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情感构建研究

2019-02-20 23:04陈君锋
关键词:特色时代情感

陈君锋 唐 玲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十九大报告铿锵有力提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起来”[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革命传统要从娃娃抓起,使红色基因浸入血液、浸入心扉”,[2]才能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青年。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建设者与主力军,只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理论武装大学生,用理想、信念、道德、价值团结大学生群体,才能使其成为栋梁之才,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

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感认同的实现需要比以往更为全面的顶层设计,需要更为强大的国家凝聚力、民族认同感、理论自信心等来支撑;既不可受限于单纯的、情绪化的“意识形态”“国民心态”和“青年心理”,亦不可忽略“国家意识形态”“国民心态”“青年心理”中理性、正当、应然的情感诉求与情感构建,同时需要将这些合情合理的情感诉求与情感构建有效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本文试图回答如何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构建来完成国家意识形态的宣教,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情感中的确立,以及最终实现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情感诉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但是如何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一般的思想理论宣教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如何让人民大众情感认同、行为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大学生而言,即如何使大学生群体由内而外的认同、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主动、心甘情愿将其作为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强行的思想灌输与柔性的情感引导是两种大的途径。

通过大张旗鼓地思想宣教与强迫式地推行落实,迫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迅速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据阵地,这种方式表面效果明显,基于一是管理部门出于某种政治任务、管理职责,将意识形态强行向大学生群体灌输,“事过留痕”,将思想宣教活动记录在册,将其作为贯彻落实之证据,“效果”显著;二是大学生群体出于“学习”目的、政治目标,将主流意识形态学习显化、面化,考试分数高、思想汇报足,“效果”可见。但不管是出于哪种目的,其内心接受意识形态的效果实然欠佳,缺乏情真意切。

柔性的情感引导则有效规避了强力灌输的缺点,这种思想宣教方式是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情感引导的方式有效融入大学生管理教育、学习生活当中,主动化为行为习惯,由“‘知’(知道)到‘信’(信道)进而发展为‘行’(做到)”,体含了情感构建,“前承思想认知与道德知识,后启思想信念与道德意志,归于以善恶为标识的道德评判、价值引领与行为导向”[3]。情感构建是为关键环节,它不仅涵盖心态疏导、情绪化解,而且还体认确立与发展汇聚了道德情感、责任情感、智慧情感、美的追求等高级社会情感。高级社会情感的激发与构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础,只有将其纳入大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使高级社会情感在大学生主体之间关于思维意识、家国情怀、民族情感、道德价值等交流中产生,在交往认同中得以持续,在理性情感的引导下凝聚。唯此才能使大学生产生体察、引导、表述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产生追求崇高道德、理性目标、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动力。可见,使大学生产生高级社会情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否有效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情感述求。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情感缺失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1]大学生教育管理亦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但由于我国当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允许多种意识形态并存,加之新媒体、自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侵染,普通大众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性、真理性之实践体验与情感关联,甚至“熟悉”到了“漠视”或者“遗忘”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时不时的出现在媒体当中,“甚至发生以‘认同’为表征的情感危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流意识形态体系常被‘娱乐至上’所稀释、被‘消费体验’所漠视、被‘无知无畏’所臆想、被‘愤怒怨恨’所扭曲”。[3]

首先,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现实情感缺失。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社会主要矛盾已然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追求美好生活成为当下大学生群体学习的主要动力,导致他们“无暇”关注意识形态,潜行修炼专业技能,力争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根据近年来与理工科学生交流经验所得,理工科大学生群体大部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甚了解,只闻其名不知其意,未闻其名的大学生也大有人在。问其缘由,答曰“对今后工作生活未有关联与帮助,学它作甚?”更有甚者,内心极度排斥主流意识形态,唯觉西方普世价值才是真谛,这种情感的缺失,极度不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工科大学生群体中获得情感认同。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受到了实用主义社会心理的影响,“有用”“有效”“有利”成为了是否深入学习、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标准[4],严重制约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效融入,也深度影响了大学生教育管理。

其次,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情感缺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缘起于揭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于中国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化解民族生存危机、探索国家出路、寻求富国之道的救国强国思想,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经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力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部历史过程。现代大学生群体主要是以90后,甚至00后为主,一出生就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未曾经历过战争年代、贫苦年代、改革初期等一系列艰苦岁月,无法体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以致其无法领会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逻辑,进而对其缺乏历史情感。大学生群体间存在的这种“启蒙缺失”,严重阻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生活融入。

