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霞
(北京联合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 100101)
习近平文艺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最新表达方式,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新时代文艺实践进行指导的具体思想,也是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产生的理性思考,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对文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源于实践并与实践相统一。
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对文艺问题的理论重视和实践提倡,既延续了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理论思路,也延续了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国家文化文艺工作的战略设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1]。把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科工作并列,理论与实践都重视,同时抓。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等。
在2019年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两会”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习近平表现出对理论与实践的同等重视:一方面从理论上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另一方面从实践上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在3月8日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同样也显示出既重视理论又不轻视实践:“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我们这个实践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强调理论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实践方案是“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实践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
习近平对文艺工作的这种指导意见,是多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并用以规划文艺工作的结果。如果说强调“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2]是侧重于实践的理论导向,那么,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2]则是侧重于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二者并重,缺一不可,并在有关文艺的各种具体理论观点中都有体现。
习近平在理论上强调“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3];同时把“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2]作为创作前提;把“以人民为中心”[3]作为创作导向;把是否能“深入人民精神世界”,是否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作为创作标准[3];把“扎根人民”作为创作途径;把“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4]作为创作目的。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4]是文艺作品生成的机制与过程,也是习近平文艺观的关注重点之一。从词源上说,古希腊人最先把修辞与诗学划归为“创造性的学问”,并把文学写作称为“创作”。到了近代,由于“科学至上主义”风行一时,文学艺术的“创造”性质一度被淹没,直到现代才被重新重视起来。借助于文艺“创作”,能充分显示作家艺术家不依附于客现实在的独立个性,并通过主观反映客观。“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5]。这是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的特殊功能,并且需要一定的先天条件和后天习得,才能真正在理论和方法上掌握创作的奥妙,也才能在实践中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习近平提出了伟大的作品有“爆发性的震撼力量”[6]的理论观点,同时具体指出作品内容方面“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作品形式方面“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4]。习近平还多次在实践上为作品内容与形式怎么统一指明了方向。
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习近平在谈到文艺精品时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3],其中既包括对内容的要求,也包括对形式的要求。习近平文艺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在理论上注重文艺创作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又在实践中聆听人民的心声,回答时代的课题,因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进程,引领中国文艺健康发展,使人民真正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使文艺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文艺。
习近平在理论上指出“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3],并在实践上强调目标是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3],重点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7];指出要区别低俗与通俗、欲望与希望、感官娱乐与精神快乐,要避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及在为什么人问题上有偏差;在指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3]评论标准的基础上,强调要思想性、艺术性、人民性(市场上受欢迎)并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评标准是“美学的与历史的相结合”。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评论卡尔·格律恩的《从人的观点看歌德》一书时指出:“我们决不是用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8];1859年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评论《济金根》时提出:“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9]561。其中“美学的”指作品的形式,“历史的”指作品的内容。在实践中,由于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美学的、历史的文艺批评标准也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对文艺作品进行评判与研究时也要将美学的、历史的标准统一起来,“只是历史的而非美学的批评,或者反过来,只是美学的而非历史的批评,这就是片面的,从而也是错误的”[10]。
习近平在理论上把人民定位成审美主体,要求以传世之心作传世之文,表现“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3]等各种审美形态,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3]的审美技巧,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3]的审美境界。
习近平在理论上以人民性作为文艺的本质,自然就在实践中把文艺审美的主体归于人民。他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3],强调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因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3]。指明了优秀文艺作品具有审美价值的关键,强调“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3],对文艺审美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具体指导。
习近平基于以国内外人民为导向的文艺传播理念,主张在国内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3],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同时引领中国新发展;在国际上要反映国家、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并引导国际新秩序,实现全球和平发展的“世界梦”,并提出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梦是相通的。
