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视域下禾楼舞的传承策略

2019-02-21 09:52:53刘玉婷陈嘉怡李颖仪郭嘉菲叶光龙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

刘玉婷,陈嘉怡,李颖仪,郭嘉菲,叶光龙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广东禾楼舞是流传在粤西郁南县连滩镇的一种融汇了多种文化因子的传统民俗体育娱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郁南禾楼舞的整个表演过程不断吸收了各种中国神话传说、民间说唱、民间体育等元素,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充满了丰富的体育文化和文艺色彩.在“互联网+”背景下,新时期的禾楼舞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形势.要想更有效地促进禾楼舞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充分结合社会需求变化和传播手段的更新,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完善禾楼舞的传承方式.

1 禾楼舞的概述

1.1 发展历史

禾楼舞是广东郁南县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娱乐节目,被称为是传统舞蹈中的“活化石”.在远古时期,禾楼舞的发源地郁南连滩镇是岭南古代原著民居住地,在夏商时期被称为蛮夷,到了周代则被称为越、扬越、百越等.古代的百越人大多居住在深山丛林里面.《汉书》记载:“越非城郭邑里也,处见溪谷、篁竹、奇石,林中落叶淤积,多蝮蛇猛兽出没,水中充满瘴气[1].”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和低下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古代百越人将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因而出现了最初的傩舞表演.它作为一种祭祀性的舞蹈,代表了古代百越人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愿望.进入近现代,由于受到时代的冲击,禾楼舞的发展比较艰难.为了保护好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广东省云浮市于2007年将“禾楼舞”列为首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同年6月禾楼舞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二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008年6月广东省郁南县申报的禾楼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1.2 表现形式

禾楼舞是稻作文化中的一种祭祀活动,以音乐、体育和舞蹈表现其文化内涵[2].禾楼舞的表演是由当地居民分别扮演巫师、男舞者和女舞者等三种角色.开场是请神,请神过后就由身披披肩,脚穿一对麻鞋,手拿着牛头锡杖和铜铃的巫师领舞,接着分别穿着黑衣戴斗笠、佩戴面具的男舞者和女舞者依次出场,在铜铃声的号召下边唱边跳,跳舞期间会有唱词和音乐声配合,整个活动包括请神、送神和倒禾楼.禾楼舞中的道具和舞者所穿的衣服以及舞蹈的动作都有其意义.有图案的面具表达了人们想要驱逐鬼邪的想法;唱词大多与庆祝丰收、祈求神灵护佑有关;舞蹈也不是优美的动作,而是有点像农民收割稻谷的动作[3].禾楼舞的舞蹈形式还表现出鲜明的体育特征,禾楼舞虽然动作原始、古朴,但是舞者配合着音乐的节奏进行旋转、跳跃以及摆手动作表现出的力度与速度展现出了体育的特点,这些舞蹈动作可以从较大程度上活动人的身体,使人的肌肉、关节得到锻炼,本质上说,跳禾楼舞与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健身效果是殊途同归的.

1.3 取得的成效

禾楼舞由当地政府出资扶持发展,并取得了系列成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成立了关于“禾楼舞”表演艺术团并取得佳绩.2018年1月13日,在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上,由政府出资组建的郁南县连滩镇“禾楼舞”表演艺术团的表演的民间广场古歌舞“禾楼舞”喜获“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奖项.

(2)举办民间艺术节[4].传承人傅志坤也在为禾楼舞的传承和发展做了不懈努力.他访寻曾经参加过禾楼舞表演的老艺人,向他们请教禾楼舞的舞蹈动作、音韵节奏和唱词,逐步恢复了禾楼舞的大致模样,为传承禾楼舞奠定了扎实基础[5].

(3)禾楼舞已经成为当地名片之一.郁南的文化工作者们对禾楼舞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改编,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文化文流,并取得了较好成绩.例如2002年及2003年,两度参加广东民间艺术大赛均获银奖,被大赛评委誉为民族舞蹈中遗留的“活化石”;2005年获第一届岭南民间艺术汇演比赛金奖,2010年参与上海世界园艺博览会 “广东周”的巡演等.经过多年的历练和发展,禾楼舞已成为郁南、云浮的特色名片之一,享有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禾楼舞在传承中的不足及原因

2.1 传承中的不足

(1)宣传形式单一.禾楼舞当前宣传策略是单一的,针对性不强.多数依靠传统媒体在电视新闻报纸上报道,或者依靠举办活动在小范围内进行宣传保护工作.这种宣传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受众人群的信息接收需求.尤其是针对年轻一代而言,作为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期以后的传统体育文化的追忆者和传承者,他们接受事物的态度、方法和途径都有新的变化,如果传播方式完全脱离其年龄特点,则难以产生深入、全面和持续的效果.

(2)自身传承方式落后.禾楼舞的传承还主要依靠口传身教的方式,由老艺人向年轻的艺人教授禾楼舞的舞蹈动作和节奏音韵.这种传授方式不仅影响范围窄,也很容易受到传承人的年龄、健康等问题的影响,容易造成传承效果失真、甚至可能造成失传.

2.2 原因分析

(1)人口流动带来的后继无人问题.改革开放使得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那里的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显然珠三角发达城市无法提供数量庞大青壮年劳动力,落后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入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寻求发展机会.郁南连滩镇也是如此,年轻人大都选择到城市发展,剩下老年人和孩子留守在镇上,大量青壮年的流失使得禾楼舞的传承更加困难.国内外早就有不少学者探讨过农村的少子化和空心化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冲击[6].农村的空心化现象从根本上导致禾楼舞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年老的艺人无法向青壮年传承文化,而年龄相对较小的孩子们又不能深刻地认识到禾楼舞的价值,为禾楼舞的传承与创新出谋划策,从而造成当地大部分传承人为生活所迫而远离家乡以及老年传承人相继逝去,最终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后继无人.

