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道德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启示

2019-02-21 16:04王小会侯爱萍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个人利益道德教育马克思

王小会 侯爱萍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一、马克思道德观的基本阐释

(一)关于人的现实性及其本质。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他把人看作为孤立的和抽象化的存在。然而,马克思持有不同观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现实关系的总和”。[1](P60)具体分析如下:首先,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个“个人”并不是想象中的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而,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把握“人”这一概念,不能孤立地、抽象地看待它。第二,劳动实践创造了人本身,这是一种物质实践,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当人开始进行物质生产生活实践时,就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因此,人有道德观念而动物没有。第三,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产生了语言意识,它既为了方便他人而存在,也为了人自身的生存生活而存在,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性。第四,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之后,产生了分工,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而劳动伦理解决的就是人类对自身劳动伦理关系的道德评价问题,也是伦理道德批判和思想建构的核心道德价值诉求。从以上各点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现实性是一贯统一的,为历史唯物主义道德哲学的开创作出了领导性的贡献,并且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自身哲学体系的新的阐发。

(二)关于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马克思的道德观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利益总是违反个人的意志而发展为阶级利益,发展为共同利益,后者脱离单独的个人而获得独立性,并在独立化过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为普遍利益又与真正的个人发生矛盾”。[2](P273)其中所蕴含的人的劳动自由本性的彻底解放是个人利益实现的终极追求,也就是说,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对立,都是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充分解放。

马克思在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他指出成员们的共同利益代表集体奋斗的目标,并把集体和成员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身利益才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追求个人利益是资本家进行活动的出发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蒙上了金钱的“美丽外纱”。其一,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资本家的无形剥削,工人的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工人的劳动成果并非由他们自己所有,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渐渐变得敌对。而劳动力的价值“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要素”,劳动是人类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因此,要解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束缚,必须解放工人。其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3](P275)对于个人主义这一问题,应该批判地、历史地看待,不能一味地否定,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进步意义,个人的一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这一目的。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批判的只是“利己主义”,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不道德本质,而对于“个人主义”,马克思则是从资本主义原则立场上进行辩证分析的。

(三)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理想。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谈到共产主义道德,首先要谈的是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个人道德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自己行为的价值判断;社会道德是个人道德在社会运作中的集中体现。马克思认为,社会道德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和实践过程中,以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为目标,致力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道德观念。其次,德国工人党宣布:“由国家实行普遍的和平等的国民教育。实行普遍的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教育。”[4](P184)马克思认为这一主张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虽然教育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但是教育和政府应该分离,国家不应该做教育者,政府也不应该干涉学校。再次,无产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被剥削和压榨,失去了一切,对他们而言,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自己得到解放。从这个意义讲,马克思的道德观被称为一种“解放的道德”。最后,换个角度来讲,假如从经济利益和阶级利益出发,由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产生了交往关系,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为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就必然依靠行为观念和行为准则来进行道德约束。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那也就没有了个人利益和其他利益的冲突,也就不存在道德。因而,有必要深刻理解共产主义道德的含义,追求真正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一)取得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高尚道德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两个文明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道德建设早已融入其中,核心价值观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宣传。“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需要”。[5](P11)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精神需要的满足。而且,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加大力度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道德监督,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鼓励学习各类先进典型,道德楷模辈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极大地培育和践行。

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在教育界的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和学术领域一直被称为“一方净土”,思政课教师更是肩负着塑造社会主义接班人高尚道德情操的神圣职责。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充分体现思政课独特的育人功能以及研究功能。另外,思政课采用创新管理的方法,打造精品课程,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比如“慕课”讲授进行道德教育,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国家加大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投资力度,为道德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资金帮助,于无形中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地传播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不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还是对美好生活的生动表述以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4个字都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和精准凝练。这个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三个方面深化了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的深刻含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生命内涵。需要指出的是,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的支撑,已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可信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稳步向前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了实现的可能。

(二)存在问题。但是,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道德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某些领域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们带来无法回避的疑惑与道德困境。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列举如下:

第一,个人价值观认知迷惘。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人们在接受西方文化熏陶、更新观念的同时,也遭到一些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沉浸于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追求之中,热衷并吹捧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忽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久而久之,出现精神萎靡、价值观迷失的不良表现,更有甚者,抛弃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见利忘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在职场工作中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生活奢靡,等等。这些失德违法行为和腐败行为都是非常可怕和危险的现象。

