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薇,周 璇,杨 平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030801
“批判的”(critical)源自希腊文kriticos和kri⁃terion,意为“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标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就是在严格推断的基础上,通过质疑的、辨析性的、抓住要领的、机智的、敏捷的思维,[1](P73~77)它是具有“核心”价值的素养,[2](P1)是衡量创新型人才素质的重要尺度,是高等农林院校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也是我国培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研究生作为推动知识前进的主力军,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也同样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其成果与水平也与我国优秀文化历史的传承和创新息息相关。[3](P29~30)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增强其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质量,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适应未来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4](P133~136)(P152)具备批判性思维研究生,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和困难局面时,往往能够独立自主地做出理性的选择和判断。从而使其能从众多的似是而非的现象之中找出事物的本质,形成基于推理、证据、逻辑和较强判断能力的习惯,长期保持一种可贵的积极主动思考的心理状态。我们正处于一个加速变革的时代,当今社会复杂性日益加剧,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生存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也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意义,这不仅是应对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对国际潮流的回应,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一课。[5](P73~80)
2010年,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指出:“中国高校教育还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6](P22~25)近年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关研究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中国知网的检索报告显示,1988—2002年,有关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论文仅38篇,而2000~2018年,其总数超过1500篇,尤其近三年的年均论文数量更是达到了一二百篇。但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仍是我国教育界热切关注的话题。因此,探讨关于“批判性思维”培养与高等农林院校研究生教育教学间的关系,发挥本校的资源优势,探索高校农林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实施策略,构建较为完善的高校农林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研究体系,对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传统教学强调师道尊严,讲究教师的权威。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通过教师传授知识,而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受此影响,在高等农林院校研究生教学中,关于学习内容探究的问题与思考大多由教师提出或解答,研究生形成了盲目崇拜教师所讲授的观点和把书本中的结论奉为真理的思想,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此外,研究活动中罕见的质疑声音常常被忽视,或者将其视为“异类”,类似的现象时有发生,[7](P30~31)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开始自我否定和自我抑制,更何谈培养高等农林院校研究生的批判性思考意识和质疑特质。[8](P35~40)目前,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常态多数表现为:上课听教师讲,记笔记,然后课下背笔记,最后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复述笔记上的内容。对于一直在以这种学习活动为主要学习形态的研究生们,并不会真正学会思考,他们更不具备创新所必需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高等农林院校研究生自身缺乏融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教学环节中有效的互动较少。虽说在大力推行的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形式已有所改善,但也只是将“讲授+粉笔”替换成“讲授+教学PPT”,这种单一课堂模式的本质并未得到改善。师生之间这种低质量的交流与互动,既不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环节,又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这种单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质疑与否定,其辩证思维能力无法真正形成。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虽已出现在高校教学改革中,但尚未真正落实。目前,在农林高校的研究生教学课堂中教师的“填鸭式”教授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真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讨论和能力拓展环节流于形式。[9]40分钟的课程学习中未给予学生充分的批判性思考、探究与质疑时间,未达到设置这些环节的初衷与预期效果。此外,造成这种结果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适应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于新式教学方法较为陌生,甚至学生们往往为了应付差事而匆匆准备,并不是自愿参与到问题的探索环节中。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说,要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新式教学,需要学校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包括教室、实验室等人力、物力资源的配备以及教学的评价方式与改革等。[10]只有学校给予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支持,鼓励教师致力于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改革,以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才可以顺利进行。
