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相 雨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姜子牙又称姜太公、姜尚、吕尚、吕望、太公望、齐太公等,他是一位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注]王志民《姜太公史料类析一得》,管子学刊2004年第1期;蒋波《三十年来的姜太公研究》,管子学刊2012年第4期。。如果我们将《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与历代文献记载中的姜子牙相比,会发现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可以说,《封神演义》对历史、传说中的姜子牙形象进行了重构,使其带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史记·周本纪》中没有提到姜子牙在多少岁时才得到周文王的重用,只提到“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120;《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之记载,只是说姜子牙到年老时才遇到周文王,至于具体的年龄,也没有提及;《史记正义》引《说苑》云:“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三日三夜鱼无食者,望即忿,脱其衣冠。”1478也就是说,在《说苑》中,姜子牙是七十岁时遇到周文王的。
在元代刊印的《武王伐纣平话》中,姜子牙因善于卜卦而得到商纣王的赏识,“更为姜尚孝养老母,纣王封姜尚为司户参军,赐宅一区,赏银百两”445。也就是说,《武王伐纣平话》中的姜子牙出场时,他的母亲还活着,姜子牙的年龄应该不会太大。后来,因为姜子牙放走了造反的黄飞虎,纣王就派人杀了姜子牙的老母。姜子牙逃到西岐,在渭水磻溪边钓鱼,感叹说:“吾今老矣,年已八十,未佐明君。非钓鱼,只钓贤君”458。姜子牙遇到周文王时,已经八十岁了。
《封神演义》吸收了《武王伐纣平话》中姜子牙渭水钓鱼的情节,在塑造姜子牙形象时,进一步强调了姜子牙“大器晚成”的形象,增加了其传奇色彩。
《封神演义》精心设计了姜子牙的出场[注]可参看叶黄生《论〈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出场艺术处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封神演义》开篇诗中就有“天下荒荒万民怨,子牙出世人中仙,终日垂丝钓人主,飞熊入梦猎岐田,共载归周辅朝政,三分有二日相沿”的诗句(第一回),称赞姜子牙为“人中仙”,赞扬他辅佐周王朝的功绩。第六回,商纣王把终南山云中子赠送的镇压妖气的木剑焚毁后,云中子感慨说:“一则是成汤合灭;二则是周国当兴;三则神仙遭逢大劫;四则姜子牙合受人间富贵;五则有诸神欲讨封号……”第九回,商纣王欲杀儿子殷郊、殷洪,仙人广成子对赤精子说:“绑缚二人,红气冲霄,命不该绝;况且俱是姜子牙帐下名将,你我道心,无处不慈悲,何不救他一救?你带他一个,我带他一个回山,久后助姜子牙成功,东进五关,也是一举两得。”第十一回,哪吒出世时,昆仑山玉虚宫白鹤童子对太乙真人说:“姜子牙不久下山,请师叔把灵珠子送下山去”。第十三回,哪吒用震天箭射死了石矶娘娘的徒弟碧云童子,太乙真人为他辩护说:“哪吒乃灵珠子下世,辅姜子牙而灭成汤,奉的是元始掌教符命。就伤了你的徒弟,乃是天数……”
《封神演义》开端的十余回反复提到了姜子牙,但是一直到第十五回他才正式出场。姜子牙出场前的一系列描写,使读者们非常好奇:姜子牙到底是一个什么厉害的角色,为什么那么多的仙人会帮助他?姜子牙出场后,读者们却十分失望。第十五回中姜子牙出场时与元始天尊有这样一段对话:
天尊曰:“你上昆仑几载了?”子牙曰:“弟子三十二岁上山,如今虚度七十二岁了。”天尊曰:“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成汤数尽,周室当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处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拾下山。”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姜子牙三十二岁上昆仑山,已经修行了四十年,尚未修成正果,而且前途渺茫,“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因此,姜子牙出场时,并不是一个志得意满的“成功人士”,而是昆仑山的一个“差等生”,这与读者对他的殷切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名义上是代师父“封神”,实际上是被师父赶下山的。姜子牙下山后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磨难。元始天尊在姜子牙下山时给他的偈语有“二十年来窘迫联,耐心守分且安然。磻溪石上垂钓竿,自有高明访子贤。辅佐圣君为相父,九三拜将握兵权。诸侯会合逢戊甲,九八封神又四年”(第十五回)。根据偈语,姜子牙下山后还要过二十年的窘迫生活,到九十三岁才掌握兵权,九十八岁才功成名就。
