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建设探析
——以安徽公共图书馆为例

2019-02-21 03:02:00张丽霞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信息技术

张丽霞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合肥,260001

1 提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进“互联网+文化”,让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创建智慧图书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是必然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条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数字资源建设,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1]。因此,智慧图书馆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智能化日益成为图书馆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2003年,AITTOLA M等第一次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概念[2]。目前,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一致的概念。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的王世伟教授认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基础,人与物的互通相连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而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方便读者则是智慧图书馆的灵魂与精髓[3]。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认为,所谓“智慧化发展”,就是逐渐从以书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转变为以信息为中心,智慧图书馆就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来做强信息服务[4]。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大多是试点性质,没有基于省域整体规划、整体推进的先例。如何在安徽省范围内规划建设智慧图书馆需要认真分析、总结和深入探讨。

2 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

2.1 国内实践

智慧图书馆理念的率先提出者和实践者是欧美图书馆界。目前,国内一些图书馆已经进行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探索。河南省宝丰县等地探索建设的“公益智慧图书馆”具备了智慧图书馆的部分功能。2015年,深圳盐田区诞生了我国首家智慧图书馆,它实践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理念,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公共图书服务的智能化,率先探索实施了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则以其独特丰富的内容形成了服务特色[5]。2018年,中铁十七局新建成智慧图书馆,该图书馆的门可通过手机软件开和关,读者可通过借书机“智能刷脸”随时自助借阅图书,并通过手机APP搜寻馆内所藏书籍,完成预借、续借。

2.2 安徽探索

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质化的必然选择。安徽省图书馆系统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探索。一是完善提升智慧化基础环境。安徽省图书馆中心机房优化升级,新增加了一批服务器、存储、无线网络设备等,目前拥有服务器57台,存储容量397 TB,网络带宽达455 M,虚拟化云计算平台搭建完成。二是升级智慧业务系统。引进了RFID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图书借还服务的智能化;采购了图创Interlib 3.0业务自动化系统,开通了微信、手机图书馆等移动终端服务。三是建立安徽省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先后建成资源共享与分发等6大系统,完成了省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信息管理云平台的建设和升级,实现了全省各市县支中心的远程管理、数据对接、数据上报等功能。四是实现资源互联共享。安徽省图书馆开通了与国家图书馆的专网连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实现馆藏资源在线共享并建成安徽省图书馆网站群。

3 智慧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图书馆智慧化环境建设水平与公共图书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发展需求还有一些差距。传统图书馆业务与智慧图书馆业务的深度融合尚待加强,建设一站式检索和统一用户中心目标尚未完成。尤其是县级图书馆、社区和乡镇图书馆的宽带提速、设备更新换代、应用系统升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影响持续化发展、常态化应用。

3.2 应用质效有待提高

部分图书馆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单一,缺乏融合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的主动性。引领与协调全省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读者服务工作与广大群众不断升级的信息化需求尚有差距,部分图书馆对数据的采集、分析不够精准,利用数据提升服务质量还处在初级阶段。

3.3 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各地经费保障不平衡,建设资金分担办法有待明确。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图书馆持续使用的建设模式尚未形成,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3.4 思想认识水平有待提升

一些地方部分图书馆对智慧图书馆的作用认识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够。“一盘棋”意识不强,全省统一规划和标准缺乏。一些地方部分图书馆盲目建设平台、系统,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4 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策略

4.1 统筹规划设计,分步推进实施

为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智慧图书馆建设应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发展思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整体推进,防止互不融通、各自为战。在省级层面组织制定实施总体规划、标准规范,建设集约共享、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平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资源库,实现建设标准化、资源一体化、服务网络化。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可选择不同类型地区开展智慧图书馆建设试点,在规范完善的基础上分步骤推广。在推进过程中,对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革命老区应优先考虑并给予政策倾斜。

4.2 完善基础设施,创设智慧环境

智慧图书馆是信息化建设的升级版,对支撑条件要求更高,需要更流畅的网络、更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和更加智能化的应用系统。首先,要升级改造公共图书馆网络环境,提升宽带接入水平,实现无线网络在图书阅览室、自修室及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的全覆盖。其次,要开发智慧借阅系统,建立读者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满足图书线上借还、读书活动等需求,让公共图书馆服务像网购一样方便。最后,还要打造全省统一基础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已有的软硬件作用,进一步完善基于用户、数据、资源统一的省级数据中心,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统一桌面呈现的智慧图书馆基础服务平台,促进个性化应用系统与省、区域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平台及应用系统之间数据共享。

