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全世界第一个“双师型”教师

2019-02-21 02:37徐平利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墨家墨子双师型

徐平利



墨子:全世界第一个“双师型”教师

徐平利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职教所,广东 深圳 518055)

从职业教育视角看,墨子可谓全世界第一个“双师型”教师。《墨子》这部经典写出了墨家学说的平民主义观念和实用主义思想,散发出重技术、近劳作的“职业教育味”。墨子非常重视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认为有用即是美,强调技术要坚持“够用原则”。墨子哲学是劳力大众的哲学,墨子学校及其“学徒制”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精神。

墨子;平民;工匠;职业教育

1 匠师与学师

哲学家自古瞧不起工匠和农夫,这是精英与庸众的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中外概莫如此。直到200多年前,西方哲学家卢梭开始醒悟,他说:“像农夫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但是,2500多年前,中国却有一个人,他既做大匠人,又做哲学家;既做木工师傅,又做教书先生;既拿墨斗做活,又弄文墨写作;既精于制造器械,又懂得物理学和知识论。这个中国人叫墨翟,世人尊称为墨子。用当下职业教育的说法,墨子是全世界第一个“双师型”教师——既是匠师,也是学师。

墨子出身平民,言义而行、知行合一,他的“言”源自行动经验,对于工匠与农夫来说,“一盎司经验是胜过一吨理论的”。因此,墨子拥有众多的平民粉丝和门生。

墨子既是逻辑学家,又是科学家;既是思想家,又是实践家;既是名师,又是实师;既是义师,又是利师。《经上篇》:“义,利也。”这里的“利”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财富,而是“实际利用”。墨子说,凡事有利于实用的事情和行为,都属于“义”。他的“义”讲的正是君子的德行,这是符合贵族精神的。

墨子是第一个倡导“知行合一”思想的哲学家,但是他的“知行合一”和后来的王阳明不同,后者的落脚点在“致良知”,而墨子的落脚点在“实用”——凡事用则立,不用则废。

墨子是第一个实用主义哲学家,仅仅从“实用” 的哲学性这个角度说,后来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和他是相同的。杜威的学生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墨子赞赏有加,他认为墨子代表了中国科学哲学精神,甚至认为,中国古来哲学除了墨家,都“不讲耳目经验,单讲心中的理想。”①

墨子不只会“劳力”,他也善于玩逻辑和辩论。通常,逻辑学和辩论术是那些王公贵族吃饱了饭才玩的东西,但是讲究实用主义的墨子居然也玩,还发明了一套玩法(三表法),这就让贵族们不得不折服。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柯林斯说:“《墨经》,它是整个中国历史中理性主义逻辑学发展的高峰。”②

2 出身

墨子能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双师”,与他的出身有关。春秋战国的中国社会分为三个阶级:贵族、平民和家奴。墨子出身于哪个阶级?已知的历史资料上没有记载,现代人只能推断,有人说是贵族,有人说是平民。我赞同墨子出身于平民这个说法。理由如下:

(1)墨子是个木工匠人,而且有机会读书,这说明他不是一般贫民,很可能是“工官”的后代。“工官”是官府里的工头或者大师傅,类似于现在政府部门的司机班班长、水电组组长等等,虽然没有贵族身份,但是他们也是“正式工”。他们流落民间后,因为技艺超群而很快成为平民的代言人。所以,墨子是工官子弟,思想又和平民一致,成为领袖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2)从墨子的妇女观也可以推断。轻视女人是当时的贵族精英的文化传统。对于贵族来说,女人就像男人身上的装饰品或者胯下的骏马,只是英雄的炫耀品。但是,墨子主张人人平等,反对轻视任何人,所以身为平民的墨子不像贵族那样以“礼节”为大,而是为平民生活做打算,强调把节俭放在首位。

(3)《墨子·贵义》记载,墨子去楚国游说楚惠王,楚惠王不见,派大臣穆贺来接待。穆贺对墨子说,虽然您的道理很好,但我们大王可能说您这是“贱人之所为”而不用。在周代,所谓“贱人”就是庶人,即平民老百姓(百工、商贾)。墨子也承认自己是“贱人”,因而举例说明“贱人有为”,比如伊尹是天下的贱人,但是商汤王驱车去拜访他③380。

