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维论析

2019-02-22 06:09
关键词:总书记文明特色

周 鑫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169)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23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厚植理论深度、视野高度、实践广度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历史、辩证、战略、创新、底线、法治六大思维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宗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凸显了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2]。面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学习、发掘、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历史、辩证、战略、创新、底线、法治六大生态文明思维,对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生态道路、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建设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思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纵观人类文明史,我们先后经历了蒙昧无知的原始文明、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以及资本扩张的工业文明。人与生态的关系也经历了敬畏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三个阶段。当人们沉浸在对自然改造征服的“壮举”时,自然也给人们带来了改造征服的“回敬”。耕地的大量开垦使得灿烂一时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尼罗河文明辉煌不再。掠夺式生产的大量集聚使得“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这里的街道是肮脏的、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3]306—307。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警告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559

人与自然不是“我—它”的对立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我们”的共生关系。早在2005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1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思维就是要充分以史为鉴,牢牢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解放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发展于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实践,这些伟大的生态文明实践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历史佐证和实践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届党的领导集体都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高度关切,在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同时,立足中国具体国情需要,继承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相处关系问题,并提出了绿化祖国的科学决议。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首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并设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随后颁布了《环境保护规划要点》《关于编制环境保护长远规划的通知》等纲要文件。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为抓手,以发展林业为重点,辅之兴修水利防范水患,以项目工程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其充分正确继承了马克思实践精神,以具体生态实践来确立生态文明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结合80年代我国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严峻形势,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邓小平同志的生态思想中,生态保护的具体实践性工作被摆在了突出位置,他亲身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号召大家要将环境保护活动一代一代进行下去,真正实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代际式生态发展。在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保大会上,环境保护议题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变化,及时把握了国际环保大势,在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上狠下抓手。江泽民同志指出:“使经济速度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6]13在这个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提上日程,同时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相处模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可持续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实践中。同时,可持续发展作为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关系问题的重要理念,被摆在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地位。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上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将生态文明与经济(物质)、政治、文化(精神)、社会文明一道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此形成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09年8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科学理念。不同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态理念,十七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注重污染治理并举,实现经济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绿色转型,并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翻开了新篇章,也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理论原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思维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思维是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关系的认识,那么辩证思维就是指导我们深化认识并指导我们展开实践的具象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的唯物主义,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要素。辩证唯物主义以时间空间为要素的物质运动形式认识世界,以矛盾分析法为指导性方法论来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生态文明辩证思维是指根据生态文明本质属性的逻辑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理性思维)和理论体系的演化,以系统的辩证思维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共性个性(思维方法)等方式方法深刻把握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规律的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思维旨在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关系,并处理好生态系统中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融合关系。对于如何认识并处理好这两类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绿色发展的辩证思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两山论”的提出。

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发表《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的重要短论,并阐释了认识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两山论”思想也在此孕育产生。200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短评,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5]153这标志着著名的“两山论”思想正式提出形成。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这是“两山论”首次在国际社会上提出,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采访时,郑重向世界阐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亡羊补牢”式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在生态与经济之间我们宁可选择放弃经济增长也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并在党的十九大上再次重申了践行“两山论”的重要生态价值, “两山论”思想自此成为我国绿色生态发展的核心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的态度,建设美丽中国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勠力同心的奋斗新目标。从辩证认识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富有深刻内涵。

首先,总书记的“两山论”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是总书记阐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动比喻。人与自然本为一体,任何经济发展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就是自戕自裁,算不得真正的发展。在“两山论”中人与自然共为主体,一改以往“我—它”的错误观念,真正建立“我们”的共生观念,其中经济发展成为社会文明的客体,主次地位清晰可见。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站在生态历史发展的角度阐明了三个认识阶段。一是“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的认识阶段。这个阶段,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只看眼前利益,不求长远效益,最终只会“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二是狭隘的生态环保认识阶段。这个阶段虽然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只注重局部地域的环境效益,不看整体全局的环境影响,以邻为壑、转嫁污染,将自身的污染破坏转移到他人身上。三是生态环保无国界的认识阶段。这个阶段人们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世界性,跨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共担环保责任,建立环境生态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也上升为自觉的行为。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的一体关系,在处理经济与生态关系上,主次地位十分显著,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生态就是国家人民的财富,绿色发展、永续发展是追求经济与环境生态的双赢之道。同时环境保护也不是一个地域一个国家的事,生态环境需要靠全世界共同努力来实现,生态文明的辩证思维也使得我国的生态理念、生态政策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也得以有效推广到全世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维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8]6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维,是指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上,坚持时间长远性、空间全局性、系统整体性的战略眼光、战略能力、战略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维是指党和国家在顶层设计上科学把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和政策指导。

2012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的十八大报告中,专章辟节的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物质)文明、政治、文化(精神)、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政治布局之中,从此生态文明以独特的重要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党和国家也开始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国家总体安全观的理念,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其中包含生态安全在内的十一个安全体系被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安全体系正式构成。生态也由以往的柔性概念被上升为具有定国安邦作用的刚性规范。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不仅关乎国家安全,更关乎亿万人民群众的福祉,构筑生态长城,加强生态文明治理是筑起国家安全基石的核心要义。

2015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时,战略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破解时代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就必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作为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理念之一,在我国发展全局变革中居于重要地位。低能耗、高产出的绿色经济由于受到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由此迈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主动性也在民众中显著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指出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1]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来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越性来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眼界,能不能正确判断时代大势,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关键在于科学的战略论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战略指导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这包括我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三重战略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战略地位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思维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9]59生态文明的创新思维就是敢于打破以往的经济—生态发展思维定式,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生态发展新理念,将创新思维摆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核心位置,坚持推进生态理论创新、生态制度创新、生态科技创新、生态文化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工作的始终,不断打开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从理论上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循环经济、生态制度等生态有机体思想,合理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生态实践、生态制度、生态理论三个认识阶段,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并创新性地提出“两山论”科学生态理论。

