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淑红,郭萌
(商洛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模式,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带动农村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户收入不断增加,农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显著。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建设,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1]。
2014年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课题组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状况的研究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民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出现了服务组织为追逐自身经济效益而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农民接受服务的积极性[2]。陈长民等针对农业劳动者素质结构性下降、土地与资金约束严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的现状,提出了陕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的土地、资金、人才、科技和政策等需求,以增强其持续发展[3-4]。李明贤等认为,合作社主要具有生产、加工、购销、融资及生产性服务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供专业化服务[5]。余佩遥认为农民合作社通过对土地、人力、资金或技术等资源相互缔结起来,形成更大生产规模和生产实力的联合体,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更好的生产、经营、销售等服务[6]。研究者从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农户参与度、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利益联结等角度阐述了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够整合众多的农村资源,激发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有助于实现农村振兴。
随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陕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到2018年末,陕西省有农民合作社5.9 万个,家庭农场1.4 万家,省级示范社1 142 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 772 家[7]。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从各个层面营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环境。
目前,陕西确定每县扶持200 多万元,在34个县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示范县建设,将岐山、丹凤、延川3 县作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县,并将统筹兼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扶持带动小农户发展作为重点,发挥新型主体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在实践中,陕西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合作社业务辅导员和带头人的培养和辅导,以重点培养的方式开展辅导员专修提升培训,2018年培训辅导员180 多人次,安排市县开展合作社带头人培训15 期,培训合作社带头人1 800 余人次。并在“陕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发布合作社法信息[8]。大力宣传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法规,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和支持政策。
通过一系列努力,陕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是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根据陕西各地的调研资料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良莠不齐,示范带动作用较弱,农户经济收入较低,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路径。
通过对西安市灞桥区乐思薯红薯专业合作社、 安康市健醇洪山富硒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佳县兴盛养殖专业合作社、富县高塬果业专业合作社和丹凤县华茂生态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的实地调研,得出合作社发展特点及发展困境。
2.1.1 总体数量不断扩大,但个体规模小、服务水平低
专业合作社个体发展规模小、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加低值、竞争力弱、产业链条短。据调查,陕西省注册资金1 000 万元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占比不足10%;80%以上合作社社员人数不足百人;截至2017年底,陕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 万家,入社农户约230 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0%,带动农户340 万户。与2008年相比,合作社数量增长了16 倍,年均增长36.9%;入社农户户数增加了50 倍,年均增长54.9%;入社率提高了29.99 个百分点;带动农户户数增加1.26 倍,年均增长9.5%[9]。大多数合作社以种植业为主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为主的合作社业数量极少。多数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农品销售服务、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在良种引进、农产品深工等方面提供的服务较少。
2.1.2 发展模式多元化,产业融合是最主要的发展形式
陕西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主要有“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合社+农户”五大类。参与合作社的农户数量逐年增加,合作社是产业脱贫的重要组织形式,且成效显著。在受调查的贫困户中,约90%左右的贫困户收入提高得益于参与合作社,户均收入增幅可达30%以上。
目前,专业合作社产业涉及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机、民俗工艺、加工业、休闲农业等多个领域。大部分合作社通过对农村各类资源的整合,将本合作社的优势资源与当地的旅游、历史文化、绿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信息等融合在一起发展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业产业规模趋于适度,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得到有效提高,产业融合成为专业合作社发展最主要的形式。
2.1.3 专业人才短缺
在专业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短缺。调研发现,大多数合作社管理人员学历较低,带头人多是村组负责人或种养殖大户,综合文化素质不高,带头人对合作社经营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合作社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服务水平较低,无法形成技术服务型合作社,合作社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产品附加值低的部分,竞争力较弱,很难做大做强。
2.1.4 发展资金短缺
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大多数合作社对政府资金补助依赖性较强,甚至部分合作社没有政府资金的资助就无法运营。但是,财政补贴资金是有限的,不可能是持续的、普遍的。而农村各类金融机构对合作社这一市场主体缺乏授信贷款,农业保险也很少对接专业合作社。由于融资困难,合作社在新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业务培训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整体发缓慢。
2.1.5 运行效率低、辐射带动作用弱
一些合作社虽然制定了完善的合作社章程,但无法做到按章程办事,运行不规范。部分合作社内部成员地位不平等、管理不民主、利益不共享、财务不规范、服务项目少等问题突出。大部分合作社创立时间较短,发展水平很低,运行和管理随意性较大,依靠带头人个人信誉和权威来维持管理和经营,内部管理层由少数几个能人和村干部组成,普通农户和贫困农户很少参与管理事务,加之执行事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使合作社执行效率低下。
无论是从政策角度出发,还是从合作社发展需要出发,合作社的初衷是带动多数农户受益,实现共同富裕。但实际上,目前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能人、村干部、大户的合作社。大部分普通农户只是名义上入社,但并未真正参与经营,无法享受到政策利益和经营利益。导致他们对参与合作社发展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此外,部分农户对合作社的相关法律制度不了解,对利益分配期望不大,也极大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很弱。
从陕西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来看,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几个困境:其一,发展质量整体较差,服务能力弱、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其二,产业融合程度低,经济效益不显著。其三,专业人才和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专业合作社质量的提升。其四,参与主体各方的利益联结不紧密,利益冲突明显,合作基础不稳定。
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点在于质量高低,而非数量多少。高质量才能取得丰厚的回报,才能体现发展的成效,才能具备发展竞争力。
随着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农户对合作社的服务需求日益增多,且成多元化发展趋势。但目前大部分合作社的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可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合作社应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在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农资采购、优质生产、产品销售等环节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增收,将会有效提高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合作社与大多数农户的资源共享和利益联结,增加参与各方的经济效益。
产业融合发展是未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全国各地的农耕体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模式不断出现,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关中的蔬菜、猕猴桃,陕北的苹果,陕南的茶叶等,通过完善加工、贮藏、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配套,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的无缝对接,从前端研发到后端精深加工的扩张发展,并积极利用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有效实现合作社与农户的共赢,呈现出农户收入来源多元化、利益联结紧密、合作社辐射带动可持续和农户增收可持续的新趋势。
事实证明,合作社应立足当地优势资源,积极发展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做好产业规划,提高产业融合度。积极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合作社本身的发展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10]。近几年来,国家一直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工程持续推动。这些新型职业农民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正在改变着农业的发展方式。建议合作社积极调整合作机制和合作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技人员、高校毕业生从事职业农民工作。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吸纳高水平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入管理层。积极参与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为合作社培养“绿领精英”。
合作社发展规模小、层次低的关键因素是合作社管理层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大户、能人和村干部获益多,而普通农户受益少,参与积极性不高,最终的结果是合作社的“多、小、散、弱”。因此,合作社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利益分配机制,不断增强互助意识、民主意识和团队意识。通过利益联结,广泛吸纳普通农户,利益紧密捆绑,才能真正壮大合作社规模和实力,实现合作社的持续良性发展。因此,以产权关系为基础,建立新型农民产业化合作经营模式,实现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和谐,有效激励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动等要素入股,并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监督,使农户真正成为产、供、销等环节的平均利润分享者,从而形成新的利益联结方式,即“资金共筹、利益均沾、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目前,农村实施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使得农户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越来越紧密,将促进合作社快速健康的发展。
政府机构应针对合作社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用政府扶持、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办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用财政贴息政策调动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贷款积极性。金融机构可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评级制度和小额信贷制度,降低对合作社和农户的贷款门槛,帮助合作社解决资金问题。“三权分置”制度的实施,使得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成为合作社筹资的一种新途径,可以有效解决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