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宏
(广西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南宁 530200)
一般来说,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积淀而成的一种文化价值体系,比如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等;它也是大学办学精神、精神风貌以及环境氛围的外在表现。其中意识形态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对一个国家社会来说,意识形态的安全事关国家的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高校是西方反华势力搞“和平演变”与“颜色革命”的主要目标,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点领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牢牢围绕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这个核心,牢牢抓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从“为谁服务”“服务什么”还是“怎么服务”角度讲,都必须承担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责任。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恩格斯在《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中指出:“希望你们的努力将使大学生们愈益意识到,正是应该从他们的行列中产生出这样一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他们负有使命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3]从哲学的意义看,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是与价值观同处一个层次的概念,即是说,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基础与核心。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综合实力和整体形象的外在表现,是高校安身立命的灵魂,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熏陶是任何课程无可替代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换言之,如果大学校园文化安全建设出了问题,就会严重侵蚀和危及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质量基础,进而危及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意识形态领域是反“和平演变”和反“颜色革命”政治斗争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基石,是极端重要的。改革开放的中国已走进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为抵御“和平演变”与“颜色革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探索过程中,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改革所引发的贫富差距、环境资源问题乃至其它相关矛盾亟待解决;思想上的“金钱至上”问题,道德滑坡和理想信念的失落,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有蔓延泛滥的苗头,特别是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实施,国内外敌对势力更是变本加厉地在我国高校推行其“西化”“分化”企图,高校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香港的“占中”风波看似结束,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西方反华势力早已将香港“占中”定性为香港版的“颜色革命”。香港的高校校园则是这场“颜色革命”的主战场和重灾区。它警示我们:针对中国的“颜色革命”已经发生了。抵御和防止“颜色革命”在高校的蔓延泛滥,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是否坚实和牢固。中国的大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社会主义本质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守住的基本政治底线和价值导向。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4]
“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之殇告诉我们,大学生作为尚未深入接触社会的一类群体,由于其涉世不深,思想不成熟,容易盲从,而往往成为“颜色革命”首先攻击的“猎物”。一些大学生参与“颜色革命”常常被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蛊惑。各国的发展昭示我们,经济军事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文化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颜色革命”,无不起因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厦倾覆、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瓦解、历史观与核心价值观等被颠覆。对国家而言,文化安全是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对高校而言,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更是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大学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每个国家的大学校园文化都有各自的独特性。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学校园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为核心与导向的,这里的文化价值观主要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具有实践性、民族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文化。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的理念、制度、环境和校园活动等基本文化形式;大学校园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实践为基本内容。在实践中主要是通过营造大学校园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培养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对党的治国理政总方略的信任,并具有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5]在任何国家,大学生都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密不可分,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求高校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遵循从“认知”到“知之”,再到“行之”的规律,做到知行合一,不断汇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全球化、社会转型及新媒体传播等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觑。中国开放步伐的坚定迈进,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到遏制和颠覆中国的战略目的,有加无已推行“和平演变”与“颜色革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否定甚至排斥;社会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也对少数大学生产生影响,他们重视现实功利和物质利益、轻视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一些反华势力运用各种传播方式,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造各种噪声和杂音,严重危及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
马克思曾生动地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6]高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传播知识与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这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所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从文化强国的角度来说,意识形态教育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其主要职能,这种职能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培育和增强大学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化安全建设,文化安全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大学教育能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也关乎大学校园能否稳定和谐,也是打造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有意无意地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比如在一些课堂上马克思主义的“失语”、教材中社会主义的“失踪”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党委和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钉钉子”的精神切实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弱化等问题,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和提高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这就要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积极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的重要途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强化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爱和服务大学生,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亲和力,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只有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这个“牛鼻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有的放矢,才有牢固的基础。也只有筑牢安全的意识形态防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凝聚人心、弘扬正能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