与《武王伐纣平话》中的姜子牙曾经“孝养老母”不同,《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下山时,“上无叔伯、兄嫂,下无弟妹、子侄”,更不用说老母了。于是姜子牙去投奔自己的结义仁兄宋异人。《封神演义》没有交代姜子牙上昆仑山之前是怎么生活的,有没有结婚。可是姜子牙下山后,很快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在宋异人的帮助下,姜子牙娶了马洪员外“六十八岁的黄花女儿”为妻,她与七十二岁的姜子牙在年龄上倒是很般配。姜子牙婚后,先是卖笊篱、卖干面,后又开饭店、贩卖猪羊等,都失败了,马氏骂他是“饭囊衣架,惟知饮食之徒”(第十五回),夫妻经常发生争吵。姜子牙虽然在昆仑山修行了四十年,但是他在养家糊口方面的能力还不如凡夫俗子。
姜子牙最擅长的是捉妖、算卦。他在朝歌开的卦馆“远近闻名”,还因捉住了玉石琵琶精而被纣王封为“司天监”(第十七回),半年后他因不愿意为纣王建造鹿台而逃走。姜子牙本想带妻子一起逃往西岐,可是马氏不愿意离开朝歌,逼迫姜子牙写了休书,姜子牙独自来到了西岐。可以说,姜子牙下山后的生活是很失败的。
姜子牙到达西岐后,也没有立即得到重用,而是隐居于磻溪,以钓鱼为生,“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第二十三回)。连樵夫武吉都嘲笑他说:“你这个人也想王侯做!看你那个嘴脸,不像王侯,你到像个活猴。”这样的生活又过了八年,姜子牙八十岁时终于遇到了周文王。
姜子牙遇周文王的故事,很明显地模仿了《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武王伐纣平话》中,周文王第一次出行时就见到了姜子牙,但是姜子牙为试探周文王,并没有答应辅佐周文王;周文王第二次去时,姜子牙躲到了芦叶深处,后来文王再三吟诗言志,姜子牙才答应了文王的请求。
《封神演义》中,周文王先是听到了一群渔人和樵夫所唱的歌曲,迫切想见到写歌词的姜子牙;后来,周文王见到了武吉,在武吉的带领下去找姜子牙,没有见到[注]这与《三国演义》中刘备未见到诸葛亮之前,先见到了他的朋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等相似。;周文王在散宜生的建议下,斋宿三天,然后专程去请姜子牙,并封他为“右灵台丞相”。姜子牙至此才得以施展才华,“治国有方,安民有法,件件有条,行行有款”(第二十四回)。
《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典型。姜子牙的人生经历告诉人们:英雄在建功立业之前,也要屡经磨难。只有在苦难面前毫不畏惧,才可能抓住机会,成就未来。而一个人若想成功,除了自身的本领过硬外,还需要耐心等待时机。
所谓“帝师”形象,主要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文人作为帝王的重要辅佐者,在重要战争和重大决策中为帝王出谋划策,帝王对文人言听计从,文人地位相当于帝王的老师。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帝师”形象得到了强化。
姜子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在早期的文献记载中,姜子牙是一位驰骋疆场的猛将。如《诗经·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牧野之战中的姜子牙,意气英发,如苍鹰一样傲视群雄,可见其勇武。《史记·周本纪》中,“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史记集解》引郑玄的观点,“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也。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125可以看出,姜子牙是能够亲自上阵打仗的勇士。
随着时代的发展,姜子牙逐渐由战将发展为战神。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姜子牙被“追封为武成王,有司依文宣王置庙,仍委中书门下,择古今名将,准文宣王置亚圣十哲等,享祭之典,一同文宣王”435,姜子牙成为与孔子地位相似的圣人。宋代以后,关羽的地位提高,逐渐取代姜子牙成为新的战神[注]仝晰纲《宗教行为与姜太公神话的文化积淀》(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和刘彦彦《历史·政治·文学——姜子牙形象的演变与文化内涵》(南开学报2012年第1期)都对这一现象有过论述,前者认为在宋代姜子牙的战神地位已受到挑战,后者认为姜子牙的地位到明代才发生改变。。
《封神演义》既没有渲染姜子牙驰骋疆场的猛将色彩,更没有将其塑造为令人望而生畏的战神形象,而是强化了他运筹帷幄的军师形象。有学者认为《封神演义》“为了顺应明代贬低姜子牙的社会政治潮流,对姜子牙进行了丑化”。笔者认为,《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作为周武王的军师,其形象并没有被“丑化”。《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一样,都带有明显的“帝师”色彩[注]吴承学认为《封神演义》中的姜太公是兼神道、方术和政治家于一身的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同。见吴承学《浅谈<封神演义>》,《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6期。。诸葛亮从隆中出山以后,刘备对他言听计从,并且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第三十九回)。刘备对于诸葛亮的信任,甚至引起了结义兄弟张飞的嫉妒和不满,以致于在打仗的时候,抱怨说“哥哥何不使‘水’去”。
