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庭尧 都立澜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随着中医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黄帝内经》的英译逐渐成为中医英译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涵盖《黄帝内经》翻译理论、翻译原则和策略、语篇修辞格、中医文化的翻译,《黄帝内经》中的单字、词语、句子以及书名篇名的英译等。
“五神”概念系统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包括“神”“魂”“魄”“意”“志”,《黄帝内经》提出的“五神”概念系统奠定了中医“五神”学说的基础[1]。
目前学界对“神”的概念的英译已有不少研究,通过对比辨析“神”在《黄帝内经》不同语境中的内涵[2-3],比较不同译本的英译方法[4],探讨“神”的英译。但除“神”外,“五神”中的“魂”“魄”“意”“志”英译研究非常有限。张登本[5]《内经词典》对《黄帝内经》中“五神”出现频次进行了统计:“神”190次、“魂”21次、“魄”28次、“意”76次、“志”86次,“志”的出现频次仅次于“神”,但目前仅有两篇有关“志”的英译研究,其中张焱等[1]将“志”的含义简单地解释为“对表象、联想等意念积累后形成的认识”,但并没有分析“志”的不同层面的含义;高明周[6]比较了“情志”与“情绪”的翻译,发现“情志”与“情绪”多数都译为“emotion”。实际上“五神”中“志”的内涵远远比“情志”和“情绪”丰富,与“神”的英译研究相比,“志”的英译研究从研究数量、研究质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都明显滞后。因此,本研究将以《黄帝内经》中“五神”之“志”为研究对象,根据《黄帝内经》相关术语词典的释义,厘清“志”的概念内涵,辨析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国内外不同时期的三部《黄帝内经》英译本对“情志”类“志”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志”的含义很丰富,《说文解字》[7]:“志即识,心所识也。”《王力古汉语字典》[8]:志有“志向、记载、旗帜及‘痣’”四种含义。“志”在《黄帝内经》中含义更为丰富,本研究主要参考张登本的《内经词典》[5](以下简称“张本”)和郭霭春《黄帝内经词典》[9](以下简称“郭本”)。
关于“志”的含义,张本和郭本有趋同之处(见表1),但郭本的释义将意念和情感归为一类,张本则将意念和情感分别归类。本研究倾向于采用张本的分类。对于“志”的“肾藏志”含义,郭本为“五神志之一”;张本为“肾气,肾精”。《黄帝内经》中,“肾藏志”。肾志以精为基础,肾藏精,肾亦主志[10],在中医理论中,肾之“气”和“精”的含义有明显的区别[11],因此本研究根据实际含义将此类合并为“肾志”类。张本中“志”亦有“记识”的含义,符合“志”为“记载”之义[8],应归为一类。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志”分为6类:1)神志;2)意念;3)意志;4)情志;5)肾志;6)记识(见表1)。
掌握“志”在《黄帝内经》语篇中的含义是英译研究的前提,为此,本研究参考了相关白话文本和注解本,在此基础上根据“志”的6种分类,梳理出《黄帝内经》75处含有单字“志”的语篇及“志”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见表2)。但由于《黄帝内经》条文中有些“志”的含义在中医文献研究中尚没有定论,本研究对“志”的解释和频次统计恐难尽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超过1/3的“志”的含义是“情志”;1/3是“肾志”;不足1/3分别是“神志”“意志”和“记识”。
表1 “志”的含义和分类
表2 单字“志”在《黄帝内经》中的含义及在语境中的频次
“志”在《素问》和《灵枢》中出现的频次相当,为了研究的完整性,本研究选择《黄帝内经》英译的三部全译本进行对比分析:(1)吴连胜和吴奇父子翻译的《黄帝内经》汉英对照全译版[12](简称“吴译本”);(2)李照国翻译的《黄帝内经·素问(汉英对照)》[13]及《黄帝内经·灵枢(汉英对照)》[14](简称“李译本”);(3)吕聪明(Henry C.Lu)翻译的《黄帝内经·难经》合译本[15](简称“吕译本”)。
为了更加全面了解不同译本“志”的翻译,本研究锁定包含单字“志”的语境,明确每一个“志”在语境中的内涵,梳理译本中“志”的英译。统计发现,“情志”类“志”的频次最高,在三个译本中的翻译方法(见表3)。
整体来看,三个译本对“志”的英译有共同之处,译为emotion(包括emotions, emotional+名词)的频次最高;其次分别是mental/mentally,spirit,mood/moods,will/will power等。同时,三个译本的译法也有很大差别:吴译本选词丰富,译为spirit的频率最高,其次译为mood, emotion,还有译为mind, stimulation等。李译本和吕译本译文的选词相对集中在emotion和 mental(含mentally)两个词,另外,李译本常用mind,吕译本常用will/will power。由此看来,三个译本译法有共同之处,差别也比较大,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表3 “情志”类“志”在三个译本中译文及频次
《黄帝内经》中“情志”类“志”为“怒”“喜”“思”“忧”“恐”五志的通称[9]。在了解三个译本对“情志”类“志”译文的基本特点后,进一步对比分析三个译本“情志”类的对应译文,发现以下问题。
通过表3可见“志”在三个译本中的对应译文及频次,其中译文thinking,stimulation,will与“情志,心情”的概念差别较大[16]。对比原文和译文发现,吕译本的误译情况较多,共有8处,主要在于译者将“志”译为will或will power。
例如,吕译本中将“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译为:When one is joyful, energy will remain in harmony andwillis fulfilled so that nutritive energy and defense energy will flow smoothly. Thus, the energy is relaxed.
