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创造上海商业奇迹

2019-02-21 09:01文/
上海商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连锁商业上海

文/ 黄 宇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上海商业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之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商业企业和技术,主动进行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创造了一个个上海商业奇迹,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商业演化进程,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上海商业走在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前列,成为上海改革开放40年来最好的经济领域之一,上海已经成为“万商云集、近悦远来”的国际消费城市。

一、上海商业四十年发展历程

上海商业四十年发展历程总体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探索起步阶段(1978-1991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标志着上海商业在新的起点迎来新的大发展。上海开始重建集体商业,恢复和发展个体商业,推动商业企业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改革,使企业有了实质性的自主权。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小型企业重点推广租赁制,并开展了股份制和小企业拍卖的试点。同时,积极推动城乡集市贸易开放,发展形成了大小结合、批零兼有、遍布城乡、各具特色的市场网络。这个阶段,上海消费品市场实现了从供不应求到供求基本平衡,告别“短缺时代”,逐渐从“卖方市场”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上海商业设施建设也开始起步,弥补二十多年商业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主要解决新村居民购物难问题,中心区商业小修小补、以外立面装饰为主,改变陈旧落后面貌。

(二)第二阶段:快速推进阶段(1992-2001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上海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进一步深化改革商贸企业,推动商业扩大开放,并积极组建商贸企业集团。这个阶段,上海积极学习、跟随世界先进经验,进行考察、学习、模仿,并积极引进外资,加快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中外合资商业为上海商业的发展树立了样板,促进了上海商业的提升和发展,推动上海商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上海商业用十年多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五十年的业态演进过程,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和市场化,缩短了与国际现代商业的差距,保持了全国领先水平。

(三)第三阶段:开放深化阶段(2002-2007年)

进入21世纪,上海商业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开创了从未有过的发展新局面。2007年上海商业加快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第一次编制形成《上海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纲要(2009-2020年)》,推进市区地标性商圈建设,加快国际化购物中心和国际品牌集聚地建设,命名了20个商业特色街区,进一步丰富了商业布局体系,满足特色消费需求。于此同时,电子商务逐步兴起,并逐步从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支付手段多样化、移动化,网购从PC端逐步转到移动端。

(四)第四阶段:转型创新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上海商业发展面临外需不足和内需疲软的双重压力,为扩大内需,提振经济,上海整合外经贸委(外资委)的职责、经委的商业管理职责,组建市商务委员会,统领全市内贸和外贸的发展,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为上海商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阶段,消费需求加快升级,高品质、个性化、体验化、服务化消费渐成主流,大数据、虚拟现实、智能支付、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广泛应用,各种融合创新技术应用和内容服务创新的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带动了上海商业新一轮转型创新发展,上海商业业态和经营模式,逐步实现从跟随到超越,从引进到创新。

二、上海商业四十年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商业管理体制精简高效,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组建集团,政企分开,行业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调动各方积极性。1988年市政府财贸办公室开始改革市、区县商业管理体制,把原由市商业专业公司管理的业务经营、财务、劳动人事、工资、物价管理、物资基建、科技生产、统计等9个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下放给各区县财贸办公室管理。市级商业的管理体制由办、局两级管理改为一级管理,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2003年成立了新的市经济委员会。2008年组建市商务委员会,将市外经贸委(外资委)的职责、市经委的商业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市商务委。2016年,上海率先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坚持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主线,大力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以流通技术为引擎,以制度创新为支撑,创新流通发展模式,探索建立“市场决定、政府有为、社会协同”三位一体的现代流通治理模式,全面推进完成12个方面37项内贸改革试点任务,上海形成的8项试点经验列入全国37项可复制推广试点经验。

(二)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有效激发市场发展活力

1979年初恢复建立了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开始允许农民和个体户经营部分商品,1980年开始发展城镇个体户并扶持个体商业发展。1987年6月豫园商城股份公司成立,拉开了上海商业股份制改革的序幕;九十年代初又先后组建了市百一店、华联商厦、食品一店、新世界城等十多家商业股份制公司。九十年代前后上海中外合资商业企业从宾馆、快餐延伸到百货、超商、专业专卖店。外资投资商业企业逐步进入上海商业各个业态和各个行业。国有企业改革有序推进,国营大中型企业在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利改税,并逐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营大中型企业向国家承包,实行“两保一挂”,即保上缴利润,保发展后劲,工资总额与效益挂钩。1987年6月和1988年8月,上海先后批准豫园商城和新世界商场进行股份制试点。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的要求,改革市、区商业管理体制,实行“放权明责,分级管理;减少层次,搞活企业;微观放开,宏观调控”和权、责、利一致的原则。2017年上海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集体经济零售额占0.8%,私营经济零售额占18.9%,股份制经济零售额占10.5%,外商、港澳台商业等外资经济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8.5%,其他占31.2%。多种经济类型、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系已经形成。

