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以沈阳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为例

2019-02-21 04:05:42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谢 伟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思政部,辽宁 沈阳 11085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方向的历史使命。通过学习“纲要”课,会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战胜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从而更加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信心和决心。而通过讲授与参观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会使学生在接受“纲要”课教育的同时,对历史更具亲近感,具有书本和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的价值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1]中央的政策为“纲要”课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提供了外在保障。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教育部高教司统一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统编教材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目标性,便于教师在规范的框架内讲授。但“纲要”教材的“编者关注的是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大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自然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差异。”[2]因此,“纲要”教材给授课教师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预留了空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和历史特色,是“纲要”课取之不尽的、鲜活的现实素材,对“纲要”课教师拓展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纲要”课教师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还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活跃课堂氛围,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2)有助于提升“纲要”课教学的立体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纲要”课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具有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等弊端,虽然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但在实际教学中,“纲要”课仍然是远离学生实际的“高冷”课程。即使教师讲授很卖力,但教学内容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学生缺乏亲近感和现实感,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为了改变“纲要”课教学中内容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将教材内容和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或者带领学生参观地方革命历史遗迹、博物馆等,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课本上、课堂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和内容,也会使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身经历领悟到课堂教学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历史的魅力首先是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鼓励人们有所作为”[3]。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本地历史人物或事件,让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通过实地考察,使书本上的历史事件呈现出更加立体的效果,从而增强其探索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是“纲要”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纲要”课通过讲授历史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而历史事件与学生的距离越近、联系越紧密,教学效果越明显,也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许多高校的大量生源来自本地,他们对本地历史文化相对比较熟悉,在课堂教学中讲好本地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大学生能够产生亲近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认同。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地方高校可利用的宝贵资源,也是通过“纲要”课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重要途径。在课堂讲授中将爱国主义和本地历史人物、事件相结合,会使爱国主义在学生头脑中从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变成活生生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讲述贴近学生实际的故事,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纲要”课教学服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体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自身价值,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二、依“纲要”课程所需挖掘沈阳近现代历史资源

沈阳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拥有众多近现代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跨越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基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中共满洲省委是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10月至1936年1月在东北设立的最高领导机构,在陈为人、刘少奇、陈潭秋、罗登贤等人的先后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在满洲党要立刻分配干部到南满各地,中东路、吉长路沿线的农民群众中与动摇不满的东北军阀军队中去发动反日斗争、游击队战争与兵变”[4]。此后,大批共产党员深入东北地区开展抗日工作,其中杨靖宇、周保中、赵尚志、赵一曼等抗日民族英雄都曾是中共满洲省委的一员。他们在残酷的白色恐怖环境中,不顾个人安危,前赴后继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白山黑水间,在深山密林中,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直接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历史事实表明,在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真正代表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是中国共产党。因此,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是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2)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张氏帅府、二战盟军战俘旧址陈列馆、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等。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是如日历一样的纪念碑,让人们永远铭记1931年9月18日是中华民族屈辱的日子。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1927年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了臭名昭著的东方会议,提出了经略满蒙、侵略中国的方针。1928年12月28日,张学良东北易帜后,日本想利用张学良将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破产,日本遂采取直接军事进攻的方式侵略东北,进而进攻整个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污蔑东北军所为,并向北大营发动进攻,民国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整个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的开始。1937年7月7日,日本以东北为后方基地开始了全面侵华。中国人民经过了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包括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在内的博物馆和陈列馆能让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国耻,并认识到只有建设强大的国家才能避免别国的侵略。

(3)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始建于1951年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共安葬了特级、一级战斗英雄123名,解放军烈士43名,是进行国史、党史、军史教育的重要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参战后随即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在朝鲜战场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英勇的战斗英雄和革命烈士,如挺身堵枪眼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南小高岭战斗中,指挥全连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坚守阵地,最后壮烈牺牲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以及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都埋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抗美援朝战争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同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进行的一场关乎新中国国家前途的战争,最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攻势下,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新中国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对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各项建设事业起到了保障作用,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建设环境,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5]这些历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能够战胜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沈阳的历史博物馆和陈列馆为本地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也为“纲要”课教学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基地,是“纲要”课教学可资利用的宝贵财富。

三、沈阳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纲要”课教师可以将沈阳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纲要”课教学中的素材和资料,进而提高“纲要”课教学的生动性,同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1)将沈阳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纲要”课专题教学中。专题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越来越成为流行的教学模式。而“纲要”课的课程横跨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发生了许多影响时代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将这些事件转化为专题教学的主要内容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再将地方历史事件融入到专题讲授中,必将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亲近感、认同感。以张学良东北易帜为例,这部分内容出现在2018版“纲要”教材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部分。虽然课本中讲述东北易帜的内容比较少,只有寥寥两句话,但却非常重要。因为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使国民党采用和平的方式统一了全国,这对国民党政权以及整个中国政局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东北军也成为国民政府内一支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在进行专题教学时,可将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放在一起,形成比较连贯的故事发展体系,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上奉系军阀作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从兴起到衰亡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张学良将军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功臣。

(2)通过参观历史遗迹等实践教学方式使“纲要”课充满真实感。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纲要”课教学中,在历史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更能够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达到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在“纲要”教材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对九·一八事变论述的比较详细。但单纯的课堂讲授很难使学生有代入感,而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通过大量文物、图片和各种现代化的手段,真实展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及对东北人民进行殖民统治和掠夺的历史,学生在现场不仅能够了解到日本为什么发动九·一八事变,还能够更详细地了解许多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3)播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的影视作品。根据“纲要”课授课内容的需要,可以播放一些有关地方历史的电影、纪录片等,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讲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中抗美援朝一部分内容时,可以播放电影《上甘岭》《集结号》《我的战争》等影片。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毛泽东说“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6]正是为了保卫东北的工业基地,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为新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影视作品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为实现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学习。

(4)“纲要”课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在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时,教师需提前做好功课。第一,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讲授抗美援朝战争时,可以提出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抗美援朝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从而达到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教材的目的。第二,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虽然“纲要”课主要讲授历史事件,但“纲要”课不是历史课,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教师最终的目的是要将学生引导到在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第三,坚持适度原则。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有着诸多益处,但受“纲要”课学时所限,不宜过多引入,可以选取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应用到教学和实践中,否则会造成“纲要”课教学的碎片化,进而影响正常教学进度。

总之,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其具有本土性、亲民性等特点,在“纲要”课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增加“纲要”课吸引力,引起学生兴趣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