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策略

2019-02-21 11:12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资源

王 芳

(陕西理工大学 图书馆, 陕西 汉中723000)

“互联网+”一词首先由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兼CEO于扬在2012年提出。2015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人大议案中提出“互联网+”概念。同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签批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自此“互联网+”进入应用层面,作用日益显现。“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对图书馆管理、服务及资源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的重要类型,是实施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以及服务模式已不再适用新时期图书馆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吸引大学生阅读兴趣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只有对高校图书馆进行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构建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了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对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用户阅读习惯的影响,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对大学生用户阅读习惯的调查研究,以发现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改进与完善的策略,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陕西理工大学文科、理科、工科三大学科的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调查样本,2018年7月9日-12日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阅读方式及时间、阅读内容及来源、利用图书馆情况、对图书馆的满意度等,以现场发放问卷为主,网上调查为辅。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83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9.3%。本调查基本能反映目前的一些现象与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阅读方式及时间

被调查大学生中,98.3%的每天通过移动设备阅读并获取信息,其中,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阅读时间小于1h、1-3h、3-5h、大于5h者分别占14.9%、63.4%、13.6%、8.1%。可见,大部分学生每天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阅读,但超过5h的人数较少,表明大学生对电子阅读时间的把握比较合理。大学生使用的阅读媒体按占比高低依次为微信29.6%、微博22.1%、QQ20.8%、百度贴吧10.3%,其他(包括博客、天涯论坛、豆瓣网、人人网等)17.2%;使用的阅读设备从多到少依次为手机、个人电脑、移动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在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方面,70%的被调查者访问过图书馆网站,11%的不了解馆藏查询功能,27%的被调查者经常查阅电子资源,43%的偶尔查一次,30%的不清楚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原因是部分学生习惯使用纸质版文献,对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缺乏了解,尚未养成查阅电子数据库的习惯。相比之下,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的知名度更高,是学生查找资料的首选。在数字资源方面,虽然我馆以多种方式开展数字资源的介绍、推送活动,但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不够强,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今后,图书馆应积极适应大学生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变化,进一步加大网络信息资源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网络及数字资源利用率。

2.阅读内容及来源

在阅读内容方面,小说占62.4%,其次是时事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专业文献、职场攻略、考研资料。本科生使用新媒体阅读内容与研究生存在差异,本科生的阅读内容大部分为休闲娱乐,少部分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生的阅读内容多为电子期刊文献、电子书等。阅读内容的来源比较分散,有朋友、老师推荐,搜索引擎,消息推送,随意浏览等。在电子阅览室的利用方面,78%的被调查者利用电子阅览室看电影、聊天或玩游戏,利用其查阅文献者仅占22%。可见,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3.利用图书馆情况

被调查大学生中,77%的每周使用图书馆1-6次之间,12%的在7次以上,11%的是0次;去图书馆的目的,63%是自习,37%是查阅资料;50%的学生每学期借书5本以下,借10本以上者占25%;所借图书中,英语、文学、工业技术、经济类占比较高,分别为20%、17%、15%、11%,其次是数理化、历史、地理、生物、法律、政治类图书,约占5%。文学消遣类图书受各年级学生欢迎,一年级主借英语、政治、数学书,高年级对英语类、政治法律类图书借阅量较大。高年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频率高于低年级,原因是高年级开设的专业课较多,需要去图书馆查阅专业文献。文科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频率高于理工科学生,因文科学生主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增加专业知识,理工科学生主要通过做实验丰富专业知识。总之,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利用率不尽如人意,存在“重购买、轻使用”现象。影响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因素有三,一是学生的上课时间与图书馆开放时间冲突;二是新媒体对传统纸质图书有冲击,图书馆对文献资源及其更新情况宣传少,对学生吸引力下降;三是占座现象严重,导致部分学生无法使用图书馆资源,这说明图书馆在提高利用率方面存在改进空间。

4.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在对图书馆的满意度调查中,71%的被调查者对图书馆满意,29%的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一是借还书不方便,有时馆藏图书长期不在架;二是咨询服务不到位;三是对新购文献资源宣传不及时;四是图书馆开放时间不够灵活。在对图书馆的建议方面,42%的希望开展更多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重视阅读,38%的希望引进更多数字资源并进行使用培训,提高馆藏数量和质量;26%的希望开展内容丰富的讲座,拓展学生视野;19%的希望加强管理,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总之,“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用户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书馆的吸引力下降。这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提出了诸多挑战,高校图书馆必须直面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管理与服务模式方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存在的问题