前文提及《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出场,模仿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同样,《封神演义》对姜子牙形象的塑造也模仿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不以勇猛著称,而以智慧著称。商纣王和申公豹曾经陆续派遣了三十六股势力来讨伐西岐,都被姜子牙指挥的西岐军队打败;周武王伐纣过程中的诸多战役,都是姜子牙指挥的。可以说,作为军事指挥,姜子牙是成功的。但是,姜子牙亲自上阵对敌时,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战争中,姜子牙经历了“七死三灾”(第三十八回),如青龙官守将张桂芳讨伐西岐时,姜子牙被王魔用开天珠打死,后被五龙山文殊广法天尊救活(第三十八回);在落魂阵中,姜子牙被姚天君拜去了二魂六魄,性命危在旦夕,后被赤精子救活(第四十四回);赵公明一鞭打死了姜子牙,后被广成子救活(第四十七回);火灵圣母用混元锤打死了姜子牙,后被广成子救活(第七十二回);申公豹用开天珠打死姜子牙,后被惧留孙救活(第七十二回);姜子牙被困于吕岳的瘟癀阵中一百天,被救出后“也不言语,面如淡金”,后被云中子救活(第八十一回)……
从表面上来看,运筹帷幄可能不如驰骋疆场显得威风,但是从实际效果来说,运筹帷幄在战争中的作用可能比驰骋疆场更大。刘邦在总结自己战胜项羽的原因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史记·高祖本纪》)381刘邦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举,就是看到了三人在战争中的不同的作用。《封神演义》弱化了姜子牙身为猛将的特点,而强化了他作为军师的特点,这是姜子牙故事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文人化的结果。因为对于文人来说,运筹帷幄比驰骋疆场实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其次,《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与周文王的关系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十分相似。周文王与刘备都是贤明的君主,他们对于丞相的建议和安排言听计从,君臣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周文王十分仁慈,临死前叮嘱姜子牙“切不可听诸侯之唆,以臣伐君”(第二十九回);刘备临死前仍不忘“同灭曹贼,共扶汉室”(第八十五回)。
再次,姜子牙与诸葛亮都受主公的“托孤”重任。刘备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第八十五回)。刘备还令他的儿子“以父事之”。周文王临死前,令儿子姬发“拜子牙为亚父,早晚听训指教。今听丞相,即听孤也”(第三十八回),似乎周武王的年龄还比较小。但是,我们看一下《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就可以明白:周文王去世时,周武王已经八十三岁了,早已过了“听训指教”的年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皇帝还会恭恭敬敬地听别人的训导。
在《封神演义》中,周武王在伐纣的过程中,几乎完全听从姜子牙的安排,没有什么自己的主见。《封神演义》之所以将武王的年龄写得很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强化姜子牙“帝王之师”的身份和地位。姜子牙的师父元始天尊,对姜子牙说得非常清楚:
元始曰:“姜尚,你四十年积功累行,今为帝王之师,以受人间福禄,不可小视了。你东征灭纣,立功建业,列土分茅,子孙绵远,国祚延长,贫道今日特来饯你。”——第六十七回
此外,《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还带有某些民间传说的色彩。如《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姜子牙本是不信阴阳卜筮之说的,“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可是《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却精通阴阳,善于算卦,带有江湖术士的某些特点。
姜子牙从历史记载中的战将形象到《封神演义》中“帝王之师”形象的演变,反映了民间通俗文化和文人精英文化的融合。
在《封神演义》中,有一件事令人费解:姜子牙封神的时候,无论是西周的将士,还是商纣王的将士;无论是阐教的仙人,还是截教的仙人,只要在战争中死去的,都得到了封神,彼此并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如何来看待姜子牙的“封神”行为呢?
