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9-02-22 00:12浙江省农机管理局310020周志林王天工
新农村(浙江) 2019年2期
关键词:维修服务网点农机

浙江省农机管理局 (310020) 周志林 王天工

近年来,随着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有力推进,农机化发展对农机维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根据浙江省农机维修行业的基本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1.基本情况

截至2018年8月,浙江全省经审批的综合农机维修网点有1 029家,其中一级网点9家,二级网点37家,三级网点982家;有网点维修人员2 249人,其中持证上岗2 090人。据统计,2018年维修网点修理各类农机35万台(套),维修网点资产总额1.9亿元,维修行业总收入1.5亿元,其中维修收入1亿元。

2.主要问题

(1)维修能力长期徘徊于中下游一是农田机具维修能力弱。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的导向作用和农机安全生产监管的日益加强,上道路拖拉机数量明显回落,插秧机、收割机等农田机械已成为新增农机的主力军。当前,农机维修网点的业务重心仍然停留在上道路拖拉机上,向服务农田机具的转型缓慢。从修理设备看,维修网点通常仅配备气泵、电焊等修理工具,油泵检验设备、扭矩扳手等较少,缺乏针对插秧机、收割机等农田机械的专用检测维修设备;从维修种类看,以上道路拖拉机和农田拖拉机为主,占全年维修总数的60%,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田机械的维修占比很小;从维修业务看,主要限于拖拉机等动力机械的轮胎修补、电焊加固。

二是网点底子薄,改造提升难度大。个体作坊类的经营网点仍然是当前农机维修服务市场的主要形式,综合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村集体服务组织、合作社内设维修服务站等新型服务组织偏少。从网点规模看,较低规格的三级网点占总数的95%,一级网点仅有9家;从网点资产看,全省农机维修网点平均设备资产额为6.75万元,网点作业装备相对简陋落后;从人员配备看,大部分维修网点以1~2名专业维修人员搭配1~2名家庭成员辅助为主要形式。同时,大部分维修人员兼职运输车辆修理等业务。

三是从业人员结构亟待优化。从维修服务现状看,农机维修仍然是一项脏、累、差的工作,收入待遇也没有吸引力,有文化知识基础、受过系统教育的年轻一代从事该行业的意愿不强,导致从业人员结构性问题突出;从技能素质看,维修人员的技能资格等级普遍不高,在2 249名从业人员中,初级工1 459名,占总数的64.9%;中级工399名,占17.74%;高级工144名,占6.4%;技师及高级技师21人,不足总数的1%。从年龄结构看,农机维修队伍呈现出“陀螺式”结构,老龄化问题严重,50周岁以上人员占比过大,30周岁以下的新进人员少之又少。

(2)维修网点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行业盈利能力整体低迷。农机维修利润不高成为行业性问题。从网点收入看,全省网点平均年收入13.41万元,平均维修年收入8.92万元,占总收入的66.5%;从人均收入看,人均年维修167台(套),单台农机平均维修收入291元,人均维修年收入4.53万元;从业务收入看,农机综合维修中心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售养维”现象,许多网点的维修业务一直处于微盈利甚至亏损状态,“贴本”经营是为农机经销代理、社会化生产作业等业务创造条件。

其次,扶持政策供给不足。一方面是建设性支持少,改造维修车间、更新检修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大部分网点仅凭自身积累无力承担,也难以获得门槛较低、利率优惠的金融授信。另一方面是业务性支持少,农机用户对于维修服务的承受力有限,部分用户延迟甚至放弃必要的机具保养维修,使农机“带病作业”时有发生,既不利于安全生产,也导致维修市场萎缩。

第三,网点作业状况有隐患。一是安全生产不扎实,部分维修网点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政策法规了解不多、生产隐患排查不彻底、应急处置保障不到位,需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二是作业条件不舒适,农机维修一般在露天或者屋棚等半户外环境作业,冒着严寒酷暑,缺少必要的劳保用品,加之工作强度大、作业任务重,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有隐患。三是环境保护不周全,报废农机具及零部件的处置不规范,丢弃报废零部件、渗漏废机柴油、倾倒垃圾杂物等情况时有发生,存在环境污染的风险。