这句话的意思是喜则气和顺而志畅达,荣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17]。“志达”意为“情志畅达”,吕译本将“志达”译为will is fulfilled,意即“达成意愿”,不符合原文含义,应属于误译。建议将“情志畅达”译为emotion is soothed。
又如,吴译本中将“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灵枢·五色第四十九》)译为:It shows the evil is from outside. When one has photism or apt to have impractical wishfulthinking, it is the disease of the overabundance of Yang.
这句话的意思是阳邪太盛,侵犯人体,使人目有妄见,情志反常,这是因为邪入于阳,则阳邪盛,阴不胜其阳而出现的病变[18]。“志有所恶”被译为impractical wishful thinking,意即“不切实际的愿望”,thinking意为“思想、思考”[16],这一译法也不符合情志的含义。
例句中出现的误译是由于译者没有准确把握术语在语篇中的准确含义,因此为达到翻译的准确性,译者不仅要了解术语的字面意义,更应该清楚术语在语篇中的具体含义。
李照国提出回译性原则,即中医术语的英译要在结构上与原文相近,以期较为准确地再现原文信息,减少信息的失真,而且可以更好地保持中医特色[19]。为保持译文的一致性,在语篇中相同句式和含义的术语的翻译应一致。在《黄帝内经》“情志”类“志”的原文中,句式和含义都相同的条文主要有四处,分别是“在志为……”“使志……”“形……志……”以及“其志为……”。
以“在志为……”(均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句式为例,表4中三处“志”的含义一致。从选词上看,三个译本均选用emotion或该词的搭配形式;从句式上看,吕译本译为“...in emotion”,李译本译为“...in emotions”,都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回译性。但在两个译本中emotion分别是单数和复数形式。emotion的意思是“情感,情绪”[16],符合“情志,心情”的含义,而且emotion包括忧、怒等情感,因此用复数形式译为“...in emotions”更为合适。
表4 “在志为……”在三个译本中的译文
比较三个译本发现,李译本和吕译本这三处“志”的上下文译法比较统一,而吴译本译文呈多样化,分别译为the emotion of liver,in the emotional actions和in emotions,尽管译文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但译文前后缺乏一致性,更无法呈现原文语篇的严谨性。本研究认为,在不影响准确性的前提下,翻译该类原文时应尽量采用相同或近似的译法,在选词和句式上保持一致,使得译文前后一致,回译性更佳。
同样,在《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和《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重复出现,指形体并无劳顿而结虑深思的人,病生于脉络不通,治疗时应用灸刺[20],含义完全相同。考察三个译本(见表5)发现,吕译本采用了完全相同的翻译,译文完全一样。李译本尽管在用词上有变化,但在句式上基本相同, 通过在译文中括号注译的方法,突出“形乐”(enjoy physical comfort; live an easy life )和“志苦”(suffer from mental distress; feel unhappy mentally)两个概念。吴译本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译出“形乐”(...not fatigue in body...;comfortable in the body...)和“志苦”(...worrying all the time...;...suffering in the spirit...)这两个核心概念。
从译文选词上来看,用 mental和physical简洁而准确,而译为worrying(担忧[16])和spirit(精神、心灵[16])准确性不够。同时,在源语句式结构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译语的用词和结构也要尽量保持一致,保证译语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回译性。建议将“形……志……”这一句式译为“...in the body, ...in the emotions”。
表5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在三个译本中的译文
不同译本之间的译文差别较大也是《黄帝内经》翻译中的实际情况。在这类“志”的翻译中,三个译本译文完全不同的情况有17处。
例如,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吴译本:In alteration, it is apt to be broken; its jeopardy is falling, its taste is sour; inmood, it is anger.李译本:Destruction in changes, falling in disasters, sourness in tastes and anger inemotions.吕译本:Its change is pulling and pushing, its disaster is falling, its flavor is sour, itswillis anger.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变动为摧折败坏,其灾为陨落,其味为酸,其情志为怒[17]。will的意思是“意志”,不符合“情志”的含义。mood和emotion,虽然两者都包含“情感”的含义,但mood常搭配good或bad以表示心情的好坏,而emotion包括如爱、恨、惧、忧、怒等情感[16],与anger搭配更加合理,建议将条文中的“志”译为emotion,“其志为怒”则可译为its emotion is anger。