首先,在我国民间很早就流行着姜子牙“封神”的传说。《旧唐书·礼仪志》引用了《六韬》,就有了关于姜太公封神的记载:
武王伐纣,雪深丈余,五车二马,行无辙迹,诣营求谒。武王怪而问焉,太公对曰:“此必五方之神,来受事耳!”遂以其名召入,各以其职命焉。既而克殷,风调雨顺。822
这里来参拜周武王的“五方之神”具体指哪些神仙,并没有明确说明。姜太公的“封神”,也只是吩咐神仙做好其本职的工作。现在学者一般认为《六韬》成书于战国时代,是先秦时期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这反映出在战国时期,姜太公“封神”的故事就已经在民间流传。
《太平广记》卷二九一《四海神》对姜太公“封神”故事有了更详细的记载。
武王伐纣,都洛邑。明年阴寒,雨雪十余日,深丈余。甲子平旦,五丈夫乘车马,从两骑,止王门外。师尚父使人持一器粥出曰:“大夫在内,方对天子。未有出时,先进热粥,以知寒。”粥皆毕,师尚父曰:“客可见矣。五车两骑,四海之神与河伯、风伯、雨师耳。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颛顼,西海之神曰蓐收,河伯风伯雨师。请使谒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于殿上,谒者于殿下门内,引进祝融。五神皆惊,相视而叹。祝融等皆拜。武王曰:“天阴乃远来,何以教之?”皆曰:“天伐殷立周,谨来授命。顾敕风伯雨师,各使奉其职也。”——出《太公金匮》2312
在这一记载中,四海之神与河伯、风伯、雨师,共同来参拜周武王,说明武王伐纣的行为得到了神仙们的支持。姜太公对他们的来意也已经预先知晓,才使得“五神皆惊,相视而叹”。
不过,在这两则记载中,姜太公所封赠的,都是活着的神仙,而不是在神仙死后再对他们封赠。《封神演义》借鉴了民间传说中姜太公封神故事的外壳,将其改造为神仙们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第十五回),因此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因战争死去。姜子牙最后“将阵亡忠臣孝子,逢劫神仙,早早封其品位,毋令他游魂无依,终日悬望”(第一百回)。姜子牙的封神可以使这些战争中的死者重回仙界,不致于堕落凡尘,也算给予了他们一种精神补偿。
其次,姜子牙的封神情节,继承了我国古代章回小说情节安排的基本模式。我国古代的章回小说,在故事的开篇部分,往往采用一个因果报应的神话故事作为小说的缘起。如《三国志平话》的开头,司马仲相在阴司断明了刘邦和吕后杀死功臣韩信、彭越和英布的冤案,于是天帝命韩信转生为曹操,命彭越转生为刘备,命英布转生为孙权,命汉高祖、吕后转生为汉献帝、伏皇后,此后的三国故事就发生在这种因果报应的框架之下。《水浒传》的开头也有洪太尉误走妖魔一事。洪太尉不听劝阻,打开了龙虎山上伏魔殿,放走了镇压在其中的一百零八位妖魔,才有了后来的一百单八将上梁山的故事。《封神演义》的开头也是如此。《封神演义》第一回,女娲娘娘就认为“成汤望气黯然,当失天下;凤鸣岐山,西周已生圣主。天意已定,气数使然”;也就是说,在第一回中,商朝的灭亡,西周的兴起,都已经是注定的结局。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死去的诸路神仙,都是命里注定的。姜子牙的封神,也是他下昆仑山之前就已经约定好的。有的学者称这种情节模式为“归位模式”,认为它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入世与出世、宗教伦理与日常伦理、集体本我与日常自我、责任与自由等等两难境况中自我内心冲突”。