在制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系统生态治理。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0]507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在生态文明推进过程中提出生态系统理念。生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必须在生态保护、治理和修复过程中聚合力、谋全局、促协同。生态文明系统理论旨在充分重视生态系统内部的系统性、整体性及其内在联系规律,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流域上下的整体保护、治理、修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在于国家大力扶持培养创新型人才、技术、企业,为生态制度建设敢为争先。从生态技术上来看,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循环、低碳、绿色经济产业。当前,在我国每小时就有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太阳能电池板投入使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光伏大国;每小时有两块风机安装到位,我国的风能发电技术已经遥遥领先;我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核电站已经竣工,华龙一号技术被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引用。同时我国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坚持了发展与生活两轮共驱的绿色模式。在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上多头并举绿色转型,在推广使用绿色技术的同时,积极倡导人们树立绿色的行为理念,使环保低碳、绿色节约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生态文化也逐渐在我国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生态文明之花。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思维

从生态文明到生态安全,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生态文明体系的决心与意志。生态建设是统筹国家诸多建设大计的重中之重,生态安全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人民幸福的底线安全。生态底线是关系到我国生态安全生态危机的警戒线,是自然生态承载力和人们生态足迹的最大上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其中构建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成为全党带领全社会进行生态系统工程建设的指导性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条控制线充分运用了底线思维的补齐短板、防范未然思想,在科学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基础上实施合理管控。三条控制线互为临界补充,在规范生态行为,实现生态有序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管控作用。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其中包括具备多种生态功能的生态作用区域,以及易受外界影响干扰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底线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土空间分类管制新理念,将生态保护红线分解为生态功能的保障基线、环境质量的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上限。具体来说,生态保护红线具有系统性、强制性、协同性、动态性、操作性几个质性。系统性主要是指生态红线的划定主体是来自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强制性是指生态红线一旦划定就具有长期的稳定的执行性并受到国家制度法律的强力保护;协同性是指要使生态红线与国家、区域发展相适应,努力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动态性是对强制约束性的适应性调整,在坚持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相应地区指标进行动态调整;操作性要求设定的管控目标具备可操作性,相关的辅助政策亦具有较强的实施性。

永久基本农田是指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要求以及满足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根据当前要求截至2020年,我国永久基本农田不得少于15.46亿亩。

城镇开发边界旨在限制城市不断扩张用地面积,占用、破坏生态资源,其中将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发展规模加以详细规定,在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关系上制定了一条警戒线,从而有效避免了大中小型城市的无序发展。

总书记规划制定的三条生态经济线,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变量变、整体部分、矛盾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其中生态红线是核心,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是国土资源社会空间有序发展的具体表现,这三条红线体现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发展与守护之间的质性要求,也是安全与危机之间的“高压线”。生态红线作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临界点,要求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把这些临界性要素作为“雷区”,决不能踩也不能碰,否则我们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承受难以估量的灾难。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思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国的生产生活、认识实践的有序性发展变革。实现这种革命性变革,必须依靠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保护法律的双重推进。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多与生态体制的不完善、生态法律体系的不完备有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该方案以明确八项制度为重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搭建了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法治是治国之重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思维,使我国生态治理逐渐由人治转向法治,克服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问题时期的各种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之策。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法治中国,以良法保善治,以法治护生态,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风险宣战、向贫困宣战、向污染宣战。在污染防治的问题上,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制定了最完备、最严密、最严格的社会主义生态环保法律体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这一目标载入国家根本大法,从而在国家的最高法律意志和规范层面彰显了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

从我国法律体系来看,围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颁布了一系列严密完备的部门单项法律。在宪法体系中,包含草原、海洋、渔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防洪五项专门立法;在经济法体系中,包含节能、循环经济、土地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促进、环境保护六项专门立法。另外,在其他部分法律中,司法解释中也专节立章地提及了生态环保的问题。立法范围之广,诸法部门别类之多,前所未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不仅拥有广博的内容体系,同时还兼具最严格的惩治力度。在我国刑法犯罪种类中,明示了破坏环境保护罪。其中第三百三十八条至三百四十六条是该种犯罪行为的具体规定。从该节说明中,我们可以得知触犯该法的行为包括倾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违反水产保护规定,在禁渔区、禁渔期捕捞、非法猎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违反土地管理规定,占用耕地、林地等;违反矿产规定私自开采,非法采伐、毁坏、盗伐林木等。其中对于情节严重的可处以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是定纷止争的主要机制,是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的有力武器,是实现生态文明永续发展,保障生态文明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理念,在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的道路上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将受到应有的惩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9]210

七、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具有中国品质的生态理论,走出了具有中国风貌的生态道路,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制度,创建了具有中国气象的生态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内容上着重统筹人与自然共生生态系统,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不断践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思维。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正确判断生态形势,有效化解生态矛盾,顺利推进生态工作,关键在于科学的思想方法。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我们可以总结出历史、辩证、战略、创新、底线、法治六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维特质。其中历史、战略、底线三个思维是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的理论思维,而辩证、创新、法治三个思维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关系的实践思维。统筹协调六个思维是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方法。科学运用六大生态文明思维,对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宁静、和谐、天蓝、气清、山秀、水美的幸福中国具有深远持久的意义。

猜你喜欢
总书记文明特色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