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龙, 陈 翠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重庆 402760)
(1)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缺少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这就决定了学生具有实践技能的重要性.而目前实践教学在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中的比重仍不高,仅40%左右,一体化教学仍处于传统的“理”与“实”的简单结合上,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交融”,培养的学生得不到汽车维修企业的高度认可[1].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大学一年级的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汽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其二,大学二年级的专业技术课学习中,虽安排了一半的时间进行实训,但经常出现在实训中心讲理论的现象,如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维修、故障诊断排除、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课程,在实训课程的四节课连上时,部分教师往往会先讲两节课的理论,再组织两节课的实训,这也在无形中减少了学生技能训练的机会.不仅如此,实践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教师未转变教学观念,总是以“教师教,学生跟着做”的思路和方法组织学生实训.教师往往将实训项目、要求、步骤、准备事项等写在黑板上,学生不用主动思考,只需遵照执行并操作即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训练,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此培养的学生更像是一线的操作工、装配工,而不是懂得汽车元件原理、构造、检测和维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实践教学场地布置不太合理,实训教学设备资源不足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在与企业生产场景相似的实训教学区进行,且应按照课程和实训项目将实训区进行科学划分,如分为汽车发动机实训区、底盘构造拆装实训区、汽车电子技术检测区等,并将各实训区根据企业生产场景进行模拟布置,这样才能保证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然而由于受场地、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多数高职院校的汽车实训教学基地的区域划分不够合理,虽然进行了一些课程的功能分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室分割为主,传统的实践课理论讲授普遍存在,这就容易出现“学生只是换了一个教室或场地继续上理论课”的现象,很难让学生在实训中感受到技术的魅力和形成职业意识,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
各高职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发展不均衡,资源和设备差距较大,如作为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财政、人力和技术投入较大,实训设备较完善,但多数实训设备老化现象严重,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实训项目,多数院校用于实践教学的仍是十几年前使用的但目前已淘汰的桑塔纳2000直列四缸发动机,多年未更新换代,与市场上的i-VVT可变气门发动机、缸内直喷、废气涡轮增压T发动机等新技术严重脱节;在数量上,学生实训时仍是四五个人为一组拆装一台发动机或变速器,这就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动手操作.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用车主要来源为校企合作企业赞助和自主申购,而企业赞助的车辆有限,学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自主申购的实训用车会倾向于价位较低的二手车,如比亚迪、奇瑞、长安和众泰等,且数量有限,这就导致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共用一台汽车、检测教学仪器和设备等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之教师精力有限,要指导三四十名学生同时开展实训,效果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3)缺少“双师”素质的实践教学专家
教师是实践教学工作的主体.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备高水平实践指导能力的汽车专业教师,才能使实践教学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效果得到保障.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是公开招聘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虽然这部分教师接受了七至十年的学校专业知识教育,但多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技能方面的训练则相对较少,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离高职院校真正需要的“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到校兼职任教的技术专家,虽能为专业教学传递一些企业新技术,但他们多以企业工作为主,在学校汽车专业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就导致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虽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但缺少实践教学水平高的教师.
通过统计并分析问卷数据,发现乡村教师教育信念总体均值为3.74,高于平均值3。其中教育目的、学生、课程、教学、教师角色五个维度信念的平均值分别为3.60、2.98、3.93、4.09、4.18,五个维度的均值处于2.90~4.20,说明乡村教师教育信念大致在中等水平。
(1)建立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多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侧重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这就要求其实践教学课程应从汽车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结合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能力,设计和开发专业技术课程,形成符合专业特点和与学校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多平台、全方面的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课程设计上不断创新和改革,探索汽车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传授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依托学院第一和第二汽车维修实训中心和校内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公司——重庆宇海模具有限公司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现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践教学呈现出三个培养层次:第一层次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如汽车发动机、底盘和电气设备等构造知识,汽车专用的世达120件套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百分表等量具的读数方法;第二层次是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汽车维修拆装和维护技能,包括能熟练完成发动机、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等相关总成的拆装,以及具备汽车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架、车轮等的维护保养能力;第三层次是要求学生具备汽车检测与诊断能力,包括要求学生运用汽车维修技术标准和专业知识,利用KT600解码器、尾气分析仪等检测仪器,完成汽车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工作.学院就是将这三个层次的技能培养应用到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各项实践教学中.第一个层次的技能培养主要集中于大学一年级,体现在汽车构造、汽车常用维修工具的使用等课程上;第二个层次的课程则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体现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维护与保养一体化等实训课程中;第三个层次的能力培养是核心,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及大学三年级上学期进行,包括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综合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汽车维修实务等专业课程.通过三个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依托学院的校内实训中心和重庆宇海模具有限公司,学生逐步掌握了该专业对应的企业岗位专业技能,实现了使在校学生具备企业岗位职工基础技能的培养目标.
(2)做好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两手抓”工作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建设的重点之一,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重要支柱,也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关键[2].要做好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除了要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外,还要着力于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更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对口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公司)建设等.
1)改革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实训中心能够满足一定数量的学生开展实训,然而,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汽车维修实训中心的设备和功能欠缺,导致学生实训项目与汽车行业实际发展需求脱节,教师难以组织开展与企业岗位需求契合度高的实训项目,一些企业已淘汰或基本不用的维修方法、检测项目、工具、量具等,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却在普遍使用,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连杆弯曲度的检测和校正项目,目前企业已很少使用,但在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中却作为学生必学的专业实训项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实训中心的软硬件更新速度跟不上各专业发展的市场化步伐.