习近平的文艺传播观,是在多方吸取国内外众多传播理论精华的同时,又在实践方面准确把握文艺传播现状并结合我国的文艺实践及发展情况提出来的。提出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3]的优秀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3],并在国内传播与国外传播方面都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理论研究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1]54;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是公开宣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1]67,从而旗帜鲜明地把理论研究的视角从旧唯物主义的“客观事物”转换到“人的实践”方面来。恩格斯也曾说过他同意如下的观点:“人只须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12]马克思把以前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归因于“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恩格斯则将“了解自己本身”与“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划上等号,可见理论观点都有一定的主体动力。
理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Theoriar 是探讨事物或者生命的内在目的,被看成是惊讶提问与思想好奇的结果。这一说法固然有失偏颇,却表现出主观因素对文艺理论、文艺思想、文艺论述的影响。按照胡适的观点,“一切心的作用(引者注:知识思想等)都是起于个人的兴趣和意志,兴趣和意志定下选择的目标,有了目标方才从已有的经验里挑出达到这目标的方法器具和资料……没有一种心的作用不带着意志和兴趣的;没有一种心的作用不是选择去取的”[13]。人的知识、思想等都来自于兴趣和意志,并定下了选择的目标,结果是受先在的目标决定的。实际上,与人的动机、行为选择全然无关并外在于人的价值判断的纯粹理论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关于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的理论观念及詹姆士强调人的意志先于认识的“动力心理学”、萨特的“介入”理论、海德格尔的“感应是认识的基础”等观点,都是为了证明并不存在与人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无关的所谓“理论”。
“科学家,以其科学家的身份,在道德或伦理问题上不偏不倚……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兴趣不在于是对是错,是善是恶,而仅在于是真是假。”[14]如果说自然科学家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存在的,可以坚持价值中立和相对客观的立场,保持某种超然的态度,不把好坏、善恶、美丑、有用性等方面的判断带进工作中,只关注他所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怎么样,不必顾及该对象“应该如何”,而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科工作者则有所不同,他们不可能采取纯客观立场,必然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表现他所属社会集团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宗教情感及个人爱好等主观因素。在对文艺现象进行观察、阐释、评论时,马克思说:“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15]究其原因,理论主体的知识结构、情感意志、人生体验等方面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到研究视角的选择,而且直接决定着文论话语的独特性和个体性。
恩格斯曾经指出:“愿望是由激情或思虑来决定的。而直接决定激情或思虑的杠杆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可能是外界的事物,有的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动机,如‘对真理和正义的热忱’、个人的憎恶,或者甚至是各种纯粹个人的怪想。”[9]248这也就是说,理论主体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理论主体提出或论证任何一个假设,都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有一定的理论动机,一般总是具有一定的先入之见,这些先入之见从主体的愿望和动机中获得动力,并通常以理论立场和思想倾向的形式表现出来,赋予某些理论观点以统一性,从而使文艺理论话语显示出一定的价值特征。
具体到习近平文艺观,其理论观点都是基于特定的价值导向,那就是人民。他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强调,“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不能心猿意马、犹豫不决,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强调“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16];而判断认识的正确与错误,根据的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
习近平重视理论,同时多次强调“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多次提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6]。其文艺观产生于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并把文艺应用于外交,军事,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使文艺从“无用之用”走向“经世致用”,借助于文艺使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习近平善于将文艺名家名作应用于各项工作实践之中,在内政外交多个场合、多次引用国内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艺名家名作,通过其中的人物经历、故事情节、作品的传播、产生的影响等,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阐述观点,沟通感情,取得了良好效果。
站在国家的高度重视文艺并把文艺运用于各项工作中,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军事技术上,2019年1月3日、4日的《解放军报》连载前苏联话剧《前线》,因为习近平在军队重要会议上讲话时以该剧中的人物“戈尔洛夫”为例,告诫现代军人不要像他一样脱离时代,轻视技术。在国际事务中,2015年11月30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习近平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话说,“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2015年10月21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演讲时,习近平引用莎士比亚作品中哈姆雷特的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用作家作品表明自己的合作态度。在文艺创作与传播的问题上,习近平直接列举作家作品,正面表达自己的立场,为文艺工作者如何提升创作水平并改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无高峰的创作现状指明了方向,也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科工作者如何在工作中育人铸魂表明了态度。
如何把文艺运用于各项具体工作,习近平做出了表率。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强调“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具体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明确提出“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他借用辛弃疾的词“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引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并具体指出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等,都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具体方法。
即使是普通的工作交流和人际交往,习近平也注重运用文艺名家名作。2013年3月25日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时,习近平称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正在坦桑尼亚热播,可以让当地老百姓了解到中国百姓的喜怒哀乐。2014年9月18日,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演讲时,他引用该国诗人泰戈尔的话说“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汉学家、学习汉语的学生和媒体代表时,他引用俄罗斯文学家果戈里的话说,“青年之所以幸福,是因为拥有未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把文艺运用于特定的时空环境,提升了沟通交流的效果,为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习近平文艺观带来了重要启示。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反过来,实践只有在理论指导下,才能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实践是人自觉地变革世界、创造价值的目的性活动,与一般动物单纯顺应环境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类的活动是依自我的目的改变自然、并使之满足人的本性和人类需要的实践过程,通过这种实践,自在之物变成了“为我之物”。综观历史上的各种文艺理论,正是因为从不同角度观照客体,才使原本只具有客观属性的文艺现象变成了具有属人关系的研究对象,才能使理论话语产生不同的价值导向与实践目标。
