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9-02-21 20:31:02王丽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家庭时代

王丽丽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太原理工大学 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对于人民追求美好的家庭生活,实现家庭幸福梦,并进而实现社会和谐这一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1]696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文化建设及其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要生存,除了物质生产之外,还需要进行自身生产。“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就是家庭。”[2]532家庭具有双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2]532。家庭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自然属性,离开自然界,人类无法生存,而家庭中的亲属关系则是自然关系的社会形式,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家庭是由有姻缘关系的夫妻及有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的父母子女组成。正如恩格斯所说:“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种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3]29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其它的社会关系,家庭便成为从属的社会关系[2]532。作为社会的缩影[3]61,家庭的产生、 存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家庭的健康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家庭秩序的破坏会阻碍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化学创始人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性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的整体。”[4]马克思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实践。在马克思看来,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它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社会实践决定着文化内容,推动着文化发展。同时,文化对于社会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家庭文化是在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家庭习俗、传统习惯、伦理道德规范及为人处世之道等,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体现了家庭成员的精神情操。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家庭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家庭文化对社会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

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个体而言,家庭文化建设有利于家庭成员思想道德及法律素质的提高。通过目的明确的培养、计划周密的教育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正确的家庭文化观念在家庭成员中可以逐渐产生心理认同,并内化为个体观念,有助于家庭成员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及法律观念的树立。其次,对于家庭而言,家庭文化建设有利于家庭和谐氛围的构建。家庭成员的个体素质决定着家庭和谐的程度。家庭文化建设中家庭美德的弘扬,民主平等思想的倡导,团结和睦、互助互爱精神的提倡,有助于家庭凝聚力的提高与家庭和谐氛围的营造。最后,对于国家而言,家庭文化建设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5]家庭文化建设中家庭成员道德及法律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庭和谐是国家及社会和谐的前提。家庭文化建设中和谐家庭氛围的构建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家庭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家庭文化也随之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并在适应中使家庭文化建设提档升级。具体而言,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及文化发展会影响家庭文化的发展,新时代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为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及生产关系,这是引起家庭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进入新时代,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国防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已超过30%,人均GDP到2018年底预计将达到九千多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可以说,我国已逐渐步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如恩格尔系数从改革开放前的60%降为目前的40%,人民收入中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部分增加了20%。可见,新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新时代的政治发展为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社会政治因素包括社会政治制度、政党政策、国家法律等因素,是影响家庭文化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九大正确判断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制定出一系列政策,以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同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文化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应该“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6]。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文件也明确了家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扎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十九大报告更是强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在法律制度方面,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庄严宣布,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现代家庭文化建设领域,《婚姻法》的修订,《九年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的颁布,为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3.新时代的社会文化发展为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并指明了方向。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思想文化价值体系,这是影响家庭文化变迁的又一重要因素。新时代,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化需求的相对满足,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人们的思想也进一步解放。在包括政治、历史、文艺、伦理等各种思潮中,社会伦理思潮以人生观及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心理产生着影响。鉴于核心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为家庭文化建设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但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下家庭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带来的消极颓废思想及家庭不和谐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全球化深刻影响着家庭及家庭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家庭文化既汲取着世界各国文化中的优秀养分,同时也被各种消极、颓废的思潮侵袭,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因此而出现了多元视角。有些家庭成员认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传统家庭美德受到冲击,社会及家庭责任感淡化,亲情关系淡漠,家庭暴力屡禁不止,这一切都阻碍着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

其次,家庭文化建设运行机制尚不完善。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家庭文化建设,但目前我国家庭文化建设尚未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各级党委及政府部门对家庭文化建设的领导在某些地方没有制度化,对于家庭文化建设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相对较少。

四、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的构建

(一)确立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指导思想。在婚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以爱情为基础,有利于家庭和谐的实现。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3]89在家庭关系方面,马克思主张妇女解放、平等的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平等、互助、理解和尊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712,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7]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地位,要求从家庭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家庭文化及人们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面对新时代存在的家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如社会责任及家庭责任的淡漠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评判标准,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中华优秀家庭美德,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强化社会责任及家庭责任意识,对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巩固,对于家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分必要。

(二)明确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

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是培育家庭成员的伦理道德及法律素质。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家庭成员的素质对于家庭关系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和法律素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及评判标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如推崇仁爱、崇尚和谐、尊老爱幼、强调社会及家庭责任等,摒弃男尊女卑、愚忠愚孝等封建性内容,肯定现代家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如夫妻相爱、夫妻平等,汲取西方家庭生活方式中的家庭民主等有益成分,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应当注重家庭成员法律素质的提高。新时代,我国的家庭法律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家庭文化建设应当注意家庭成员法律意识的培养,以维护一夫一妻制度、男女平等制度及赡养老人制度等家庭制度,杜绝家庭暴力行为,保持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只有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及法律素质,才能实现家庭和谐,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三)健全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1]702,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也应当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共建。具体而言,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需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媒体助阵、人人参与的运行机制。第一,应当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各级党委应当将家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建立高效的领导机制,保障家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二,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承担对家庭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成立家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计划,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经验交流会,加大物质投入力度,促进家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第三,相关社会组织,如各级妇联等,应当将家庭文化建设摆在首位,根据本级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家庭文化教育活动。第四,媒体应当营造有利于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的氛围。当前,我国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1]714,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文学艺术,应当把握正确的导向,弘扬家庭美德,传播先进的家庭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为建设新时代家庭文化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和社会环境。第五,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应当进入千家万户,广泛吸引家庭及其成员的参与。总之,家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才能确保其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家庭时代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海峡姐妹(2019年7期)2019-07-26 00:50:48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HANDS OFF THE WHEEL
恋练有词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湖湘论坛(2016年2期)2016-12-01 04:22:52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