墨子出身于平民,从事于“贱业”(当时耕种、手工、经商皆属贱业),是个木匠。“匠”这个字由“匚”和“斤”两个字组成,是会意字。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匚”字乃“受物之器,象形;“斤”是造器工具。“匠”的原意就是“木工”,后引申为凡工之称。可见,墨子从事的是“形而下器”。但是,当时的学者无论出身和主张多么相异,都没有因此而鄙视和排斥工匠,也没有因此而贬低和侮辱墨子。儒家学者批判墨家很尖锐,却也不拿“工匠”对墨家学者做人身攻击。

不仅如此,工匠在古代被赋予了一种可贵的精神,比如后羿射日、高山流水遇知音、和氏璧、百里奚……儒家除了认为工匠不能做君子之事外,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荀子说:“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荀子·富国篇》)

墨子是工匠,但他心灵手巧、孔武有力,而且勤于学习,自小就弄懂了当时已经颇有影响的孔子儒学(《淮南子·要略》说他曾求学于孔门)。所以,墨子也掌握了“形而上学”。这是劳力与劳心的完美统一。劳力与劳心的统一是人类的天性,是自然之美,而把两者分开只是利益竞争的需要,让人从此陷入自我异化的深渊。法国当代哲学家斯蒂格勒在其《技术与时间》中说,器具性是人固有的,技术是人存在方式,超越技术之外的人性不可能。把手工置于低层次是人走向工具性的开始,即人最终反被低层次的技术所掌控④。

3 较量

出身不同,取向相异。贵族出身的孔子擅长“繁复礼仪”,而工匠出身的墨子则“精于制造器械”。力图传播贵族精神的儒家学派大搞“精英教育”,代表下层之务农工者的墨家学派则大搞“职业教育”。必须要说明,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墨子搞“职业教育”,是指他的平民主义精神和实用主义思想。彼时,并无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概念。而且,墨子学校培养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本质上和儒家所谓“精英教育”是一样的,在那个时代都属于少数人才能享有的“自由教育”。这里所谓“职业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不同,仅仅是为了说明两者分别代表的平民主义与贵族主义、实用主义与道德主义的斗争。冯友兰说:“儒墨虽不同,而皆为卖技艺才能之专家,有权力者皆可以临时用之。如一时无人用之,则即有失业之象⑤。”

有自由就有竞争。墨子成长时,发现孔子办学影响很大,于是求学于儒家。但是,墨子对儒家推崇繁礼甚是反感,了解越深入,反感越强烈。于是墨子决定自设学堂,在批判儒家主张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门派。不可避免地,墨子的“职业教育大军”开始向孔子的“精英教育高地”发起攻击,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发生了激烈论战。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最伟大的“文斗”:侠士与儒士的较量、工匠与贵族的较量、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较量、实用主义与尚美主义的较量。

墨子撰写檄文《非儒》,专门嘲讽批判孔子及其儒家。在这篇战斗檄文中,墨子表明如下立场:

儒家言行不一,讲仁义却很伪善;墨家言行一致,讲公义又很诚信。

儒家的繁文缛节都是务虚,既浪费又扰民;墨家主张简洁务实,既节用又为民。

儒家的爱有亲疏之别,墨家的爱是平等博爱。

儒家空谈理想,墨家脚踏实地。

儒家认为富贵在天,于是姑息养奸;墨家主张富贵在己,因而劳动致富。

儒家只要“应该怎样”,只问“其然”如何;墨家但求实际行动,刨根“所以然”。

儒家单讲人文精神和价值判断,墨家追捧科学理性和事实逻辑。

儒家重艺术轻技术,墨家重技术轻艺术。

儒家希望乐而忘忧,墨家要求不忘受苦。

儒家不事鬼,但问己;墨家有鬼神,可仲裁。

儒家看动机不管结果,墨家看动机更看结果。

由此可见,墨家与儒家的人生观、价值观鲜明对立啊!在当时,墨子已经门生众多,声势如日中天,所以对先行一步、辛苦经营的儒家门派造成了很大压力。当然,儒家弟子必须要为已经去世而无法争辩的孔圣人复仇,比如孟子就大骂墨家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简直是“禽兽之道”。我们不管两家在2500年前的这场争论孰是孰非,但以职业教育视角来看,之所以评价墨子思想具有“职业教育味”,是因为它重技术、近平民。

