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型课堂”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2019-02-21 06:22刘敦俊
商洛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能力

刘敦俊

(商洛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专业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成果,是高校思政课实现创新发展的更便捷的途径。“二师型课堂”即是一种源自专业课教学改革、实效性已被验证的新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否能够被高校思政课所借鉴,是一个很值得在学理层面探讨的问题。

一、“二师型课堂”概念的由来与基本内涵

近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数量颇多,但其中多数是对传统教法细枝末节的微调式变动,具有陈宝生部长所提的“课堂革命”属性与品质的教研成果数目极少[1]。以“革命性”和“符合学理”为条件,从已公开的教学成果筛选,刘昌华等提出的“参与式教学”[2],马彦军等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使用的教学方法[3],徐志伟提出的“学生讲授型”[4],江铃等提出的“学生团队参与”教学法[5],王来友提出的“结合式教学法”[6],王思怀提出的“五步教学法”[7]等脱颖而出,他们均主张一种惊世骇俗的教学价值观:让学生走上讲台代替教师讲课。这些教法不仅对传统教法具有极强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一种逆传统的教学设计——知识的讲授由学生完成,而不是教师),而且它们的设计者已经对教法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论证并在实践中接受了检验。所以,这些教法应该具有一定的实效。

虽前述教法的命名各不相同,但却拥有完全相同的教学理念和主张,即:每节课的教学组织活动均由两个教师实施、完成。当然,所谓“两个教师”实施、完成教学组织活动,并不意味需要额外地增加教学资源(主要是师资以及师资引起的其他成本)的投入,而是通过赋予某个学生教师角色、使学生角色化为教师来完成。这样,学生角色化后,课堂上除了原有的拥有教师身份的真正教师,又新增了一位真实身份为学生的“教师”。鉴于这类教法拥有的相同的教学理念和主张,本文将这类由两个教师协作实施、完成课堂组织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统称为“二师型课堂”。同时,为了使此后论述的指称准确、表达清晰,本文将经由学生“扮演”的教师,称为“客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职能是备课、讲授;将拥有真实身份的教师,仍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职能是对客串者的备课指导、课堂监控、纠错和教学内容深化。这样,“二师型课堂”的实施过程可表述如下:设立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备课;在小组中确定客串者;客串者讲授;学生评价客串者的讲授;教师针对客串者的讲授纠错、评介。

二、“二师型课堂”在高校思政教学环境中的适用性

“二师型课堂”能否被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克服高校思政课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性弱、课堂参与率低等积弊?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专业课的“二师型课堂”能否整体搬迁于高校思政课堂,取决于高校思政课个性化特征能否被“二师型课堂”所兼容。高校思政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无疑具有以下差异:第一,教学内容的难度差异。高校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其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别;学生具有讲授专业课的能力,不能直接证明学生具有讲授高校思政课的能力。第二,授课班级规模差异。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作为公共课的高校思政课,其授课班级并非单个自然班,而是由多个自然班合成的大教学班,即俗称的“大堂课”;思政“大堂课”所含班级数量和学生人数远远多于专业课课堂,这就是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授课班级规模差异。

基于高校思政课与普通课程的差异性,可引申出“二师型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适用性质疑。质疑一为:客串者是否有足够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处理高校思政课程内容?质疑二为:授课班级、学生数量的增加及其引起的教室面积的增大,必然造成学生区域边缘化(部分学生处于“山高皇帝远的”边缘地带)和注意力迁移高频化,对教师的课堂监控能力形成巨大挑战,教师是否能够有效掌控课堂,以确保学生学习参与率只升不降?

下文将通过分析论证,分别对这两个质疑进行解答。

第一,在“二师型课堂”中,客串者(实则为学生)是否拥有处理高校思政课程内容的基本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要应答这一质疑,必须对影响教学目的实现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依据教育学中的教学主客体理论,能够影响到教学目的实现的因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教学主体因素,主要包括讲授者的专业能力和驾驭教学方法的能力;另一种是教学客体因素,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教学对象即听讲学生的既有认知能力[8]。在使用“二师型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里,在“客串者讲授”环节中,教学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能否支持教学目的的实现?