(2)传播内容未涉及到要旨核心.一种文化想要长久地传承下去,必须是传承其内在价值观,而不仅仅拘泥于形式.同理,禾楼舞的传承也应该以传承内在、核心价值为主,而不仅仅停留在舞蹈动作和节奏音韵等外在形式层面.传统文化活动的价值观念必须要能够影响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否则它就不能延续[7].如果年轻人都不了解禾楼舞的历史渊源和内在文化价值,则可能从内心产生漠视甚至抵触情绪,这对禾楼舞的传承是极其不利的.

(3)科技发展使禾楼舞的娱乐功能弱化.首先,禾楼舞是农耕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舞蹈.尽管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从原来的酬神、娱神向娱人演进,但是它主要的目的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庆贺丰收、祈求丰年的一个祭祀活动.但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不再把农作物的收成归功于神灵,而是认为是自己付出辛勤劳动所得到的收获.其次,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活动出现,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禾楼舞的娱人作用正在慢慢减弱.基于这两方面,导致禾楼舞的传统娱乐功能正在逐步缺失.

(4)禾楼舞文化本身内涵僵化、形式单一.经过数百年历史的洗礼和传承,禾楼舞吸收融合各个时期和多个民族的特点,最终发展成为今天呈现的形式,它带有浓厚的古朴文化的气息.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使之产生了更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抖音、微博等,它们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禾楼舞相比它们而言是形式比较落后的文化活动,因而在传承与创新上会步履维艰.

3 “互联网+”背景下优化传承效果的策略

3.1 政府要整合各方力量,建立非遗数据库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领导者的引领与支持,而在禾楼舞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充当领导者这一角色的就是政府.政府作为传承力量的主体,所担负的责任重大,少不了传承资金的保证、必要的政策和保护措施等;此外,还应该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好保护这些民俗传统文化的数据库.因此,政府要发挥好带头与保障的作用,成立专项项目小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对禾楼舞进行积极保护,将禾楼舞文化活动的过程录制成影像资料进行保存,同时将其上传到政府网站和专门的数据库中,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交互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倡导更多的普通民众对禾楼舞的发展传承形成共识,促进禾楼舞的传承.

3.2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广阔的学习和传播平台

在互联网上运用最广泛、最廉价的手段组织了最庞大的创作、审核人群,这是以往的百科类图书都无法做到的;在这一点上,互联网为知识的传承扫清了道路,使创新的知识能在瞬间被阅读者浏览并积累下来.新兴网络媒体由于其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8].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承禾楼舞可以改变传统的口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将传授禾楼舞的活动制作成影像资料上传到互联网可以将原来一对一的教授转变为一对多的教授,使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速度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禾楼舞文化活动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禾楼舞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据了解,在汉代,禾楼舞也应时代的发展在酬神环节加入了雷公和菩萨等[9].同理,在禾楼舞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可在保留核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入属于当代的文化因子和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元素.

此外,“互联网+”背景下,还可结合现代声学、视觉传播系统的特点,实现视觉传播的交叉发展化和信息视觉化,将其形象符号和文化符号由静态展示发展为动态演示,以开放、更新、时新的手段进行历史文化的传递,有机结合禾楼舞有形的文化实物形态传承和无形的文化特质传承,并将二者作为有机整体进行保护,达到传承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10].

3.3 通过互联网扩大宣传,增进社会了解

任何一种民俗文化如果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生存,那么最后它一定无法逃脱消亡的命运.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传承,关键是要提高民俗文化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自觉加入到对它的保护与传承之中.在互联网+时代,也诞生了很多新的媒体传播平台,产生了传统媒介难以企及的的传播效果优势;例如,我们可以综合利用广播、报纸、电视、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这些平台,将不同媒体的优势互补,更好的宣传禾楼舞民俗文化,也可以建构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宣传机制,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制作一些比较有代表的禾楼舞传统元素、特色、和人们所喜爱的传统体育民俗文化软件,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不断加深公众对禾楼舞的认知度.

3.4 合理商业开发,发展自身优势

郁南可结合禾楼舞民俗活动推出特色旅游项目,通过互联网的宣传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禾楼舞文化,以促进禾楼舞的传承发展.此外,互联网+背景下,为禾楼舞的创新传承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如国内已有学者研究过的以动漫作为禾楼舞的传播载体[11].动漫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艺术形式,它受众广且以年青一代为主,娱乐性高,网络中传播速度快,动漫化发展能够有效扩大禾楼舞传播速度,提高关注度.

3.5 构建以移动互联网为媒介的禾楼舞传播平台

可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共同作用下建立公众参与式的禾楼舞宣传平台,即建立“维基百科”式的“禾楼舞”信息资源库并向社会普罗大众免费开放,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编辑和补充、更正信息.这种传播模式一方面能够实现禾楼舞传播的全面性与交互性,另一方面能够加强民众和禾楼舞的联系,培养普通大众的传播禾楼舞的历史使命感.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1)禾楼舞在发挥中存在宣传形式单一、自身传承方式落后等不足;(2)禾楼舞在传承中存在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口流动带来的后继无人问题、传播内容未涉及到要旨核心、科技的进步使民俗文化的功能弱化、禾楼舞文化本身内涵僵化、形式单一等方面.

4.2 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要有效传承禾楼舞,可综合采用政府建立非遗数据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学习和传播平台、合理商业开发、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构建以移动互联网为媒介的禾楼舞传播平台等措施.

猜你喜欢
互联网+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谁远谁近?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韩三平:中国电影行业遇到的最大变革是“互联网+”
电影中国(2015年9期)2016-01-11 01:07:25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文化之间的摇摆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