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洁
(商洛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尤其是“一带一路”的提出,更进一步推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1],这使得外宣翻译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前我国的外宣翻译研究成果总体上较为丰富,但现有的大部分成果没有对翻译活动进行系统性理论研究,多是从操纵论、目的论等视角进行分析,专业性较强的研究较少。而且很多研究内容脱离实际,操作性偏低[2]。外宣翻译的认知和实践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翻译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错译或者误译行为。在翻译过程中,很多译者由于缺乏对翻译对象的系统研究和思考,其翻译实践活动也往往受主观经验的影响,翻译成品错误较多、质量不高[3-4]。基于此,本文在对外宣翻译活动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我国当前外宣翻译实践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与改进方法,力求能对提高外宣翻译的整体水平起到一定作用。
作为外宣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外宣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Culture specific)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外宣翻译包含有各行各业、各级部门、各种媒体,包括政府工作报告、景区公示语、门户网站等应用翻译。我国的外宣翻译主要是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或者其他语种,来对外宣扬中国文化。
外宣翻译,即完成对外宣传材料的英文翻译任务,以交际翻译为主要手段,以外国读者为受众目标,把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翻译成外文,并通过各类媒体,如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将源信息翻译成目的语的一种翻译实践活动。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影响到外国人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翻译都可称为外宣翻译。这客观上要求对外宣传翻译必须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和接受能力的要求。
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常常涉及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如果缺乏一定的政治敏感性,稍一疏忽就可能造成重大失误,甚至影响国家利益或荣誉。这就要求在外宣翻译时,要准确把握细节,以严肃态度确保政治与外交上的正确性,做到严肃与严谨的统一。
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了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于外宣翻译中。“信”要求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即外宣翻译必须能正确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不偏离,不遗漏,不删除,也不要随意增减原文所表达的意思。“达”要求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准确真实地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因此,译文必须确切、明白,不能模棱两可,应做到信息对等,达到外宣翻译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译文还应语词得体,符合规范,尽量做到“雅”。
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之一。“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到的国家较多,这些国家的通用语言各不相同,文化差异较大,交流起来相对困难。外宣翻译作为重要的语言交际手段,可以让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使世界更了解中国,继而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但由于外宣翻译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翻译的质量,给中外之间的沟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部分译者缺乏深入地分析思考翻译的系统性、深层次、跨学科性等问题的能力,对译文的精细化加工处理不够,导致译文的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严重错误。这一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这将严重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5]。例如知名景区“滕王阁”的英文网站上将“滕王阁”翻译为“TENGWANG TOWER”,翻译本身采取了直译法,但是形式上和中文相比少了一个空格,体现了翻译的不严谨之处。再如,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著名经方“青龙汤”,在外宣翻译活动中,很多译者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QING LONG Tang”。这种翻译方法充分尊重了原文,但是简单的翻译很容易让外国的读者误解,并以为“这是青龙所做出的汤”。这不仅不能让外国读者了解主要的基本内涵,也不利于中药文化的传播发展。此外,中国以茶文化而闻名,“功夫茶”,常被译为“Kongfu”,但是殊不知还有另外一种“工夫茶”,这两者的读音相同,如果在对中国茶文化不了解的基础上盲目翻译,那么译语读者会将两种茶混淆,使得翻译产生歧义[6],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由于译者不够审慎,缺乏文化意识,忽视了外宣翻译的文化传播属性问题,导致翻译中的语言文化意识缺失。主要表现为译文白字连篇,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例如铜陵有色金属集团网站外宣翻译文“Welcome you to visit the website of Tongling Non-ferrous Metals Group Holding Co, Ltd”。虽然汉语可说“欢迎某人做某事”,但英语中常使用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再如陕西省外宣翻译过程中,通常将“外资”翻译成“foreign investment”。这种翻译很容易引起误解。因此,最好将“外资”翻译成“Investment from Outside the Mainland”。
在翻译过程中,缺乏对目的语受众的分析,仅从源语角度出发对于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专用词汇翻译。如在翻译过程中仅采用直译的方法,从语法角度表面看似乎正确,但是翻译会使得目的语读者对源语造成误解或者很难真正理解源语所表达的真实意义。例如,很多译者将“十三五规划”翻译成“13th Five-year Plan”。这种翻译方法十分贴近我国的汉语拼音,但是对于不熟悉我国政策国情的读者来说,这种翻译方法无疑会让人感觉摸不着头脑。因此,我们最好将“十三五规划”翻译成“National 13th five-year plan,an economic plan for the period from 2016 to 2020 in China”。再如拉萨市街头公交站牌将“八一校站”译为“Eight-one university station”。该翻译对于缺乏中国政治常识的目的语读者来说,没有达到译语的预期功能或目标,目标语读者不能充分理解译文想要传达的意思。再如柳州市人民政府网站上,对“湘桂铁路”的介绍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译语为“Xianggui Railway”,目的语读者不了解湘、桂所表达的含义,没有兼顾到目的语读者的心理。 此类失误不胜枚举,多由于翻译时缺乏对目的语读者的心理分析,简单采用某一种翻译方法所致。因此,在翻译时应根据不同的受众,多种翻译方法并用。