一是基于人民立场进行理论规划。早在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发表重要讲话,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话,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阐述了“中国梦”的理论内涵,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二是把实践定位于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0 次集体学习时就曾指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立足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具体实践,基本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并体现出明显的实践导向,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在参加2019年全国“两会”时,他数十次提到“人民”和“人民群众”,致力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一论断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是在深入思考中国历史,结合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得出的正确结论。在实践中以习近平文艺观为指导,借助于文学艺术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从理论与实践关系角度研究习近平文艺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指出“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17],尽管历史可能曲折,漫长,但总是体现着人民的意志,把握历史就要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必要性。首先,从美好生活概念内涵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精神生活追求与文化休闲需要日益增加,文艺在新时代的作用不可忽视。其次,从美好生活概念主体看,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人民与自然、与物、与人的关系基本得到协调,如今更要协调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2019年全国“两会”把常见慢性病防治、社区养老服务、婴幼儿照护等事项列入重点任务,但这些工作都不能只限于躯体,关键是借助文艺进行心理和精神帮扶。第三,从美好生活概念客体看,如今“人人都有多媒体,人人都是传播者”已成为事实,随着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优质作品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同时,劣质作品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可行性。第一,理论方面,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越高,理论应用于实践产生的效用就越大。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更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推动实践更好地发展。文艺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用比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并以声、光、电、多媒体等技术,具有生动、形象、感人等特点,给人民带来审美感受和精神愉悦。第二,实践方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中有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既包含着不同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吸引着历朝历代的受众阅读、收听、观看;既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见证者,又是人民追求幸福的参与者,有益于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思考与建议。习近平是文艺应用的高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习近平文艺观,启发我们结合十九大报告思考如何应用文学艺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的问题。一是从落实文艺应用的渠道方面说,文艺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教师可通过社区服务提供专业指导,并在各自常规工作中增加常见慢性病防治、社区养老和婴幼儿照护等的文艺解决方案,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等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开展相关活动。二是从供给侧说,2019年全国“两会”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 亿元,用于1500 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建议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各行业有关人员的文艺技能培训,在医疗、经济、法律、食品安全、家庭教育、社区养老、婴幼儿照护等领域培养文艺、影视高技能工人,以各个行业的实际行动和成效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从接受侧说,人类每天接受的信息95%来自视觉和听觉,“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8 亿,其中手机网民98.3%”,使音乐、图片、文字、视频等视听类文艺作品与人民群众实现了“无缝链接”。影视作为视听艺术,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影响巨大,2018年11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建议把此文件扩大到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社区,为影视专业师生提供普及影视审美的平台,切实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影视作为视听艺术,不仅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全体人民群众接受文艺熏陶、获得审美的重要方式。权威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部信息,85%左右是通过视觉,11%左右是通过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其它感觉器官每天接受的信息总量不足5%。因此,人被称为“视听动物”,也是因此,影视在当今成为最受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的文艺形式。2019年国庆节前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影片,以人民为视角,将强烈的历史感和民族情融入人物和故事之中,与国庆阅兵的全民喜庆氛围达到了高度契合,吸引众多观众走进影院,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强国庆档”。电视剧《外交风云》从新中国成立及建交开始讲起,塑造了第一代党的领导人与外交家的群像,令人振奋。动画片《可爱的中国》《大禹治水》《丝路传奇》也都在主流叙事的同时恰当地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于人民视角之中,在吸引人民群众观看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大家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审美愉悦。
习近平文艺观一方面是从理论高度对文艺的重要作用予以高度重视,多次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另一方面是立足于文艺实践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政策的角度、导向的角度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使近年的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研究都在总体上呈现出更加良好的态势,历史题材作品中“恶搞的”“硬伤的”减少了,家庭题材作品中为了追求情节的一波三折而刻意制造家庭矛盾纠纷的减少了,网络作品中为了提升点击率而肆意渲染色情、血腥、暴力等内容的减少了。《战狼2》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的全新纪录,动画片《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惊艳了观众,电视剧《小别离》《小欢喜》等把镜头对准当今中考、高考家庭遇到的各种问题,接地气,有看头。尤其是2019年10月影视界整体呈现出的“最强国庆档”,给观众带来了诸多惊喜。但在如何保持优秀作品创作传播的长效机制,如何运用优秀文艺作品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