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历史观

2019-02-21 14:06王思怀王宗运王振
商洛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历史观唯物史观中华民族

王思怀,王宗运,王振

(1.商洛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2.商洛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1]。习近平的历史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建立在新时代中国国情、党情以及世界风云变幻的世情基础之上,集中体现在习近平系列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报告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习近平历史观的研究是一个跨历史、政治学科的选题,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尚不多见,著作鲜见。近几年,特别是十八大后,笔者一直关注这一领域,持续跟踪并全面收集了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相关论述,现将初步思考归纳如下,以祈行家指教。

一、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渊源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同唯心史观相对立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仅有助于解决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路径,对于当今中国改革和发展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唯物史观被中国共产党人引入中国后,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改革时期,其科学性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其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习近平的历史观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2013年12月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2]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并要求“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3]2014年9月2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五周年大会讲话时,习近平强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4]

从文献资料看,习近平不仅一以贯之地强调唯物史观,而且一以贯之地将之应用在历史认识、评价之中。

习近平的历史观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角度对当今中国社会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理论呈现。因此,它不仅是宏观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同时也具体地继承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就必须用新的思维、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5]。2015年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习近平坚持唯物史观,针对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比如说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层面,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提出了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强调要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意识对社会的能动改造作用,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基础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也必须发生相应变化,“中国梦”“两步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思想的提出正是适应了当今中国国情的社会意识。此外,习近平还提出了“三严三实”“反四风”“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理念,这些理念均属于习近平运用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具体体现。

二、习近平历史观的立论基础是中国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5]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是一大亮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当然,习近平对“新时代”的判断绝不是十九大召开时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仅从“新常态”“新阶段”“新时代”等概念的演变就能窥见这一认识过程。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说:“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讲了多次,今天换个角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讲讲。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接着他就从历史的纵向脉络,大跨度地阐释了我国发展经历的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几个大的历史时期:

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汉代时,我国人口就超过6000 万,垦地超过8 亿亩。唐代长安城面积超过80 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 万,宫殿金碧辉煌,佛寺宝塔高耸,东西两市十分繁荣。诗人岑参就有“长安城中百万家”的诗句。北宋时,国家税收峰值达到1.6 亿贯,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那个时候,伦敦、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的人口都不足10 万,而我国拥有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近50座。

工业革命发生后,我们就开始落伍了,西方国家则发展起来了。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工业革命机遇没有抓住,尽管民族工业也有一些发展、外国资本也有一些进入,如上海的“十里洋场”、天津的工业、武汉的军工生产也曾名震一时,但总体上国家是贫穷落后、战乱不已的,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掉队了。这一状态持续了百余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上世纪50年代,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后来,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还发生了“文革”那样的十年浩劫,加上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够深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未能顺利持续下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 多年来,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我们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改革开放之初是第十一;2005年超过法国,居第五;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2009年超过日本,居第二。2010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6]

习近平从历史脉络,大跨度地阐释了我国发展经历的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几个大的时期后,得出了“今天的新常态是这种大时期更替变化的结果”的结论[6]。

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了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5]!这个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立论基础。

三、习近平历史观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认清历史形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敢于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进入21世纪的中国相比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征服世界,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我们也由原来“摸着石头过河”的无奈转变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了更新的期待。为了适应这种深刻变化,2012年11月29日,就任总书记不到半个月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明确提出了“中国梦”,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五年后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宣示,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5]“中国梦”的提出彰显了习近平读史用史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冷静思考后的自信,是习近平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悟出的历史使命,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鲜明主题,有着强烈的历史担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在多数时间内中华文明都处在世界的前列,“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5],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了“百日维新”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试图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国家,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5]。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5]

“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7]习近平把“中国梦”放在纵向五千年,横向八万里这个大坐标上来思考,指出“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他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他告诫全党:“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5]

四、习近平历史观的突出特点是以史鉴今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继承,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8]习近平明确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9]“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10],“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11]

只有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

习近平在长期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这一历史现象后得出结论:“就是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12]

习近平在全面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这一历史现象后得出结论:“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13]

习近平在深刻分析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这一历史现象后得出结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13]。

习近平在探寻“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后得出结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4]

习近平在分析“郡县治,天下安”,“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这一历史现象后得出结论:“一个县就是一个基本完整的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县委书记在干部序列中说起来级别不高,但地位特殊。”[15]

习近平在分析“我们党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英雄模范,也产生了不少蜕变分子、腐败分子”这一历史现象后得出结论:“英雄模范之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舍生忘死……,最根本的就是他们对理想信念有执着追求和坚守。……蜕变分子、腐败分子,他们之所以走上歧途、走上不归路,最根本的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16]。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讲到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时指出:“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我们一定要引为借鉴,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17]