又如,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灵枢·大惑论第八十》)。吕译本:It is necessary to know about the patient’s physical shape, hiswill power, and his sufferings and enjoyments in order to formulate a treatment program.吴译本:One must know explicitly the joyous or miserablemoodof the patient, and after having a mature understanding, treat by pricking the acupoints. 李译本:Only when [one is] clear about the physical andmentalcomfort and suffering [of the patient can he] diagnose [the disease] accurately and treat [it correctly].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患者形体的劳逸,情志的苦乐,必先了解清楚,然后做出诊断,有了定见,才可着手治疗[18]。mood是“情绪,心情”的意思,mental是“心态的,精神的”的意思,will power意为“意志力”[16],都与“情志”的概念有所偏差。可见,三个译本所选用的译文不仅不统一,而且译文的含义也有较大的差异。本研究建议将“志”译为emotion。同时,例句中“形志之苦乐”的意思是“形体的劳逸,情志的苦乐”,“形”和“志”分别有“苦”与“乐”。对此,吕译本依次译为“(病人的)形、志、苦和乐”,没有准确表达出原文“形”和“志”两者的“苦”与“乐”之义。吴译本译为“(病人的)快乐和悲伤的情绪”,只表达了“志之苦乐”的部分,缺漏了“形之苦乐”这一层含义;李译本准确地翻译出了原文含义,并将“形志之……”对应译为两个形容词physical和mental,将“苦乐”译为一组对应词comfort和suffering,这样的译法既保持了原文的结构,区分了原文“形”与“志”、“苦”与“乐”的概念,又能使译文更加紧凑自然。
根据“情志”类“志”在三个版本译文的词频,“志”多被译为emotion, mental+名词,spirit,will power,mind及mood等,在不同的语境中还被译为feeling,thinking,stimulation,mentality及 sentiments等。根据上述分析,比较接近“情志”类“志”内涵的英文对应词为mood和emotion;而mental, spirit, will power, mind,thinking, stimulation等偏于表达精神、思维、思想、意念等含义[16],偏离了情志的内涵。feeling (s)是情感的意思,而sentiments常常为伤感和哀伤[16],这两个词均无法表达情志丰富的内涵。高明周等[6]通过检索NoteExpress论文数据发现,情绪、情志被译为emotion的次数远远高于mood,认为情志被译为emotion已成共识。从约定俗成的角度看,将这类的“志”译为emotion更为可取。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本研究建议将“志”译为emotion,但并不是说将所有的“志”均译为emotion。典籍中反复出现的重要概念(如“五神”中的“志”)与已固化的中医名词术语不同,这种在语篇中不断被阐释、分析和运用的概念,需要在不同语境中用丰富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三个译本正是运用这样的策略,力求在不同语境译出“志”的含义。李照国指出,译名的统一在《黄帝内经》的翻译中非常重要,但也不应该过分强调统一译名,因为同样一个概念或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所指有时并不等同,过分强调统一译名有时反而可能造成以词害意的后果[21]。
同时,对于原文中句式相同的语篇,其译文的句式也应该保持一致。例如,“……在志为怒……在志为喜……在志为恐”就可以翻译为“...anger in emotions...joy in emotions...fear in emotions”,不仅可以保持译文的统一性,而且使译文更简洁。
通过厘清“志”在不同语境下的内涵,对比三个译本对《黄帝内经》“情志”类“志”的英译,本研究发现,三个译本的翻译主要存在误译和译文不一致的问题,其中李译本误译最少,译文也比另两个译本更加统一,这是与他参考多本白话文译本并按照原文语言结构和表述方式进行翻译分不开的[13]。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立足原文,分析“志”在语篇中的具体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力求翻译的准确性。其次,要保持译文的一致性,具有相同含义的“志”的译文前后要保持一致,避免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或造成读者的误读。最后,译文语篇结构的一致性,对于概念含义相同、句式相近的语篇,保持译文语篇结构的一致。
篇幅所限,本研究仅探讨了出现频次最高的“情志”类“志”在三个译本中的翻译情况,其他几类尚未涉及,所以结论恐有以偏概全之嫌。同时,本文是从单字“志”的含义及分类入手分析三个译本的翻译,分析和讨论仅限于字词和句子层面,今后的研究可从语篇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丰富《黄帝内经》的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