上古时代的“技术”叫“技艺”。官府的工匠都是有“艺”之人,所以叫技艺之官。庄子《天地篇》:“能有所艺者,技也。”我想,所谓“艺”一定是附加在“技”上面的“装饰”,既是有物的装饰,也是有行为的装饰,所以在官府里工匠给王宫贵族每次献“技艺”都是一次表演,比如“庖丁解牛”。但是,儒墨道三家对于“技艺”的处理各不相同:庄子将“技艺”深化为“道”(技进乎道);孔子将“技艺”发挥为“艺”(游于艺);墨子却将“技艺”之“艺”废除了,单单留下了“技”,他认为实用性决定了技术坚持“够用原则”,而违背这一原则的所有装饰美化都是奢侈和浪费。他说: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也像孔子一样,借古之圣王做论据,但是结论恰好相反,一个是“艺术之礼”,一个是“技术之用”。墨子的实用技术肯定是贴近平民的,因为平民不像贵族那样有钱有闲可以装饰美化,他们需要“节用”。然而,墨子的“节用”是没有艺术趣味和审美意义的“够用即止”,而且要求大家都做苦行僧,这其实已经违背了人类文明进化的基本规律,所以无法长久。

比较而言,孔子的重义轻利思想用现代眼光看也很极端,但是它正是当时农业社会的普遍现象,这是由人类早期的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的。当人类进入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时候,就必须打破重义轻利的观念。事实上,工业革命发生以前这种观念就已慢慢转变了,西方最早是从16世纪初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的,中国最早是从17世纪末的思想家黄宗羲开始的。但是,当技术创新主导了工业社会的财富集聚速度后,“重技轻艺”和“重利轻义”观念悄然而至,并且很快就掌握了话语权。因此,重新想起墨子的“重技术”思想,很多人也许倍感遗憾,觉得如果当年搞“独尊墨术”,那中国早就是工业强国了。

4 师徒制

墨子是技艺高超的匠师。按照当时礼制,地位低下之工匠无需教育,然而,墨子却冲破礼制,偏给底层大众办教育,终于办得轰轰烈烈。墨子又是极为成功的学师。他采取“师徒制”办学思想,与学生建立师徒关系,学生称他为“巨子”。如果说孔子学堂注重对学生实施道德约束的话,那么墨子学堂则实施的是严明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师傅和徒弟、老师和学生、领导和下属无贵贱之分。墨子用木匠做工有规矩比喻天有天则、人有准则,做事要有规则。

除了制度严明之外,墨子“师徒制”办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1)实践和体验是第一位的;(2)吃苦耐劳且勤俭节约;(3)大公无私且乐于奉献;(4)知人善用和因材施教;(5)超强的主动性和执行力;(6)不为享受而工作,不为炫耀而赚钱;(7)增加财富是为民谋利,于民无用的事坚决不做。

梁启超评价墨子像是个小耶稣,胡适对这种评价也深以为然,因为墨子为了信仰而牺牲自己、功绩很大却非常谦卑。耶稣带着12个门徒传福音,在独裁专制的罗马帝国很受逼迫。墨子的徒弟有300多人⑥,门徒众多而且可以直接游说国君,这与中国当时的宽松大环境很有关系。因此,教育哲学家杜威有个很好的总结,即教育的良好效用必须在民主主义环境中才能实现。

除了好环境,“师徒制”要倡行,首先要有好师傅,师傅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德性良善、性格坚毅、信仰坚定。墨子吃苦在前,放弃享乐,兼爱天下,他深深地感动和吸引了追随者,“像他的大弟子禽滑厘,最初受业于大儒子夏,后来因感佩墨子的精神,改投墨子门下,成为奉行墨家精神最笃实的弟子。”⑦当然,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墨子行义而忘我,他的学生“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大徒弟禽滑厘三年磨砺自修,苦得连墨子都心疼了。“师徒制”要倡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能自私自利,而要积极奉献。“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他的弟子简衣缩食,为团队做奉献。这一点对于当下高校的“导师制”是个批判,导师利用学生为自己“做项目”、“捞外快”已经见惯不怪了。“师徒制”要倡行,必须把诚信放在根本位置上。墨子讲信行义,他认为没有诚信,就不是君子,公平正义就不存在,法律制度也是空谈。在《墨子·修身》中,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意思是,说话不讲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有结果。还说:“行不信者名必耗。”意思是,行为不诚信的人,他的名声必然败坏。墨子的“师徒制”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有:明确学习目的——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行义”;学会做事——量力而行;学会生存——言行一致。在《墨子·公孟》中,这些启示被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