组织学生研究国内外批判性思维典型案例,如对体现其特色的一次活动、一堂课等案例来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详实记载,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普遍性的认识,在“扬弃”中取舍,摸索出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考察问题,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的判断与选择。[7]首先,在研究活动中,让研究生阅读文献资料,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接着让其根据个人对资料内容的领会理解各抒己见,相互切磋,辨明是非,取长补短,然后求得正确的结论,同时教师还需设计多重性问题,使其不能仅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更要注重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11][12]之后鼓励其积极发言,教师倾听,时而插话,时而点拨;最后通过练习等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消化和熟练,发现问题回过头来再议。此外,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同样有利于培养研究生自由开放的思想,如小组讨论、头脑风暴、专题研讨、分组辩论等探究式和反躬自问式的学习方法,鼓励研究生发散思维,提出有益的怀疑,主动去研究和验证自己的想法,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合理的引导,支持他们用批判和质疑的方式逐步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校也应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传播作用,以校报、广播、电视台等多种方式宣传批判精神和文化,鼓励研究生成立学术交流社团,培育批判性思维和精神蓬勃发展的广袤土壤。
通过“以提问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展示模式”,有效地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借助谈话、交流讨论的方式,顺势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教师在一旁鼓励学生表达出问题,及其对问题的理解和界定,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对结果进行质疑和否定。同时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以及探索新知识,如指导学生回答和解决诸如“完成了哪些研究任务”“已经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提高自身试验能力”之类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鼓励小组团结创新共同完成方案的总结和汇报展示。下课前教师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果。高校中研究生水平和思维方式千差万别,学术起点和研究领域多有不同,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况为集思广益法培养研究生的批判精神提供了条件。研究生们的共同探讨和交流可以使个体思想激烈碰撞,从而产生新思想。每个个体的想法和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彼此,新的思维火花同样对所有人产生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研究生的学术批判思维能力由此萌芽。
此外,由于高等农林院校学习内容的特殊性,研究生在学习时需通过试验进一步地证实与观察,所以教师应将科研的批判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如采用黑板绘图、标本展示、电视录影等多元化教学形式。这样一来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调动其学习和科研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同时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应进行转变,应认识到自己不再是“话语独裁者”,不能再同化学生的思维。我国高等教育学专家张应强教授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硕士生导师,应当把树立自身批判精神的行动和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任务结合起来,鼓励其进行质疑与验证,张扬批判精神。教师自身的引领作用更会放大和扩散学生的批判精神,催化裂变效应和指数型变化,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13](P55~60)。教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营造课堂文化环境,在这种批判性课堂气氛下,学生会主动汲取知识,此时,课堂就演变为一种文化载体而存在,[14](P194~195)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让学生愿意研究,让学生爱上研究,让学生课后主动继续研究。[15](P80~86)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得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参与构建,通过不断的探究及验证解决问题,逐渐养成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和能力。[16](P1~3)(P6)为此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要平衡师生权力,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与交流。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其次,作业方式应进行改革。第一,作业应具有多样性,内容丰富而充实,方式多样而有变化,答案不限于一种结果。第二,作业应具有启发性,能唤醒学生主动地去探讨及搜集更多资料,激发学生大胆而新奇的想法。第三,作业应具有挑战性,作业提供的线索,能由已知导出未知,由单一变为多样,对学生有激励挑战作用。第四,以全班或分大组的形式,在学生初步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之后,教师通过对比法、问答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方式,在作业这个环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最后,批判性思维鼓励结果多元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只是用唯一的量化分数来评价学生。因此,“评考机制”应进行完善,实施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表现性评价,增加评价弹性。[17](P13~15)(P43)在课堂总结与评价阶段主要采取“激励与鼓励”的教学方法,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抓住一切机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应用“抽查加压”法进行评价考核,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消除学生的惰性和侥幸心理,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参与课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自身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勇于挑战,敢于质疑,真正成为拥有渊博知识,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能够面对复杂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并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型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担负起发展创造的一份职责。[18](P70~75)(P62)
总之,相较国际教育,我国的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教育理论和实践环节还都十分薄弱,很多教师和学生均缺乏逻辑观念,不懂得评估论证好坏的逻辑标准和方法。全国范围内,高校开设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高等农林院校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课程的设置更是亟待加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自顾自演地讲,学生哑口无言地听,科研工作进展中,更是导师安排什么,研究生就干什么。整个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批判性思维的渗透培养作用十分有限。因此,高校应将培养研究生的批判精神纳入学业培养目标中,从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引入先进教育模式和方法,融入我国国情,加快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方向的教学研究。这对当代高等农林院校研究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