第三,姜子牙的封神,消解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是残酷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175。每次战争,都会有一大批人因之而死。但在《封神演义》中,战争的残酷性被大大地弱化。一方面,那些战争中的死亡者都被认为是人生的劫数,是命该如此的;另一方面,无论是帮助西周的战死者还是维护商纣王的战死者,姜子牙都不分轩轾地加以封神,安慰了那些战争中的死者和他们的家属。
如燃灯道人主持破“十绝阵”时,本来有十多位道术高强的仙人可以破阵,可是燃灯道人往往先派那些道术低微的仙人去破阵,甚至派一些凡夫俗子去送死,以应劫数,然后再派道术高强的仙人去破阵。如破“天绝阵”时,燃灯道人先派邓华去探阵,邓华死后,他才派文殊广法天尊破阵;破“地烈阵”时,他先派韩毒龙去破阵,韩毒龙死后,他才派惧留孙破阵(第四十五回);破“风吼阵”时,他先派凡夫俗子方弼去破阵,方弼死后,才命慈航道人拿着定风珠破阵(第四十六回)……几乎每破一阵,都要有人死去,然后阵才可破。这一情况,就是在反复地告诉人们,战争总是要死人的,不是你死,就是他亡。甚至周武王和姜子牙都难逃此运。如破“红沙阵”时,周武王、哪吒和雷震子三人都被困在阵内,“张天君在阵内,每日常把红沙洒在武王身上,如同刀刃一般”(第四十九回),一百天后,周武王等人才被救出,“武王已是死了。坐下逍遥马,百日都坏了”(第五十一回),后来燃灯道人用丹药将武王救活。同样,姜子牙也曾被吕岳困在瘟癀阵中一百天,后来被救活。可见,在战争中,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的士兵,都有可能随时命丧疆场,这反映了战争残酷性的一面;另一面,这些将士之所以死去,都是因为“天数”,因此人们不必过于伤心。
通天教主对广成子说:“吾三教共议封神,其中有忠臣义士上榜者,有不成仙道而成神道者;各有深浅厚薄,彼此缘分,故神有尊卑,死有先后。吾教下也有许多,此是天数,非同小可;况有弥封,只至死后方知端的。”(第七十二回)元始天尊在封神的诰敕中说,那些因战争而死者,“虽闻至道,未证菩提。有心自修持,贪痴未脱;有身已入圣,嗔怒难除。须至往愆累积,劫运相寻。或托凡躯而尽忠报国;或因嗔怒而自惹灾忧。生死轮回,循环无已;业冤相逐,转报无休”(第九十九回),因此要对他们封神。黄飞虎、黄天化、崇黑虎、杨任等人为国捐躯,皆被封神;闻太师“辅相两朝,竭忠补衮,虽劫运之使然,其贞烈之可悯”,被封为雷部正神;即使像申公豹这种“身归阐教,反助逆以拒直,既已被擒,又发誓以粉过。身虽塞乎北海,情难释其往愆”的坏人,也被封神了。
姜子牙对于所有战争中的死亡者一律封神,可以给那些失去亲人者以精神安慰,有利于消除敌对双方的仇恨情绪,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姜子牙的封神,虽然有些贤愚不分,忠奸莫辨,又确实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反映了《封神演义》的作者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清醒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