由大学生用户阅读习惯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互联网+”在助推高校图书馆发展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与服务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一)助推作用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时效性,弥补了图书馆资料更新慢的不足。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快速接收和发送信息,尤其是“云”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学生们可及时查找、获取所需信息,进行线上学习和利用,阅读的时效性提高,信息数据的价值得到放大,有效弥补了高校图书馆资料更新慢的不足。

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图书馆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互联网呈现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态使阅读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积极投身到图书馆组织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去,推动我国全民阅读工作发展。

3.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途径,延伸了图书馆功能。学生无需整天泡在图书馆博览群书,利用电脑或手机,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可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阅读,足不出户,博古通今,通晓天下,在图书馆信息咨询人员的正确引导下,图书馆功能得到延伸。

4.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交互性,为图书馆改革发展提供了思路。在“互联网+”环境下,在“人机互动”阅读模式下,大学生不仅能发送、接收信息,也可以传播信息,同一信息可以有更多用户参与,实时与他人交流思想,分享观点,信息的交互性大大提升。鉴于此,为了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图书馆不应仅仅是学生静静阅读的场所,还应开辟空间,成为大学生交流信息、碰撞创新火花的阵地。

(二)存在问题

1. 服务理念创新不够,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下降。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无需通过图书馆查阅,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仍停留在过去,缺乏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主动服务的意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下降。

2. 信息资源更新慢,对“互联网+”技术利用不充分。受财力、物力、更新速度等主客观条件限制,高校图书馆没有实现完全的数字化转型,资源建设滞后于网络或者其他载体,使大学生转而成为网络信息的主要用户,导致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用户流失。“互联网+”使移动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的新型服务方式,完成注册后,读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访问图书馆,实现“小设备,大阅读”梦想。据了解,移动图书馆上线之后,目前关注微信公众号的学生较少,服务项目使用频率较低,大学生对图书馆新型服务的接受度不够高。

3. 对学生浅阅读、阅读内容碎片化现象引导较少。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新技术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使其注意力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所吸引,难有较多时间静心阅读,导致阅读碎片化,即学生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断续、不完整、“见缝插针”的阅读方式,许多学生成了校园“低头族”和“手机控”。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缺乏规划,在使用新媒体阅读时,不是逐字逐句精读,而是无计划的粗读、快读、随意浏览;不是使用新媒体学习专业知识,而是选择不需深入思考的新闻、小说和微博、微信、QQ信息等娱乐资讯,形成了信息的碎片化、浅表化、功利化阅读特征,其结果导致读者思维断链、游离,让人浅尝辄止,难以形成系统思考,出现阅读思维危机。高校图书馆应倡导文本阅读,加强网络阅读指导,多给学生推送一些短小、完整、健康的信息,引导学生快速获取有用知识。

4. 对学生多元化阅读方式组织不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无线网络、大数据和云技术使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便捷,阅读方式多元化,不再限于文本阅读。2018年4月18日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80.3%,比2016年上升了0.4%,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比2016年上升了4.8%。数字化阅读率73%超过图书阅读率59.1%,且呈上升态势,大学生普遍使用新媒体进行数字化阅读。互联网上碎片化、快速浏览式阅读,使大学生对阅读内容缺乏思考,弱化了阅读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应以每年国民阅读推广活动为契机,开展更多的深度阅读活动,培养大学生系统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

5. 对网络良莠信息甄别的宣传力度不大。网络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图片、图像信息泛滥,大学生对网络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甄别力,易在思想上产生混乱,消极、负面信息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此外,在阅读时间上,78%的大学生睡前阅读,影响了睡眠时间和质量。阅读目的休闲化、娱乐化,热播影视文学作品借阅量最大,专业图书借阅变冷门,对大学生的成才、就业亦有消极影响[10]。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专业资源丰富的特点,加强宣传,多向大学生推介健康、专业的图书资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6. 馆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用户隐私保护亟待加强。“互联网+”时代对于服务意识更为看重,高校图书馆的一些工作人员对“互联网+”图书馆服务育人功能认识不够,专业能力不强,也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此外,“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收集不再局限于互联网本身,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获取到相应读者的信息,并按照读者的信息绘制出读者的偏好和关注的专题等,此外电子设备的摄像头可以记录读者的各种状态。可见新技术的应用冲破了保护用户隐私的边界,如何保护大学生用户的数据和隐私也是图书馆面临的问题[11]。

