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城市居民开展晚间休闲体育策略研究

2019-02-21 23:14孙华飞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网络平台体育

孙华飞 孙 唯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2016 年10 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十九章中提出未来要积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加大开放社会体育场所的力度,加快休闲体育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 同年11 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休闲体育的建设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指标,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国民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见,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已经将建设和发展休闲体育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休闲体育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健身锻炼活动的总称,2013年北京体育大学休闲体育学院张源海教授在2015 年 《中国休闲体育蓝皮书》著作中,根据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时间段进行划分,将休闲体育分为早间休闲体育,晚间休闲体育和假日休闲体育共三类,三类都有其自己独自的特点,其中由于城市居民晚间时间相对空闲,所以晚间休闲体育是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 具有参与人数多、运行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网络给予晚间休闲体育的发展新的动力,带来了新的契机,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晚间休闲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次研究将会针对城市居民在开展晚间休闲体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互联网+”式的优化解决方案,为城市居民晚间休闲体育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1.城市居民晚间休闲体育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居民晚间休闲体育开展现状, 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城市居民晚间休闲体育的开展情况进行深入探索。

1.1 缺乏组织管理

任何活动想要健康发展和持续运营,都需要科学的组织和合理的管理,虽然城市居民的晚间休闲体育存在着松散性,自由性和分散性,但仍然需要相关机构对其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以保证城市居民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有效性和质量水平。 研究发现,城市居民晚间休闲体育的组织机构中75.2%是居民自发组织管理,15.5%是街道或城市居委会组织管理,8.3%是企事业单位负责组织管理, 可见大部分的管理机构都是从事晚间休闲体育的城市居民自发聚集所组成,而街道办和居委会出面协调,引导建立的组织并不多,从而反映出我国政府部门没有真正重视城市居民晚间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这种居民自发形成的组织管理在专业性和科学性上都难以保障,从而引发晚间休闲体育活动在资金保障,人力协调,物力搭配上出现捉襟见肘的问题,影响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开展。

1.2 缺乏场地设施

据统计,截至到2016 年底,我国人均体育使用面积仅1.3 平方米,这与美国10.2 平方米的人均体育使用面积相差甚远。 在我国体育用地面积中,71.2%是学校体育用地,15.3%是国家体育系统用地,企事业单位与乡镇体育用地占8.2%,而城市体育用地仅占4.9%,虽然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政府在运动场、体育休闲中心、综合体育服务基地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建设和维护, 但这分摊到我国14 亿人口的基数上,这些只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体育需求。 在我国拥有大量的学校体育用地,但在学校体育资源共享上存在着较大的障碍,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全市学校体育用地无偿开放占学校总数的63.7%,在开放时间上仅限周末,且开放时间较短暂,大多只有半天,还有存在诸多限制条件。 可见,城市体育用地匮乏和学校体育用地利用率不高,是影响城市居民从事晚间休闲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1.3 缺乏技术指导

由于城市居民大多从未接受过专业的体育培训, 没有具备专业的运动健身知识,所以他们在进行日常休闲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严重的将影响城市居民的人生安全,导致出现与谋求健康的健身理念背道而驰的结果。 晚间休闲体育对从事者有着更高的专业体育知识要求,因为晚间锻炼处在特殊的时间段内,在锻炼持续时间的控制,运动负荷大小的掌握,身体能量储备多少的把握, 以及运动项目的选择等方面内容上都有着特殊的要求,但是通过调查从发现91.5%城市晚间休闲体育居民没有接受过相关方面的指导,他们只能依靠自己或同伴的经验,以及上网查询资料的内容来指导自己的晚间休闲体育活动。截至到2016 年,我国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有59.8 万人, 也就是说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从事体育运动只能依靠兼职或业余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况且业余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学历低、年纪大、专业知识落后的问题,难以保证开展体育指导工作的质量[2]。