(3)农机维修服务满意度不高 首先,维修网点布局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农机作业现场与维修网点布局之间的空间错位、维修需求平铺分散,是造成“时效紧、效率低、费用高”等维修难题的重要因素。县域内具备较强社会化服务能力的综合性维修网点一般只有两到三家,且布点多在主要乡镇驻地或主干道沿线,承担周边几个乡镇的维修需求。偏远而交通不便的地方愈发成为农机维修的薄弱地带,农忙时节当地农机维修的需求难以满足。

其次,零整比过高,加重农机维修成本。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常规农机具均存在零配件价格过高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区域内农机保有量少、零配件市场体量不大,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趋向于区域垄断,拥有更大的市场定价权;二是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型农机零配件不通用,同一厂家更新换代的不同型号产品零配件不适配,加重经销商和维修网点的库存成本和周转压力;三是国外品牌如久保田、洋马等市场份额高,进口零配件配送时效性差且费用昂贵。

第三,投诉难以及时调解处理。当前,农机维修领域的投诉主要集中在收费不透明、出售假劣零配件、维修质量不过关等。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标准评判、凭证不齐等原因,时常引发农机用户与农机维修主体间的纠纷。另一方面,农机维修投诉涉及多个部门,当事人法律意识不强,且多发生在偏远农村,加重了农机监管的难度,往往出现部门沟通协调不畅、当事人不理解不配合等情况,导致调处进展缓慢、执行费时费力。

3.农机维修行业发展对策

(1)加快整合优化,推进多层级网点布局要进一步加强维修网点规划布局,统筹县乡两级维修网点建设。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网点整合优化,加快“低散乱”维修网点的清理退出,扶持发展上规模、上级别的纯农田机械维修综合性网点,逐步形成以“销售、服务、维修、仓储”一体化的综合性农机维修组织为依托,以基层自发组建形成的农机维修力量为基础,以市场化方式提供维修服务的社会网点为补充的多层级农机维修网络体系。

(2)加强培训,打造高素质维修人才队伍加大新一代农机维修“科班人才”的培育力度,通过定向培养等方式,向基层农机部门、维修网点输送新鲜血液。联合农机协会、农机生产企业定期举办各类维修技能培训班和维修技能大比武,逐步提高农用无人机、自走式打捆机等先进适用新型农机维修能力,逐步扭转过度依赖生产企业“三包”服务的现状,打造一支能胜任农业“机器换人”事业的高素质维修人才队伍,提升农机维修系统的层次水平。

(3)发展“企社共建”,壮大综合性维修组织 深化农机合作社、维修网点与农机生产企业间的代理合作,推进传统农机维修网点转型升级和综合性农机合作社的做大做强。以农机产品售后“三包”为抓手,拓展农机销售、检测检验、售后服务、信息统计、定点仓储等各项新业务、新功能,打造农机领域的4S店,提升合作社和维修网点的经营能力;以农机企业对口培训为支撑,鼓励和引导生产企业通过委派技术员指导、组织维修人员进厂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维修人员业务能力,支持企业开展维修服务,构建企业与农机合作社、综合性维修网点合作共赢、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4)完善市场机制,规范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改造提升已有的社会服务组织,推动主营维修业务由道路农机向农田农机转变,不断完善和壮大流动性维修服务体系,填补综合维修中心难以辐射和村级维修网点难以就地解决的维修真空区。强化一二级维修网点的维修能力,扩大上门检测维修的服务半径。设立维修服务热线,及时掌握农情动态和维修需求。鼓励维修网点配备流动服务车,开展巡回服务。

(5)深化免费实地检验,拓展维修网点业务 倡导“以检为先、检修结合”的农机检验维修新理念,用好农闲时节农机作业空档期,委托第三方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免费实地检验,鼓励有资质的维修网点参与相关业务,推进维修网点业务扩容,从单一注重事后维修向事前检验与事后维修并重转变,增强维修网点抗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

猜你喜欢
维修服务网点农机
快递网点进村 村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于细微之处见柔版网点的“真面目”
不一样的农机展
基于EVA-BSC的农村银行网点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农机维修与保养之初探
铁路运输设备维修服务采购最高限价研究
铁路运输设备维修服务采购最高限价研究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