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读书是为了成才,带着疑问读书则是在缩短成才周期的路上享受阅读的喜悦,以便快乐成才。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这都是“一言以蔽之”单方面夸奖好书,并且勉励人们读书好。古人提倡在不疑处见疑才是真功夫,在这种读书法的洗礼之下,流传下来的当然都是好书,乃至被好读书者称为经典。带着质疑深读经典原著,不仅可以享受阅读的喜悦,而且在读出独到见解后,还可以参与热门话题的争论,感受群读的解读见地的丰富与多元带来的获得感。
关键词:阅读 读书 文学
每次读诵屈子,读到动人之处,都有流泪的感觉,总有和他与司马对话的冲动。泽畔行吟,怀石汨罗,那是怎样一种决绝:抱石自沉,求生的本能抗不过求死的意志。如果缚石于怀,石有多大?是自缚还是他缚?既然决绝于生,又何用抱石缚石?司马所记又是何人所见所传?渔父问答又是何人所见所闻?与欲救渡楚裔项羽的渔父宛如家传,既是走出时空隧道的历史见证人,又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另一个让人流泪与对话的老乡是王嫱。她让我相信山沟沟里会飞出金凤凰,也相信飞进都市的金凤凰也可能不如鸡。人生的幸与不幸,朝代的兴衰与更替,还真不是一元论说得清的。我很欣赏香草美人的楚辞笔法,但很反感大团圆情节。明妃不被毛画师省识既而贵为皇后就幸福么?皇帝比常人更懂得爱情么?一个国家的安危建立在输出美人的和亲上,除了万般无奈,实在不必歌功颂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个人幸福乃至生命是可以的,但大可不必一味地唱赞美诗。人们将一个弱女子写成英雄,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义。请问,一嫁堪作祖父者,再嫁堪作其父者,三嫁辈为其孙者而羞愤自杀,是人生何等的不幸与痛苦!作为湖北人,面对青塚,有的是一分敬仰二分骄傲外加七分的“离骚”!
从陶潜以下1600余年,多少失意的文人学士不停地追逐着桃源。如果当时那位考察工作的“纪检干部”非乡里无赖小儿而是才德之人,他会挂印而去么?这位陶先生嗜酒如命,看来习惯也不是很好,酒龄也不是自当官始。再说照看好几十上百亩薄田,即使不做生产发展规划,保持中华民族任劳任怨的美德,就是广种薄收,也不至于受冻馁之患的,可他老先生只管采菊酿酒,坐则观庭前花开花落,起则看天边云卷云舒,看来不是个败家子也是个怀才不遇的二流子耶。难怪考据派考证出夫妻不睦陶公子还是花花肠子。至于李杜并举不当,不仅仅是诗品风格之变,更重要的除了早年李子仗剑出川杜氏京城求官致君尧舜外,以后的追求则迥然不同。李白潇洒走一回,即看透了当朝当世的本质,于是笑傲江湖纵情山水。杜甫几经遭逢,仍痴心不改,江湖夜雨却丹心一片。李诗中有朋友有神仙无妻子亲人,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杜作里妻儿老小风雨兼程相左右,饱尝黎庶悲欢离合。二人的归宿则惊人一致,均沐浴屈子遗风,从水上走进了自己的桃花世界或尧天舜地。再说一下苏轼与王安石,他们都是绝顶聪明之人,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教,都要为苍生谋福祉,怎么就不能共商国是同创伟绩呢?是一山不容二虎战胜了英雄所见略同,还是自古伟业乃独裁者的专利?人们一边感叹人才难得,一边又扼杀和埋没了多少人才!
人和人确实不一样,像范仲淹、岳飞、戚继光等,文武兼备风度翩翩的儒将,起于小校场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国家危难之际毅然仗剑出征的文弱书生文天祥、于谦、史可法们却教我浩然长叹热泪长流!说什么秀才造反十年难成,说什么十有八九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可造反的秀才举剑的书生何等的撼人肺腑,一手握枪一手拿笔的学士不输伟丈夫。我想到了“鐵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的肩膀可以抗起时代的命运。然而另一种书生又让你匪夷所思了。南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成果高峰期,也是最屈辱的朝代,这可能与几个文人的堕落不无关系。蔡京与秦桧贵为状元位极人臣,却充当了首恶巨奸大佞。蔡京妙笔签订了檀渊盟,把徽钦二帝投进了五国城;秦桧生花发明了莫须有,将岳飞送上了风波亭。这真是成也书生败也书生。不过,书生开元建国史无前例,不能不让人想到当代最伟大的书生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雄才大略;也不能不想到自称“犬耕”的书生瞿秋白,惊天动地的浩然正气。我就不明白了,同为当代书生,康生、张春桥、姚文元者,整起人败起国来要让蔡京与秦桧笑九泉?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勤读书,慎思之,审问之,深疑之,必将缩短我们的成长成才周期,也必将增加有限生命的宽度和深度。也许不必问十万个为什么,但我们必需拥有屈大夫172问的质疑精神与373句的求索态度;即便诗无达诂,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追问,并最大限度地接近学习人生的自由境界。
(作者介绍:魏萍,武汉市新洲区第一高级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