1.4 缺乏宣传引导

我国节假日众多,加上正常的双休日和年休假,正常的上班人员一年有将近1/3 的时间是处在休闲时光里,此外,学生和退休人员则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但是,当前的现状是有81.7%的城市居民没有利用假期来开展休闲体育活动, 他们的休闲时间大多数用于看电视,上网,打游戏,逛街,聊天等非体育活动,剩下只有18.3%的城市居民进行了户外体育活动和休闲体育项目, 其中大多数选择了散步和慢跑,以及简单的器械锻炼。相比较于国内,欧洲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则显得更加丰富,如英国有86.7%的城市居民会将闲暇时间用来开展户外运动,以及从事爬山、划船、足球、高尔夫等休闲体育项目。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政府的相关体育机构和教育机构没有进行大力的宣传和引导,使得我国城市居民普遍缺乏从事休闲体育的意识,以及缺少开展休闲体育的氛围,最终导致城市居民健身锻炼意识薄弱,从事休闲体育的人数不多。

2.互联网背景下城市居民晚间休闲体育发展新路径

互联网为城市居民晚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动力,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充分整合社会各方面的相关体育资源, 为城市居民提供现代化的个性体育服务,使其能够更好的开展晚间休闲体育活动。

2.1 “互联网+”城市体育服务管理

城市居民开展的晚间休闲体育存在分散性、 自由性和松散性,所以,街道办或城市居委会在对参与晚间休闲体育的城市居民进行管理和组织上存在较大的难度。 依托物联网建立的网上“城市休闲体育网络平台”是当前唯一能有效解决管理困难的途径[3]。政府相关机构可以事先建立一个网络管理系统, 这个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是一个手机APP,或者是一个网站,建立后让所有的城市居民都加入起其中,这样活动的组织者就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和安排晚间休闲体育的活动内容和实施细则,并且做到精准推送到每位城市居民的手里,然后再通过云计算对居民反馈到网络平台上的消息进行处理,以方便活动组织者进行更加科学的活动统筹安排与管理。

2.2 “互联网+”体育场地设施预定

在很多情况下,有意向参与晚间休闲体育的居民会因为没有合适的运动场地,而放弃进行活动,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体育设施的匮乏,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共体育设施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导致社会有限的体育资源利用率较低。“城市休闲体育网络平台”可以与城市周边的体育场所合作,体育场所的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将场地的信息实时发布到网络平台之上, 城市居民只要打开手机APP 就能准确的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适合自己的运动场所。 平台甚至还可以提供网络预约服务, 让城市居民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晚间休闲体育活动。这种“互联网+”体育场地设施预定的方式让城市居民自主选择运动的时间和地点,为城市居民从事晚间休闲体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3 “互联网+”体育运动健身指导

大多数的城市居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培训,加之城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使得城市居民在从事晚间休闲体育时得不到及时科学的健身指导。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普通城市居民拥有私人健身教练的梦想成为可能,“城市休闲体育网络平台”可以聘请若干体育专家或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网络平台上轮流值班,及时对城市居民在从事晚间休闲体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业的解答,包括为不同的城市居民定制个性化的健身处方。 另外,随着近些年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城市居民可以随时监测运动时的身体数据,再及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指导提供更加详实的数据,从而保证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4]。 “互联网+”体育运动健身指导的做法不仅解决城市居民难以科学健身的难题,而且缓解了我国城市中缺少专业体育人士的局面。

2.4 “互联网+”健身理念知识普及

虽然《全民健身》计划早已纳入了我国十三五国家规划纲要之中,且实施多年, 但是体育健身的理念还是没有在我国14 亿人民群众的大脑中根深蒂固,大部分城市居民没有对体育运动与健康体魄,以及健康生活间的关系具有透彻的认识,我国大部分人口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导致我国“体育人口”实际覆盖率低。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互联网作为各种信息的载体,如果我国相关部门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开展运动健身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比如,定期推送健身锻炼的相关文章,开展健身知识普及的网络课堂,就有可能逐步让全体城市居民认识和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使得运动健身理念能够深入人心,从而由意识上升到行动, 让城市居民们都能自觉主动的进行体育运动,在社会上制造一个全民健身锻炼的运动氛围[5]。

3.结束语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以及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参与到晚间休闲体育的活动之中,但是,城市居民的晚间休闲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互联网+”晚间休闲体育的新模式,在城市体育服务管理,体育场地设施预定,体育运动健身指导,健身理念知识普及方面提出了“互联网+”优化解决方案,为城市居民的晚间休闲体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所以,深入研究和不断发掘互联网背景下的全民健身模式,是有效推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和发展的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网络平台体育
基于轨迹数据的城市居民出行活动规律提取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乌鲁木齐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