习近平在分析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和我国历史上生态环境由好变坏的深刻教训后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6]

习近平在深入了解驼铃相闻,舟楫相望,绵延万千公里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这一源于历史,面向世界的大手笔,“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1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连续用了3 个“历史告诉我们”强调,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1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连续用了6 个“历史告诉我们”——历史告诉我们,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历史告诉我们,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发展壮大,关键是人民军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有崇高理想信念,有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人民军队不断发展的康庄大道,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改革创新,人民军队的胜利来自改革创新。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敢于牺牲的品质,再好的武器装备也不能保证胜利。历史告诉我们,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一支军队的力量,不仅要看其人数,不仅要看其武器装备,还要看其纪律性。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20]。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21]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22]。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3]

另外,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4]。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5],都无不体现出习近平以古鉴今的历史观。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26]上述事例尽管挂一漏万,但仍可以清晰地看到,习近平是站在治国理政这个战略高度来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他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27]。中共中央政治局2018年11月26日下午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卜宪群就这个问题作了讲解。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这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安排中国历史上的吏治这个题目,“目的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28]

五、习近平历史观的基本立场是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基。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9]103。列宁指出,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正是“历史创造者”[30],毛泽东谈论最多的是人民。他所缔造的新型军队是“人民军队”,他所创立的独特战争形式是“人民战争”。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政治协商机构、政府、法院、检察院、警察、银行、钱币、邮政、国家电台等等都在前面冠上了“人民”的称号……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在总结当时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前提下,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诠释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精髓要义。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说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动力。”[32]“中华民族5000 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 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 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 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11]“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33]“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34]

正是基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群众史观,习近平特别重视人心向背。他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35]他在回顾我军发展历史时说:“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强调“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人民子弟兵。”[20]他告诫全党:“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从严治党,使党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立足于不败之地。”[36]“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7]。“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发生旧社会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37]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集中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鲜明的群众史观。他赞扬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他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他强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38]。“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39]。基于这样的认识,针对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习近平提出了群众路线教育活动[40];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习近平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41];“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六、习近平历史观宝贵的理论品质是不断创新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能动地认识和把握我们尚未了解的客观事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今天,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就必须树立宏大历史视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21]

实践是理论的生命力,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品质表明,它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理论逻辑的正确性,还在于在具体的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理论的发展。唯物主义史观认为,社会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不变的眼光来看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习近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特别强调“改革”“发展”“创新”。2016年5月30日,他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42]他指出“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6]

他在分析人民军队发展动力时强调,“人民军队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一整套建军原则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精兵简政,解放战争时期组建五大野战军,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调整体制编制,人民军队边战边改,边建边改,愈改愈强。”他强调,“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人民军队不断发展的康庄大道,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改革创新,人民军队的胜利来自改革创新。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获得发展进步的生机活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勇于改革、善于创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永不僵化、永不停滞。”[20]他在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举行会谈时讲:“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和富有,一旦它放弃改革创新,就会走进死胡同。几乎每一次重大社会进步,都必然伴随着一场重大改革。”[43]他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讲话中从6 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提出,“中国梦”“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都是习近平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提炼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

七、习近平历史观的时代价值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从理论价值看,习近平的历史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普遍规律,它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可以超越时空的万古不变的教条。马克思的世界观“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5]473。每一种理论思维,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完全不同的内容”[45]284。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与发挥”[46],对唯物史观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是其理论品质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的历史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同时呈现出发展的鲜明特征:如以全面发展为特征的发展理念,其突出的例证就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全体中国人的追求,人民才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习近平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中第二条的标题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他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5];再如面向世界开放发展,全方位外交布局视野的深入展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发起创办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从实践价值看,习近平的历史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强大理论支撑。唯物史观作为探索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必然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发挥指导作用。习近平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最新成果,必然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首先,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去面对,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必须有一种理论能够动员和激励全体人民为实现目标而持续团结奋斗。习近平的历史观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历史观,必将得到人民的支持,从而能够激励人民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其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47]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十九大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5]。还有习近平强调并努力践行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全新的发展理念,都是习近平历史观在价值导向层面的提升。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9]10习近平从历史启示中凝炼的新理论、新思想必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从而成为更好支撑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48]习近平的历史观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一种凝练,对丰富唯物史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践,习近平的历史观作为当今中国最新的理论智慧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历史观唯物史观中华民族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