(一)“客串者讲授”环节中的教学主体因素分析

在该环节中,教学主体不再是做为一种职业的“教师”,而是由学生扮演的教师,即客串者。所谓“教学主体因素分析”其实就是对客串者的分析,包括客串者的专业能力和驾驭教学方法的能力的分析。

1.客串者的专业能力分析

客串者能否具有处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专业能力?答案是肯定的。其具体理由如下:

(1)客串者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思政课课堂上,走上讲台的客串者本身是学生,但并非普通意义的学生,而是即将完成高等教育学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强于中小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客串者可能通过很多途径获得讲授高校思政课的专业能力,以及对敏感知识的掌控能力。第一,客串者可以通过备课和预研获得高校思政课的专业能力。第二,客串者可以通过课外学习的形式,借用各类媒体(电视、网络、报纸、电台)和各类政治学习活动自学,从而获得高校思政课的基本知识。

(2)客串者在中学阶段的思政课中已经获得了课程基础知识的积累。思政课不唯大学才有,中学阶段也开设了这类课程,只是内容更加简单,缺乏足够的论证性。

(3)客串者在备课阶段,能够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可以一定程度地提升客串者的专业能力。

(4)学习小组成员集体备课,容易形成知识互补。作为客串者,其专业能力不再属个人能力,实际上等于各小组成员专业能力的合力。

(5)“二师型课堂”具有纠错机能。即便客串者在讲授过程中或因专业能力不足导致知识性错误,在“课堂讨论”和“教师评价”环节中也会得到听课学生与教师的纠正。

综上可得出结论:客串者能够获得并且拥有讲授高校思政课的专业能力。

2.客串者驾驭教学方法的能力分析

前文已经得出结论:客串者能够获得并且拥有讲授高校思政课的专业能力。不过,如果客串者不了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不掌握教学理论和方法,那么,客串者拥有的专业知识也无法通过教学传递给听课学生。在使用“二师型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中,作为客串者是否拥有课程所要求的驾驭教学方法的能力?答案是肯定的。其理由如下:

(1)客串者长期的学习经历(从小学到大学)中出现的每一位教师,他们不仅向客串者传授了文化知识,同时也不自觉的扮演了教学示范者的角色。在这个较长的过程中,客串者能够受到多位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自觉的习得教学方法。

(2)客串者在备课阶段,能够得到教师的教学指导。教师的教学指导,可以一定程度地提升客串者的教学能力。

(3)学习小组成员集体备课,容易形成知识互补。客串者驾驭教学方法的能力实际上等于各小组成员驾驭教学方法能力的合力。

(4)高校师范专业普遍开设《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客串者如属师范专业,则可以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研修,习得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由此可见:客串者能够获得并且拥有驾驭教学方法的能力。

(二)“客串者讲授”环节中的教学客体因素分析

由于教学客体因素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教学对象即听讲学生的既有认知能力,所以,所谓的“教学客体因素分析”其实就是对教材难度和听讲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

1.高校思政课的教材难度分析

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对大学生而言,已知程度较高。因为,大学生在走进大学课堂、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前,已经接触过此类课程内容,对此类课程内容拥有较高的已知程度。这种较高的已知程度根源于思政课程固有属性。第一,思政课的内容,具有“执政思想”的属性。例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理论课内容,其实就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执政党领袖的执政思想和理念。作为治理整个国家的基本思想,这些理论理应为民众所知晓和理解,且最终得到贯彻落实。为了让民众知晓、理解,就需要在民众中大力推广和普及。大学生正是在这些理论被推广、普及的过程中,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电台等媒介,在非典型课堂环境(如政治学习活动、时事研讨会)中,习得了这些政治理论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在高校开设思政课之前,大学生并非对思政课一无所知,而是知之较多。第二,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上,思政课具有连续性。如同《大学物理》在中学也有其初级版本一样,大学的思政课在中学阶段也有其初级版本。只是中学教材注重结论,而大学教材更加注重得到结论的过程,具有更加强烈的论证性。上述分析说明,大学生通过对中学思政课的学习,可以提前得到大学思政课的相关知识。