4.1 关于学习目的的故事

有个人常在墨子门下走动,身体强健,思维敏捷而通达。墨子想让他跟随自己学习,就说:“你且跟我学吧,我以后举荐你去做官。”那人受到好话的鼓舞,学习了一年,就向墨子要求举荐他做官。墨子说:“我不举荐你去做官。”学习是为了行义,“现在你在行义,我也在行义,难道只是我一个人吗?你不学习,那么别人就会耻笑你,所以劝你学习。”③398

4.2 关于量力而行的故事

有几个弟子向墨子禀告,想要学射箭。墨子说:“不行。聪明的人,一定要估计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做到,而后从事某种事情。”③398

4.3 关于学会生存的故事

告子对墨子说:“我能够治理国家,管理政务。”墨子说:“所谓政务,要口能讲说,还要能身体力行。如今你口能讲说,却不能身体力行。这样你本身就自相矛盾了。你不能管理自己本身,怎么能治理国家政务?你且不要说了,你本身已经矛盾了。”③400

需要指出,“师徒制”也有陷阱:保守、僵化,对新技术新思维缺少敏感性,不愿意共享技术和资源,跨行业能力不强。墨子在《尚同》中阐述了他的“治国理念”:建标准、打报告、重赏罚。这其实是一个封闭、保守和专制的管理体系,为了维持这个体系,人们彼此监视和防备,而墨子理想中的自由、创新和信任是建立不起来的。

5 实践与体验

对于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在于:使教育变得富有生活气息,使理论变得鲜活灵动,使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尽可能趋近。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践与体验是其主要内容,具有核心意义。

墨子非常重视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他认为没有经验就不会有科学知识。墨子首先是一个实践家,然后才是理论家,他最鄙视那些口若悬河却从不行动的人,所以他的偶像是有勇有谋且冲锋在前的大禹。他说:“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意思是,只会空谈而忽视实践的人,即使善辩,也不能使人听从。

胡适说,墨家的实用主义学说如果发展下去,可以发展成为中国的“科学哲学”,但是因为庄子一派的怀疑主义、儒家和法家的狭义功用主义、专制的一尊主义等等原因而消亡了⑧。无论什么原因,墨家消亡了属于事实,“务言而缓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尚属于事实。因此,当中国在以科学哲学奠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跑道上起飞时常常感到翅膀沉重。

说回职业教育。墨子哲学对于职业教育的意义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和体验、体验、再体验,在这里,墨子的实践是劳力大众的、源于生活的和不断创新的,进一步说,墨子的实践哲学的内核是“体验”。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体验比实践更为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的话,我认为就是“体验”二字。体验不同于实践,它是主体对外界信息从被动接纳状态进入了进攻状态,它不只是听觉和视觉器官的活动,而是全身所有器官的总动员。比如,你不是知道了要做什么才去做,而是因为你做什么的时候发生了新的感受,在这里,做事的过程就是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不能把体验单纯理解为“行动”或“实践”,“体验”具有更为丰富的心理学意义。当下这个时代,做事的性质就是体验性、个性化、去中心、无权威和彼此交互,在权威和专家指导下的那种“贵族式实践”已经没有市场了。

我们来看看墨子实践哲学的知识论:

知。传受之,闻也。方不彰,说也。身观焉,亲也。

这段话来自《墨子·经说上》,意思是,知识来源于“闻”(别人传授)、“说”(逻辑推测)、“亲”(亲身体验)。

在《墨子·非命上》中,墨子提出了判断知识正确与否的三条标准:一是过去的经验(“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二是当今众人的经验(“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三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在墨子看来,知识来自于传授、推论和亲身体验三者的综合,其中,亲身体验是知识形成的落脚点。而在判断知识的三个标准中,全部是围绕经验和体验进行的,首先要在大量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再加以综合、总结、归纳,最后经过检验作出判断。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墨子的知识论是“体验论”。体验论否认“惟手熟耳”的“操作知识”,也否认纯思辨的“思想知识”。