对外宣传的任务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外宣翻译的首要目的是达到交际功能。因此在翻译时,要求译者充分了解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兼顾中外文化差异,做到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意识转化,从受众目的语读者的思维角度出发,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取舍,调整文体,满足受众的接受心理,选择通顺易懂的语言,实现交际的目的和任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外宣翻译活动要充分遵循翻译活动的共性原则,在坚持“信、达、雅”的标准的基础上,要保证译文能够紧密贴近我国的发展实际,能够贴近外国读者的思维习惯,能够符合国外读者对于中国信息的需求。
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包括句法、修辞等方面的差异,进行适当地删减,从而更好地靠近译文读者的习惯,有效地避免文字的堆砌。从用词方面来说,汉语表达在语言形式上要求严格,讲究“雅”;英文则趋向于“白”。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风格也不同,英语语言真实朴素,注重对事实的客观分析,而汉语则是用大量华丽的修饰语追求意境或者语言效果。
外宣翻译时,译者要有所取舍,对于不必要的修饰词可以删除,以保证外宣译文简洁直观。例如,“地大物博”“团结与进取”,在翻译时没有采用直译将修饰语一一对应翻译,而是遵循了英语的表达习惯,采用了舍形保义的方法,译为“vast territory”和使用简练的语言有效地传递了信息,很好地避免了文字的堆砌,符合了读者的接受心理。再如莆田东方国际大酒店的广告语:“创造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基于英语话语构建方式和译文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可译为“Establishing green hotel, initiating green consumption”。
中西方文化不同,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将原文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就会让译文读起来非常晦涩,难以表达出中文的真实含义。因此,在进行外宣翻译过程中,尤其对那些历史事件、专门机构或者政治术语进行翻译时,要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式,让读者对原文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实现对外宣传的根本目的。
例如:“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句中像“丝绸之路”这样带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和难以让外国人明白的词汇,可以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来增强跨文化意识,以达到预期效果,“丝绸之路”可译为“Silk road, a road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 among China, India,Persia and the Mediterranean for almost 3 000 years”。这句外宣语可译为“Xi 'an was onc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China and the first city to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Silk road, a road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 among China, India, Persia and the Mediterranean for almost 3 000 years starts from Xi' an.The Terra-cotta Warriors, one of the 'eight wonders of the world', reveals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is city”。
再如翻译“铁饭碗”时,不能简单译成“Iron rice bowl”,否则不能反映中国特色词汇所表达出的意思,应在后面加上注释“Iron rice bowl(everyone gets the usual pay)”。希望工程可译为“Project Hope, a program to collect money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support education in poor areas”。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译为“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NPC), China' s top legislature”。这些都使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进行翻译[7]。
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还可以将国外的有关典故、人名或者地名与汉语中的相似典故结合起来,也就是采用归化法进行翻译。所谓归化,就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向译入语读者靠拢,采用读者的习惯和表达方式来翻译原文。例如中国戏曲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翻译时可以将戏曲里的凄婉爱情故事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的Romeo 和Juliet,这样能够让外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例如 “社会组织”可译为“civic organization”。“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可按照英语语言习惯,归化句子形式,翻译为“maintain close contact with reality, life and the public”[8]。
外宣翻译不同于传统的翻译,在翻译中基于对目的语受众的分析,更加重视目的语接受者及译者的积极创造作用,尤其是在企业外宣翻译中,不能只局限于原文和目的语文本,片面追求原文和目的对等或忠实,应采取多样化标准,继而丰富外宣翻译理论研究。例如,在企业宣传语中“历史遗留问题”常被译为“historic problem”或“historical problems”。这两种翻译均表达历史的问题,而忽略“遗留”,因此在对目的语受众感应力分析的基础上,了解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受众感应力,译为“long-standing”或“lingering”,以达到外宣翻译的目的。
“同仁堂”的外宣翻译常见的有四种:“TONGREN CHINESE MEDICINE SINCE 1696”,“TONGRENTANG”,“TRT”,“TORENTO”。上述四种翻译方法中最后一种的应用最为广泛且普遍。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译,而是利用汉语拼音所形成的新词,这是一种创新翻译方法,充分分析目的语受众的心理,既传递出这个词汇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性,也能够接近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吸引其他国家读者的注意[9]。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外宣翻译在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外宣翻译工作,要建立翻译机构,加强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翻译人才的素质,提升翻译活动的质量,从而有效地推动对外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