第二,家庭和学校德智教育缺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美好。活,会相继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让自己更加了解和适应社会发展,其中价值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道德因人而异。某些家长和学校过分注重受教育者的成绩而忽视他们的价值观养成;开设思政课教育,却忽视教育实践;甚至给受教育者灌输道德无用论,道德教育形同虚设。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道德教育,道德素质低下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第三,社会和国家的价值观网络教育力度不够。在微网络视域下,舆论日新月异,人们的言论表达更加自由,互联网已成为影响公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渠道。社会和国家虽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但是却忽略了法制约束,网络管理力度不够,法治系统不完善。另外,网络道德教育师资力量比较弱,内容相对陈旧,方法较单一,使得人们容易受到落后思想和庸俗思想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价值观扭曲,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和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给他人和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造成阻碍。

三、以马克思道德观为培育视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中的人,总是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而且,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一,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与人的能力和需要相适应,人们既需要维持生存发展,也需要增强自身能力,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中国,借鉴马克思的道德观可以更好地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中,设想了一个“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品质的发展,这需要全社会的道德教育,要求我们继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导,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不仅注重宣传和教育,而且注重把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实践。第三,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再抽象地理解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而是把两者在现实中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在具体情境中发挥作用,使得人们的价值观追求更加丰富多样,做出的判断和选择更加符合自身的发展,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无产阶级的使命是解放全人类,它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谋利益。毛泽东曾说过:“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6](P1004-100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虚假道德,倡导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也要得到公民的道德认同。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无产阶级道德观与剥削阶级道德观的根本区别所在。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准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做了多少贡献。当我们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不求回报,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时,我们的人生价值就得以实现,那些名誉、地位、金钱、利益就不再左右我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其次,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只有远大理想和做出判断及选择是不够的,还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能力。这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否则,空谈理想、志大才疏,是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较大贡献的。最后,理论结合实践。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在于改变世界,当我们有了远大理想,具备了较高的知识素养,那么就要付诸实践,磨练意志,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为人民利益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摒弃利己主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其他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保证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合理的、正当的、合法的个人利益是道德允许的,也是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调节,不仅决定着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取向,也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向。

第一,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代表的都是人民的利益,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当两者发生矛盾,必须牺牲一方的利益时,个人利益必须让位于人民利益,这是不容置疑的。为了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第二,作为调节整个社会主义关系的道德规范,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结合,如果分割开来,就会变成极端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有助于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中的实现,使个人在集体中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处理复杂的市场经济矛盾时,要按照集体主义的要求去处理,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与集体协调发展。第三,不能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至上主义,也不能用“个人主义原则”代替集体主义原则。坚决反对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置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于不顾的道德失范行为。因此,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国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集体主义。

(四)立足道德实践,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方方面面。马克思认为,道德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历史阶段创造不同的道德理论,马克思的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7](P164)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加强当前的道德教育。针对我国现存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强化国民教育,完善道德制度保障,注重价值观实践的养成和反馈。二是采取必要的道德监督手段。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道德的现象会时有发生,为了使道德存在更具合法性,核心价值观更具说服力,利用政治或法律等手段来进行道德监督是很有必要的。三是努力解决科学技术伦理这样的人类精神性问题。当今社会倡导人与人相互合作、国与国相互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以博大胸怀和世界眼光,在个体精神满足、科学技术伦理发展的前提下,放眼全球,推动中华道德文明的发展以及全世界人民价值观道德的进步。

从社会、学校及家庭层面来说,第一,要认真反思道德教育形式化这一问题。用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改变传统道德机械说教和麻木灌输的理念,克服道德教育模式的异化现象,真正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第二,将道德教育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去引导道德观的形成,化理论知识为实践智慧,突破道德教育的瓶颈,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主动养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第三,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互联网是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网络管理者需坚决批判道德虚无论和道德无用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广大网民构建健康的网上环境,用新颖吸人的方式将核心价值观传播到社会成员的眼中,并将它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内心信念。

从个人层面来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第一,热爱祖国。这是每个中国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要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看待党的一系列政策和方针,理解和支持国家和人民的选择,在必要时候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二,尊重知识和工作。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努力学习,才会成就自己的人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知识分子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忠于职守,克己奉公,运用自己的才智和职业去服务人民,造福更多的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三,待人诚信友善。诚信是“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人反思自我,激浊扬清,重建精神世界,重视承诺,与人为善,和睦相处,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知行的价值准则,共同为美好梦想而奋斗。

猜你喜欢
个人利益道德教育马克思
马克思像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