墨子的知识论在古代教育中是具有颠覆意义的。古代教育之所以叫“自由教育”,是因为顶层设计者认为,只有闲暇才能出学问,而忙于劳作的人不自由,边做边学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此,墨子如此突出地把做与学结合起来,这在做学分开、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是不可思议的,即便今天也很了不起。试想,哪个学校的教师敢于把亲身体验放在教学的首位?

看来,墨子可真是一位绝顶“雷人”的职业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啊!难道他是神奇的时空穿越者?

6 有用即是美

毫无疑问,墨子的教育哲学非常超前,对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很有帮助。比如,墨子强调效用原则,没有实效的做事都是劳民伤财,那么企业经营和产品制造讲效益,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实效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空谈。再比如,墨子哲学强调“节用”、“贵义”和“修身”,这些东西赋予职业教育以精神内涵,超出了浮于职业教育表层的就业追求。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即是就业教育,因此“高就业率”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但是,“就业”为什么?高职院校似乎不再追问,就像中小学不再追问“升学”为什么一样。墨子说,勤奋、节用、奉献、公义这些是让灵魂依附的东西,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生存的意义所在。因此可以说,单单追求“就业率”的职业教育是缺乏灵魂的躯壳。

在墨子哲学中,工作与赚钱不是为了炫耀,炫耀是节用的大敌。墨子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新教伦理非常相似,遗憾的是,新教伦理逐渐与西方人的理性精神融为一体,而我们却似乎把消亡的墨子哲学复生为江湖义气,主流社会的文化精髓已经是儒法杂交的功利主义了。

秦汉以后,中国正统文化系统中是没有墨子地位的,当然国家教育制度也不可能给墨子哲学安排座位。所以,秦汉以后所形成的统治模式是“外儒内法”,文化传统是注重形式美、喜欢高大上、追求形象工程。

墨子最反对外部华丽而无实用价值的东西。古人都讲“道”,但是道道各不同,孔子的“道”指“仁德”,庄子的“道”是天人合一的大美,而墨子的“道”是“实用”。墨子和庄子一样,也追求技兼于道,但是庄子关注劳动的美学价值,而墨子关注“道”的实用价值。比如,“庖丁解牛”的故事,在墨子这里可能变成:解牛像过秤一样均匀,可以实现绝对的平均分配;解牛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可以使牛肉得到绝对使用。

在墨子的思想世界中,有用即是美,离开了“用”的所谓美是不存在的。当然,墨子并不是完全否认音乐之类的形式美,他在《非乐》里说圣王也有音乐,但是极少。墨子只是采取了一种绝对主义的方式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有感而发,这种感受与老子的“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一样,墨子并不认为音乐不好听、色彩不好看,而是认为它们对改善民生没有什么好处,应该取缔。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人生即受苦。

墨子的实用主义和绝对主义认知方式,对于发展工业化初期的职业教育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是形式美,也不是个性化,而是在规模化生产车间里“好用”。但是在信息化时代,人类的物质生活丰盈了,对于形式美和个性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多,如果职业教育思想还停留于“有用即美”的阶段,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7 工匠政治

墨子哲学是劳力大众的哲学,墨子学校是贯彻职业教育精神的学校,可惜,墨子哲学和墨子学校像是历史星河中的一颗彗星,闪烁而过。做个假设:假设中国汉代推行的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墨术”,那么如今的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态?科学理性主义?国家功利主义?工匠政治文化?或者,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中国?而职业教育学校也最早遍布于中国大地?