4.3 变革服务方式,促进智慧借阅

建设智慧图书馆,重中之重就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各领域在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创新,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全新服务生态,打造智慧图书服务新模式。可以依托全省公共图书云服务平台以及现有空间、资源、平台、各种智能终端,实现安徽省图书馆在互联网上的广覆盖,让读者有移动终端就能享受图书馆的服务。建设一批小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多功能读报机,方便读者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自助借还、自助下载。开发并推广手机图书馆APP,完善图书续借、阅读活动推广、文献咨询等功能。深化图书采购供给侧改革,利用互联网开展读者点书、图书馆按需采购活动,将图书采购、数字资源建设等的选择权交给读者。

4.4 提高治理能力,强化智慧管理

图书馆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更好为读者服务。智慧图书馆促进了读者服务模式变革,图书馆治理能力也要适应智能化新形势,打造集平台、数据、应用于一体的支撑系统,提升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在全省层面上,可由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省图书馆联盟统一开发综合智慧管理平台,省、市、县图书馆三级应用,实施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等智慧管理。各图书馆可以依托智慧管理平台开发建设适合本馆实际的特色个性化的业务系统,形成本馆基础数据库,促进图书馆管理和决策水平,全面提升治理能力。通过智慧管理平台汇聚全省图书馆基础数据,基于大数据采集分析,实现对用户数据、馆藏资源、内外部环境的实时分析,为图书馆各项业务的智慧化提供依据[6]。打造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新方式,提供综合办公自动化管理服务,高效开展公文流转、知识共享、信息发布等公共图书馆馆务办公活动。

4.5 完善运维机制,保障网络安全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运行、维护是一个完整链条。要保证智慧图书馆设备设施和网络正常运行、高效运行,就必须对网络、设备和资源进行经常性维护,对老化设备进行及时更新。运行维护既需要有经费投入,也需要信息化专业技术的支撑,这就要完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级联动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为图书馆提供设备设施和网络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确保促进智慧图书馆持续健康发展。智慧图书馆是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运行,保障网络安全十分重要。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要求,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网络安全技术防护方案,按需配置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同时,要对关键领域做到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防止网络入侵、黑客攻击、读者信息泄露等,提高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智能化。

4.6 引培专业人才,强化技术支撑

智慧图书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运行的,如果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不高,其运行的质量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加强省、市、县三级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力量的建设,提高现代化图书馆装备运维管理的技术人员队伍素质,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在图书馆内部,可设立由馆领导或专职人员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通过系列培训,提升CIO领导力,使其具备智慧化条件下的规划、组织、管理等核心能力,能够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展图书馆各项管理、决策和绩效评价。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使其能熟练运用智慧化设备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并能负责设备、系统的正常维护和处理简单的运行故障。当前,大多数图书馆信息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尚不能完全适应智慧图书馆的需要,可以考虑引入外部志愿力量,推行智慧阅读推广人制度,招募一批有信息技术基础、热心图书馆事业的公益人士,通过集中培训、分组自学、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提高其业务水平。

4.7 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工作落实

推进安徽全省智慧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行政、投入、技术、业务等多个方面,需要有完善的机制来保障落实。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组织协调、资金统筹等作用,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形成多级统筹、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自上而下建立起以文化行政部门为龙头、以文化科研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协同推进组织架构;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创新“共建共管”机制。二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建议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级建设、分级分担的原则,统筹整合各类文化相关项目资金,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多元筹措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提供智慧图书馆产品和服务。三是完善督促检查机制。建设智慧图书馆是政府的应有之责任,建议将智慧图书馆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纳入文化强省督查指标,开展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智慧图书馆建设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依据,促进智慧图书馆建设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5 结 语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成熟,我国也即将迎来5G时代。让先进信息技术优化公共图书服务、建设智慧图书馆,是促进公共图书资源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改善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实施过程中,既要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技术标准,也要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开发更加适合不同地域群众的阅读习惯。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也要注重软件的开发和资源的汇聚,让智慧图书馆好用实用,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飞跃图书馆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智慧决定成败
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