最后,“自媒体”时代的虚拟现实情感困境。当前社会压力巨大,大学生概莫能外,他们无法在现实中进行无限制的情绪宣泄,但却利用了互联网时代的虚拟性、匿名性特点,在虚拟现实中宣泄情绪,导致日常状态下的焦虑隐身,真实的心灵鲜有慰藉,拜金、暴虐、浮躁等情绪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一旦某一事件成为社会热点,大学生网民首当其冲成为被动情感化的网络大众,主动制造多维社会情绪、造就情绪共振与情感共鸣,汇集大众情感,从而不断改造着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实用主义社会心理、自私心理、社会浮躁心理等病态社会心理充斥线上线下,扭曲整个社会的基本认知,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逐步陷入虚拟现实的情感困境,大大不利于大学生教育管理。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情感驱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否有效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关键在于能否成功激活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只有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情感体系,才能教化、驱动、引导大学生认同、体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首先,系统收集整理、挖掘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进程中的人民情怀与情感资源,触动大学生的情感灵魂。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其形成与发展始终将“情感”一以贯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种继承与发展是一种历史情怀的延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改善民生为己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理念,体现了人民情怀;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体现了时代情怀;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倡导经济社会绿色化、“青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体现了生态情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情感资源都值得我们去系统梳理与精炼表达,将其浸入大学生教育管理当中,让大学生群体真正懂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情怀,触动大学生的情感灵魂,最终实现大学生对其情感认同,并化为行动指南。

其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新时代是新媒体、自媒体时代,抑或信息时代。自媒体时代是一个“虚情”泛滥的时代,也是一个滥情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逐渐被网络虚拟交流所取代,“虚情”泛滥、真情匮乏、滥情遍野,微信等实时交流工具上好友成串,但依然无法抚慰鲜活焦虑的心灵。讲台上教师授课声情并茂,讲台下学生郁郁寡欢;辅导员、班主任声泪俱下,学生面无表情;教育管理人员爱搭不理,学生苦苦哀求;平时上课低头思故乡,毕业求职屡屡碰墙……这些都是大学校园的真实写照,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极度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有的是“网络办公”“网络学习”,教师、管理人员做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为人民服务理念,教育管理成为了一项机械化工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激情,缺失了尊师重道的感情,上学成为了迫不得已的业务,师不了解生,生不理解师,彼此之间仅有的只是一份“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巨大挑战。改革开放40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不断流失,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性功效未得到真正的发挥,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时代决定心态,心态映照时代,唯有构建大学生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面对面情感交流机制体制,规避新媒体时代的“虚情”、滥情,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时刻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核,方能实现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化为大学生的实践行为指引与惯习。

再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以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与情感共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了全方位的历史性成就,但如何使大学生在“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中产生情感共鸣,成为了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感认同的基本前提。第一,从政治层面上看,我们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指引的顶层设计,凸显人民性、时代性。第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教中要着力突出对社会心态的合理把握、正确矫正,对社会情感的深度洞察、规训惩罚,对社会价值的建构解构、引领引导。就大学生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教语言尽量年轻化,更贴近大学生思维方式、生活逻辑,唯此才会得到他们的情感认同。第三,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要多维提高广大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以及情感互动能力与水平,通过平等化的情感交流,实现构建情感认同的有效时空。第四,在教育管理中,突出大学生群体共同心理建构,维护大学生基本利益,例如学习权益、管理权益、利益保障与补偿机制等,实现对大学生群体无时无刻的无限“关注”;同时要畅通大学生民情民意表达渠道,形成回应机制,给予大学生自信与希望。第五,加强大学生情感管理,尤其是虚情管理,规训虚拟情感,倡导真实情感,引导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此,大学生才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政治认同与情感共鸣,才会在情感指引下,不断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与实践情怀。

最后,着力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的“述情性”与“共情力”,助力大学生情感输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音色和鸣。思想宣教语言应该酌情于“述情性”,即大众化,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文字语言来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理念、价值立场与人民情怀。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教应深入探究大学生群体的语言惯习、内心情感、表述逻辑,例如新媒体语言、二次元语言等。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还要以激发大学生“共情力”为目标。“一切人的心灵在其感觉和作用方面都是类似的”,而共情力是体察、理解、表述、导引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5],大学生群体只有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情力,才能以其为理论思考、行为实践的指导思想,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他们的共同行动指南。

“信念是情感的主心骨,情感是信念的孵化器。蕴涵基本信念,情感才能汇聚;渗透基本情感,信念方能广大”。[3]只有自觉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扩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学生内心情感领域,构建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感认同体系,才能使其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情感
特色种植促增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