,是推动新时代社会革命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启动之前,革命精神就已经形成,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革命精神始终在场,在革命前提、革命立场、革命宗旨、革命意志、革命方式、革命道路、革命前途等方面都显示出积极特质。革命精神具体表象为分清敌友、爱憎分明的革命前提,始终与大多数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革命立场,打倒一切反动派的革命意志,敢闯新路的革命气魄,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矢志不渝精神。这些精神因素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提供社会发展动力、统摄社会发展目的、规定社会发展性质、贯穿社会发展过程。

一、革命精神提供社会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精神文化固然是在物质基础之上产生,但它一经产生,就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就一定历史进程来说,精神因素并不完全是一种被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某些历史转折或变革时期表现更加明显。中国现代化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发扬革命精神,树立了新的发展伦理,更新了发展模式,提高了人的素质,推进了制度变革,吸纳了最新科技成果,多种因素同时发力,引动了社会革命。

(一)以革命精神更新发展伦理

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启蒙运动成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将新的发展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在宗教改革中更新的“天职”观念、“禁欲主义”,使追求财富合理化,将财富理性化的获取与运用视为荣耀上帝的标志。用这种观点解释西方现代化的原因虽有失偏颇,但强调了文化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伦理得到了更新,中国共产党不再搞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论争,将全党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勤劳致富成为社会新风尚,“下海”赚钱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口头禅,与国际接轨成为政府绩效的标志,深圳更是率先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整个社会呈现出勃勃生机,洋溢着发展的热情。

(二)以革命精神提高人的素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旨归是最终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生产力的三要素之一便是劳动者。作为劳动者的人,其素质的高低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了“人的现代性”,即那种有助于实现现代化的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他认为“只有国民在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2]8他提出人的现代性表现在:乐于接受新经验;欢迎社会变革;勇于发表意见;对信息敏感与知晓;时间观念强;办事讲求效率;计划性强;重视专门技能和公平分配;接受现代教育,渴求对人类有益的职业;尊重他人等方面。现代人是通过学校、大众传媒、工厂和都市生活培养出来的,反过来又推动社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实现了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这就要求人的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强国战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合格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了义务教育普惠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使自由平等观念、民主法治原则、科学精神、市场意识深入人心。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反过来为改革开放现代化提供了充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三)以革命精神推进制度变革

制度反映了一国社会发展的现状、程度和趋势,透视出人们的行为模式和遵循的社会规则。美国制度学派从经济制度的进化视角来考察社会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缘起做出解释,认为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不愧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集中体现在制度创新上,在某些方面更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界定,实践证明是管用的。比如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上,必须破除“一大二公”那种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教条理解,区别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实践中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采用哪种形式。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城市推行现代企业经营责任制,切实把经济搞活了。再比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仅仅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制度无关,社会主义可以与计划经济结合,也可以与市场经济结合,破除了人们理解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在实际操作中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国家治理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人治”逐渐走向“法治”,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将法律规范的刚性特质与道德教化的柔性特质相结合,人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式的现代化特征鲜明、成效显著。此外,制度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比如邓小平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成功解决了国家统一的路径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以上这些制度创新都是革命性的,引动中国社会向着现代化方向前进。

(四)以革命精神吸纳科技成果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世纪70年代,以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在全世界引发了新一轮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当时的中国还处于与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隔绝的状态,邓小平以他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革命者的胸怀积极融入世界科技革命大潮。他提出中国的发展对一切文明成果都要学习,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目的是要在开放竞争中“强身健体”。中国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大力引进国际智力。此外,把科技发展的基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二、革命精神统摄社会发展目的

革命目的与社会发展目的的一致性赋予了革命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进化过程,而是人的能动创造过程,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不管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切斗争,其价值指向集中体现在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个方面,体现出家国情怀和天下情怀。

(一)现实层面上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一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首先,国家民族使命需要革命者的历史担当。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家国情怀,是既顶天立地又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其身份标识排第一位的是中国人,然后才是一个共产党人。近代以来的中国可谓“国破山河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使中国革命兴起。革命斗争的道义制高点便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谁能担负此任,谁就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其次,国家民族使命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表明,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没有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生存独立,就没有人民大众的美好生活。毛泽东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3]511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抗争是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而战,付出了巨大牺牲,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赢得了民心,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革命大联合。最后,国家民族使命需要中国人民勠力同心、长期奋斗。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大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何一个时期,问题和矛盾纷繁复杂,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绝非易事,“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4]7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坚强的政治定力落实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大战略。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抓住用好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九大进而提出新“两步走”战略,最终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邓小平擘画的宏伟蓝图——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治国理政实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建设,逐渐扩充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也日益成熟化、系统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成果。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好但依然任重道远。