三、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策略

(一)创新服务理念,提升大学生使用感受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主动了解大学生需求,帮助他们实现需求;二是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变被动、静态、单一、低效服务为主动、动态、多层、高效服务;三是树立知识服务意识,培养知识服务人才,构建知识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知识、技术型创新服务,提升大学生的使用感受,增强图书馆的影响力,扭转高校图书馆使用率下降的局面。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智能化服务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要重视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加大对网络设施、软件平台的投入,解决移动图书馆上线之后,关注微信公众号的学生较少,服务项目使用频率较低等问题。一是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数字资源荐购表等形式广泛征求师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通过网站介绍、读者手册、海报、讲座、现场操作讲解等方式加大数字资源使用的宣传、培训力度,使学生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三是把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把图书馆咨询作为主结构,结合网络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云”生态信息数据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高效服务。四是跟踪服务,通过定制服务、文献传递、个性化定制、外文期刊翻译等方式,主动提供信息推送服务,提升大学生对数字资源的兴趣;依据专业确定大学生群体范围,选择对应服务模式,跟进问题,给出整体解决方案和思路,节省大学生用户的时间。五是为大学生提供精品式服务,结合高校图书馆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习俗特点,通过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服务体系,给大学生呈现个性化精品服务。六是把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引入图书馆流通及阅览服务,采用总门禁、全开放、藏、借、阅、查询一体化的先进布局模式和读者管理模式,完全开放图书馆的所有图书报刊阅览室,大学生用校园一卡通在门禁处刷卡进入图书馆后,可将图书馆内任一书库的书通过“自助借还书机”进行借阅和归还;可在任一阅览室进行阅览与自修,在馆藏文献中嵌入电子芯片,实现对高校图书馆文献的智能定位和查找。七是改革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时间、空间、层次和模式,大学生可自由选择入馆时间、地点和服务内容,图书馆提供动态服务。

(三)创建阅读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依据专业特点、研究方向及兴趣爱好对用户进行分组,建立新生、毕业生、教师微信群,将具有相同阅读需求的用户聚集起来,围绕某个主题交流讨论,了解大学生需求,利用微信、微博等工具,向大学生进行数字资源传递,移动数据检索,信息推送及个性化定制服务,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馆藏数字文献,拓展馆藏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12]。为大学生用户搭建数字资源远程服务平台,使他们在校内外均可免费检索、浏览、下载馆藏数字资源,实现随时随地检索信息、收获知识的愿望,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开展多层次导读

传统媒体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媒体指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形态。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层出不穷,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形式,而是逐渐向电子阅读转变,只有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形成互补,才能产生放大效应[13]。此外,利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针对大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内容的差别,开展多层次专题导读,满足大学生要求。在图书馆网站建立“文献检索课”专栏,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实习指导等,为学生提供在线的文献检索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

(五)开展经典阅读,吸引大学生参与

高校图书馆馆藏丰富,环境优雅,学习氛围浓厚,人才、技术、设备充足,服务专业,是开展大规模读书活动、引领全民阅读推广的理想场所。经典阅读推广和数字阅读推广并举,开展主题征文、名家讲座、朗诵会、主题展览、阅读沙龙、图书漂流、真人图书馆、阅读排行榜评选、十佳文明读者评选等活动;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布热点报道;利用手机移动图书馆进行馆藏信息查询、图书续借、电子资源下载;通过读书会、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动员名师推荐阅读文本,通过学分奖励等方式激励大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深度阅读、分享阅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参与热情,提升其综合素养。

(六)改善服务环境,增强服务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利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服务的评价、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服务水平,将馆员利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的观念内化为服务意识,外化为服务行动。针对学生反映开馆时间和上课时间存在冲突问题,图书馆通过调研,掌握学生可以接受的借阅时间,进行及时调整。针对学生对各类等级、入学、从业资格考试类书籍需求量较大问题,图书馆在采购时应加大考试类书籍的数量。针对电子资源宣传不及时问题,通过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程、专题讲座和图书馆网页展示等方式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让更多学生了解电子资源。针对图书馆文献利用率偏低问题,可采取开架借阅、对大学生进行图书分类排架知识和文献检索方法培训等途径解决。此外,馆员还要加强外语、信息技术和保密知识学习,提高信息素养,更新知识结构,引导大学生“深度阅读”,为师生提供针对性服务。通过制定限制性条件、严格规范信息获取渠道及阅读方式、限制网上信息传播区域及空间、设置资源使用提醒权限等措施,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避免图书馆网络资源被恶意传播。

四、 结 语

“互联网+”在助推高校图书馆发展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使高校图书馆在吸引大学生用户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高校图书馆对服务理念、能力和策略进行重新设计和构建。高校图书馆只有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主动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为师生提供便捷、优质、人性化服务,才能应对挑战和冲击,吸引更多大学生利用图书馆并使之享受阅读的快乐、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互联网+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