综上可见,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很多该课程的相关知识,对课程内容拥有较高的已知程度,处理思政教学内容的能力得到强化。

2.听课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

相对于中、小学生,作为听课者的大学生无疑拥有绝对优势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使得听课大学生即便面对经验欠缺的客串者,也有可能领会教材内容的真义。不仅如此,听课大学生同样也拥有对思政课的良好认知基础,他们同样学习了中学的思政课,同样在在非典型课堂环境中习得了思政课的基本知识。

总结以上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客体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学生有能力完成对具有敏感性的思政课的讲授,并实现教学目的。

第二,在“二师型课堂”中,教师是否能够有效掌控课堂,以确保学生学习参与率只升不降?

相对于传统的单个教师授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二师型课堂”的实施,能够引起施教方力量的成倍增长,有效提高教师对课堂的监控力度,显著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学生的学习参与率。

传统的思政教学中,代表施教方力量的只是“一位教师”,而作为受教方的学生则达上百位;教师一方面需要完成包括“讲授”在内的各种“台上”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还需要观察学生的反应,进而对“台下”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监控。传统思政教学一位教师履行繁多的职责、职能,始终将教师置于分身乏术的窘迫境地,在学生人数多、教室空间大的情况下,教师注重了包括“讲授”“书写”“仪器操作”在内的多种“台上”教学活动,便很难兼顾对“台下”学生学习状态的监控,学生自然处于半放任自流状态。这也是造成传统思政教学学生参与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师型课堂”的设计理念直接针对传统思政教学的弊病。它的核心创意在于: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掘,赋予某个学生教师角色,推动学生助教,变课堂中的一个教师为两个教师,实现施教方力量的成倍增长。很明显,当高校思政课堂中的教师由一个变为两个以后,原本由一个教师完成的各项教学任务,现在由两个教师分担。其中,客串者承担“台上”的任务,如讲授、板书、仪器操作等,教师则承担“台下”的任务,如监控、听课等。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置身于学生当中听课,极大限度提升了施教方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监控力度,必然引起学生参与率的提高。

最可贵的是,“二师型课堂”的变革在引起施教方力量的成倍增长的同时,却并不依赖教育管理部门新增教学资源的投入,包括师资的新增投入和由此引起的更多的财力投入,“二师型课堂”确实拥有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品质。

三、思政教学环境中“二师型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师型课堂”具有显见的理论价值,它突破了“讲授只能由教师完成”的传统教学理念,推动学生助教,真正赋予学生教学主体身份,具有“课堂革命”的品质与内涵。

在实践层面上,运用于高校思政教学的“二师型课堂”具有双重价值。(一)课程价值。“二师型课堂”的课程价值是指“二师型课堂”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属性。高校思政课的宏观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传授正确的知识和思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思想传递的正确性和教育的有效性,是高校思政课程价值的两个要点。由此前的论述可知,思政教学环境中的“二师型课堂”,具有保障知识传递的正确性的条件和机制,且在教学资源不增加的前提下,能够促成课堂监控力量的成倍增长,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率,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所以,由“二师型课堂”主导的思政教学能够实现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价值。(二)超课程价值: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并非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目的,但“二师型课堂”确实具有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机能。在“二师型课堂”中,学生的说理-谈判能力、公共场合下的应变能力、师范生的执教能力等职业能力,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和强化。

四、结语

“二师型课堂”是一种能够帮助思政教师获得更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它适用于高校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依靠“二师型课堂”,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说理能力和公众场合的应变能力,锻炼学生的口才,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一定程度克服学生的学习厌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学生的参与率。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