(二)理想层面上实现人民幸福

理想层面也是哲学层面或本质层面。人民幸福意味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进步,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尊重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使中国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普遍提升,同时也是为世界人民谋福祉。首先,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敢创新路是革命精神的核心要义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气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原因之一在于满足了人民需求、获得了群众支持,归根结底在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是安徽小岗村的农民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首先开始的;1979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四川、北京、上海等地的广大工人发起的;1980年的经济特区,是广东、福建两省向中央提出的。此外,从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到电子商务、摩拜单车,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时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 他本人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5]1350其次,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超越了西方的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将社会发展的力量依托、实践旨归和成果分享方面建立在人民基础之上。最后,尊重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理应享有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注重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社会财富总量迅速增加而又做到分配的相对公平,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享成为发展新理念。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上受到普遍赞同,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一带一路”倡议让沿线国家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实现共赢发展,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

三、革命精神规定社会发展性质

改革开放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仅仅是一个短暂的阶段,但产生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究其本质,在于社会发展属性上的独特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时代性;二是坚持本国特点的民族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中一以贯之,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价值追求、品格风范和情怀担当。

(一)坚持社会主义的时代性

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一种制度、一种运动,也是一种价值,它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到现代,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发展方向,自产生以来就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第一,在革命立场上,社会主义运动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非少数人利益,是为了实现千百万无产阶级的解放而不是为了少数资本家发财致富。第二,在革命道路方面,马克思力主暴力革命,恩格斯晚年认为资本主义发展远没有达到一下子就能铲除的地步,主张暴力与和平手段并用,必要时使用暴力革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究竟通过哪种道路进入社会主义,还得依照本国具体实际而定。第三,在革命前途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要体现出自身的比较优势,那就是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在发达的物质基础之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之,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意味着自由平等、消除阶级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理论、制度、道路上体现出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与发展。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制度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坚持人民民主,坚持共同富裕。在道路上坚持开放发展、和平发展。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6]37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前,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结束了几十年的物质短缺时代,进入了物质产品基本丰富的阶段,摆脱了“资产阶级自由化”“中等收入陷阱”“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的干扰。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实践上必然要求以发展的高质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坚持本国特点的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味着扬弃西方和超越传统。近代中国处于东西方文化碰撞之际,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打倒孔家店”,中国知识分子并没有找出使中国发展强大的正确路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伴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普遍认同和接受,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批判和中国传统的现代性超越上,表现出强大的整合能力,打开了中国革命斗争的新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革命精神是一种敢于批判、善于整合、勇于创新的智慧。如果没有革命精神,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一观察中国命运的理论“显微镜”和“望远镜”,中国共产党难以在各种思想风云激荡中对西方的技术、制度和文化进行批判和扬弃,也难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清算和超越。党在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实践中悟出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毛泽东尖锐指出:废止洋八股,少唱空洞抽象的调头,彻底埋葬教条主义。诚然,一种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这种理论在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一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问题,才是真正好的主义。相反,照搬照抄别国发展模式,从来不能取得成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扬敢创新路的革命精神,走自己的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对一切文明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合创新,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形成了中国经验,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7]总之,将社会主义的时代性与本国特点的民族性有机结合,是中国发展的“人间正道”。

四、革命精神贯穿社会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和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三件大事。伟大事业的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都离不开革命精神作用的发挥。

(一)发扬革命精神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实践的中心议题是推翻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协调蕴含着社会变革。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进步,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大二公”原则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存在巨大落差,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实践证明,希冀通过对生产关系的不断共产主义化来拉动生产力提高的想法不适合当时的国情,希冀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强化上层建筑以维护旧有经济基础的做法难以持久。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大声疾呼:再不实行改革,社会主义事业将会被葬送!改革开放结束了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破除“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否定“两个凡是”,走出个人崇拜,注重民主法治;超越意识形态论争,走向开放,全面融入全球化,实现了社会结构转换和社会运行方式的变革。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以清醒的自我革命精神引动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社会革命。

(二)发扬革命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

革命不能半途而废,真正的革命者就是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革命精神之一就是矢志不渝的追求革命理想。1949年初,面对革命即将胜利的形势,毛泽东提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坚决彻底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1957年3月,毛泽东担忧革命意志的衰退,强调保持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社会。[8]285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中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不绝于耳,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颠覆的图谋始终未变,国内分裂势力、极端势力和恐怖分子的破坏活动时有发生,发展起来以后比没有发展的问题还要多。正如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9]152—153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共产党必须拿出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革命气魄,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10]努力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交给历史和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是执政党,其政党性质是革命党,保持革命精神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如此,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亦是如此。假如丢掉了或丧失了革命精神,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封闭僵化,“对我们党来说就是极大的危险。”[11]589党的十九大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必定是一个充满斗争的过程,也必定是一个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过程,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两个革命”,将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统一起来。首先,发扬革命精神,勇于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就是去除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旧因素,吸收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因素,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使国家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其次,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华丽蜕变。前者是向内用力,需要反求诸己、反躬自省、自我否定的胆识魄力;后者是向外用功,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抓住机遇、顺势而为、迎难而上的胸襟担当。最后,自我革命是保证,社会革命是依归。“只有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也必然以社会革命为依归。”[12]656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承好弘扬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