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改革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尤为关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从2010年至2017年,学院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吸引企业资助,校企合作办学等方式,使汽车实训中心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逐渐发展成能提供2500名学生同时开展各级各类实训项目的中德汽车工程实训中心(由中德诺浩教育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该中心成为集发动机、底盘、故障诊断、钣金喷漆、汽车装配制造等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以及汽车维修工、汽车电工、汽车装配工等职业技能鉴定等为一体的中德技术合作型实践实训中心.学院在汽车实训中心的建设上有一些特色和方法值得借鉴,如在校内实训中心的汽车检测维修实训室建设过程中,从设备购置源头上进行了改革,让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部门和采购部门为学校采购的设备类型、技术标准等提供咨询和服务,保证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真实设备、先进技术对接到高职院校的实训中心,从设备和实践教学的项目上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距离;同时,对实训室分批次、分项目滚动建设,实行“边运行、边补充、边淘汰”的运行机制,以保证实训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充分利用.
2)拓宽校外实践基地
如果说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是高职学生技能培养的基础,那么校外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则是学生专业技能和技术实践的平台,因此,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建好校企合作的校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尤为重要.学院通过外引共建的方式,建立了多个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包括潍柴重庆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公交集团第一维修公司、江铃汽车公司、长安汽车厂、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等.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践基地用于学生大三期间的顶岗实习,而学院建立起校企实践基地后,比较重视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技能的培养,规定大一和大二期间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到校外对应的实践基地进行技能顶岗训练,寒假顶岗时间为一周或者两周,暑假顶岗时间为两周至四周,且实行轮岗制,即学生本学期在某一企业的某一岗位,下学期则更换岗位或企业,滚动式学习企业的岗位技能;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规定大一学生第一学期第二个月开始轮流到企业见习,时间为一周(5个工作日).如此,学生可在企业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对大学三年的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形成更清晰的认识,也能提前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
(3)加强“双师型”教师技能培养,确保实践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保证和前提,只有授课的专业教师自身有较高的技能水平,才能让学生具备高水平的实践技能.学院特别重视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例来说明,学院多措并举,创新思路和方法,共同助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式新颖,效果也较突出.截至2018年6月,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38名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达到了90%.
1)创新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培训形式,严把技能培训考核关
学院联系国内在汽车专业领域发展前端的学校,包括吉林大学、长安大学等名校的车辆工程专业或汽车相关专业属于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院校,组织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到这类院校进行培训,要求在学习结束后,由培训院校进行严格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并颁发合格证书,经费由学院统一支出.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形式虽比较常见,但学院有独到之处,组织培训之前就跟培训院校沟通好培训的质量标准和考核体系,实行“全封闭,不开会,不谈心得,只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原则,坚持培训、考核分离制度,遵循闭卷笔试、实操独立的综合考试标准.规定考核不合格的教师需加修培训学时,并由参训教师承担这部分培训费用,这就给参训教师增加了一定的压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培训的主动性.这样,通过严把考核关和增加教师培训压力的方式确保培训的实效,打破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100%通过的惯例,以制度促进教师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2)深入企业顶岗实践,全面提升教师实践技能
学院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作为重庆市财政支持专业和重庆市重点建设专业,先后与北汽新能源汽车、东风小康汽车、长安汽车、众泰汽车等知名汽车公司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借助校企合作平台, 创新合作形式和内容,多方位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师的技能提升搭建了教师技能训练和提高的企业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可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提供技术岗位开展顶岗实践、项目合作开发、寒暑假技术培训和观摩学习等.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原有的教师技能提升方式多是让教师在寒暑假到汽车企业参加由企业组织的技术培训,教师虽然在其中能够了解到企业的一些新技术,但是教师自身的汽车维修专业技能却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不断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其中,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一线进行操作工、班组管理副职、技术员、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助理等相关岗位顶岗实践成为提高其专业技能的最有效方式,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了技能基础.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以技术类岗位为主,实行轮岗制,教师在每一学年的各阶段可选择一个岗位顶岗,第二学年轮岗.教师顶岗的岗位多样,轮岗的岗位以汽车专业教师个人专业领域及本学年所授专业课程这两个维度为主要依据,如所教授课程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顶岗的岗位应选择与课程内容结合较紧密的汽车维修工岗位.当然,汽车制造与装配厂的一线操作工、技术副班组长,汽车各零部件公司的零件设计、汽车模具和开发工程师助理岗位,以及各汽车品牌4S店的车间汽车维修技师、汽车电工、前台维修接待、配件库管等岗位都可供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各领域教师选择.教师顶岗时间也较灵活,既能利用寒暑假开展全脱产顶岗实践,也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半脱产弹性顶岗,逐步实现边教学边顶岗,以企业顶岗促进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专业教师在企业各岗位的顶岗实践,成了教师真正掌握企业岗位需求最有效的途径,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中.
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自建立并实施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来,着力于校内实训中心设施设备的更新、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平台搭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升等方面,使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毕业生具备了汽车基本知识、拆装维修技能和综合故障诊断和排除三个层次的专业能力,受到了实习单位和就业企业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