(三)商业规模能级不断提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

经过40年的发展,上海商业规模呈现几何式增长,2017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达113125.3亿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303.43亿元增长372.8倍,平均年递增16.38%;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830.3亿元,比1978年的54.1亿元增长了218.7倍,平均年递增14.81%。截至2016年末全市商场店铺面积为7472万平方米,比1978年末的228万平方米净增加7244万平方米,增长了32.8倍。按常住人口计算,2016年末全市人均商业营业建筑面积为3.1平方米,比1978年末的0.21平方米增长了13倍多。1978年上海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的8.48%,2017年上海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达4797.2亿元,占全市增加值已经上升到15.9%。商业经济贡献度大大提高。2017年上海商贸行业就业人数超过325万人,贡献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比1978年的40万人增加了285万人。商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四)从“3街1场”到“3+1”布局,上海商业格局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前,上海的商业街主要是“3街1场”(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豫园商场),现在已经形成了市级商业中心、地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3+1”布局体系,市级商业中心15个、地区级商业中心超过30个、特色商业街区67个。中心城区南京路、南京西路等市级商业中心通过更新改造、业态优化、品牌调整等,加快向世界级商圈发展。郊区依托新城新市镇发展和轨道交通站点建设,逐渐形成一批现代化新城商业中心和轨交站点型商业中心,依托丰富的生态景点资源,建成一批商旅文体融合项目。社区商业加快布局建设,形成一批国家级、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并逐步向精细化、集成化、平台化发展,实虚结合的社区商业布局体系加快形成。据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17年全市连锁商业网点达到16992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2961家,连锁大型综合超市406家,连锁便利店6185家,连锁快餐1336家,连锁眼镜168家,连锁建材20家,连锁医药1174家,连锁家电151家,连锁服饰1313家,连锁西点295家,连锁通讯26家,连锁折扣店706家,连锁书报95家,连锁石化709家,连锁咖啡1447家。连锁经营的业态业种已达到100多种。

(五)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全国商业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土地批租、中外合资商业企业的发展、旧区成街坊改造、股份制商业企业的建立,上海商业设施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1987年成立全国第一家商业股份公司(豫园商城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1月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餐饮公司开业(肯德基公司外滩门店),1991年9月全国第一家连锁经营超市公司开出(上海联华超市公司成立并开出第一家超市),1992年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设立(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上海第一八佰伴新世纪商厦),1986年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宾馆建成(扬子江大酒店)。近十多年来,房产商将开发重点从住宅转移到商业地产,大型百货商厦、购物中心等一大批现代化新型商业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伴随着轨道交通建设和住宅建设,深入社区,延伸郊区,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商业、文化、展览展示相结合,零售与餐饮跨界,线上线下融合,无人店、无人餐厅兴起,盒马鲜生、RISO、超级物种等跨界零售新物种竞相登场,猩便利、苏宁BIU店等无人店层出不穷,食行生鲜、万有集市等“互联网+社区服务”新模式百花齐放。2017年网上商店零售额143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2%。

(六)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上海提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领先国内其他城市成为“万商云集、近悦远来”的国际消费城市。上海品牌集聚度日益提高,成为国际高端品牌的聚集地,国内知名品牌、中华老字号品牌的集合地。根据世邦威理仕的最新报告,上海全球零售商集聚度已达55.3%,在全球城市排名中超过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巴黎、东京,仅次于迪拜,位列第二位。根据仲量联行发布的报告,上海在全球十大最具吸引力零售目的地市场中,排名第六位。上海国际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已超过90%,路易威登、香奈儿、爱马仕、古驰、蒂芙尼、雅诗兰黛等众多国际高端品牌纷纷选择上海作为其中国地区总部、亚太地区总部的所在地。全市共有“中华老字号”和“上海老字号”品牌222家,居全国首位。2017年在沪举办全国首发活动的品牌有1265个,举办各种发布活动592场,有226家首店进入上海市场,数量占全国的近50%,首店、旗舰店数量全国第一。上海也是全国最大的进口消费品集散地,上海口岸的服装、化妆品、葡萄酒和汽车进口额分别占到全国的70%、53%、33%、48%。时尚引领度不断提升,上海成为“亚洲最时尚城市”,上榜世界十大时尚城市,上海时装周发展成为世界第五大时装周。

三、上海商业发展未来展望

40年来,上海商业取得了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展望未来,上海商业将围绕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紧紧抓住进口博览会的重大契机,主动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推动商业加快创新转型发展,积极挖掘消费增长潜力,提升消费贡献度、消费创新度、品牌集聚度、时尚引领度、消费满意度。上海商业既要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费市场,引进和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消费升级和消费回流;又要集聚全球优质商业企业品牌、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培育在国内外叫得响的上海自主品牌,提升上海商业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更要结合城市有机更新与精细化管理,加快存量改造、业态升级、模式创新,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服务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在新征程上续写上海商业新奇迹,为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连锁商业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专注零售连锁空间打造
商业前沿
库里受伤的连锁效应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