假设当然不会成真,即便成真,也难以产生科学理性主义和基于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却有可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工匠政治”。

在《墨子·尚同》中,墨子全面论述了他的“工匠政治”,这是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很浓的制度设计:天下兼爱,绝对的平均主义,拒绝所有的装饰品,全民练武,准备战斗,一切为了国家而奉献。墨子是大集体主义者或者共产主义者,他的工匠政治属于大公无私的乌托邦。

这种政治必须靠全民自觉执行才能美好,否则很容易从集体主义走向极权主义。但是,人有自私本性,谁会自觉奉献一生呢?所以,墨子设计了一整套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强权体制(就像他的师徒制组织的绝对服从一样),最高级的那个王叫“天子”。墨子还给天子头上安排了一个天的准则,使得天子有制约,可以避免其做独裁者。墨子说,只有天是尊贵的、最公义的、最聪明的,人在天底下,所有人都一样平等,除了拜天之外,谁也不要拜,这个观点和耶稣类同。其实,大部分思想家都承认这个观点,所以“客观唯心主义”占了大多数。

为了使其“工匠政治”有序运转,墨子从国家起源上讲起,要求推举贤者。但是,无论出发点有多么好,墨子的这套设计都必然要导致一君独裁统治。两个事例可以证明,一个是其后的秦国制度,一个是古希腊的斯巴达制度。秦国制度依据法家思想而建,法家思想的源头在荀子这里,而荀子的设计正是墨子式的。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必须强权控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既然天子势位至尊,所以应该由“圣人”来做(类似于柏拉图的政治家做王)。再看古希腊半岛的斯巴达城邦,它的统治者莱克格斯就是个哲学王(雅典城邦的伯利克里和索伦都是哲学王),但这个哲学王建设的斯巴达与其说是“城邦生活”,不如说是“军事训练营”。莱克格斯很像是墨子的高徒,虽然他比墨子早了200年,他在斯巴达完全实践了墨子的政治理想。

今天,我们以职业教育的视角阅读《墨子》,不是要建立什么“工匠政治”,而是要更加深入地认识职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既要明白基于劳力者公平教育权的职业教育的“政治意义”,也要警惕职业教育负效应所能带来的“政治企图”。今天,中国制造业转型很难,但是在职业教育领域,每年发布的质量报告都认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贡献很大,那么请问:职业教育的“实效”到底在哪里?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中国职业教育的“墨子精神”到底在哪里?

注释:

①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7.

② [美]R·柯林斯.哲学的社会学[M].吴琼,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57.

③ 谭家健,孙中原,译注.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④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5.

⑤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392.

⑥ 《墨子·公输》:“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吕氏春秋·当染》记载:“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也,不可胜数。”又载:“孔墨皆死久矣,从属弥丰,充满天下。”

⑦ 周富美.墨子:救世的苦行者[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51.

⑧ 墨子重视实践,他也批评孔子不重视实践。80年前,信奉西方进化论而强烈批评儒学流弊的青年胡适很推崇墨子的实践精神,对孔子很不满。胡适分析说,孔子的“学思并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有见闻的意思,但主要是读书学习,学上古之礼乐。不过,也有学者对胡适持不同意见。比如李泽厚就认为,其实这里的“学”就是实践的意思)。胡适拿出的论据主要是孔子所说的一系列话:“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我认为胡适当年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于孔子,这是极大的偏见。孔子不是不重视实践,而是不以墨子那样的方式重视实践,孔子的实践是“贵族实践”。孔子也讲了很多关于实践比空谈更重要的话。比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但是应当承认,孔子和墨子关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不同。对于孔子来说,恢复上古之学(特别是周公之礼)才是当务之急,因此重在“恢复”而非“创新”,虽然两者都有实践,但是“创新实践”对历史进步的意义显然更大。也许正是基于此,胡适才说孔子的尚古读书的消极思想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后来中国几千年觉得教育,都受这种学说的影响,造成了一国的‘书生’废物,这便是他的流弊了。”(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9.)

Mo-tse: World’s First “Double-position Teacher”

XU Pingli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o-ts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world’s first “Double-position Teacher”.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classics that emphasizes populism and pragmatism. It is characterized with the distinct feat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 and work labour oriented. Mo-tse advocated practical and first-hand experience. In his point of view, one thing can be viewed as beautiful simply because it is useful and technology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cy”. Mohism is a philosophy for the general public. Mo-tse’s apprenticeship best represents the spiri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o-tse; common people; crafts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10.13899/j.cnki.szptxb.2019.04.009

2019-05-16

徐平利(1967-),男,陕西泾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比较教育学。

G710

A

1672-0318(2019)04-0049-07

猜你喜欢
墨家墨子双师型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子号”与墨子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