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分水油纸伞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2019-02-20 23:04邱意之
关键词:分水油纸伞泸州

邱意之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一、泸州分水油纸伞发展历史

泸州江阳区分水油纸伞历史悠久,距今已400多年,经历过鼎盛、衰败、复苏、发展的坎坷之路。分水油纸伞在清朝一直为贡伞,直到清中后期才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并形成制作工匠多、工艺水平高、使用者众多的现状。据史料记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业,而以分水岭所制为佳”。由此可以窥见当时分水制伞业的兴盛。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的“黄金时期”,泸州境内有大小伞厂100多家,从业人员过万,“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年制伞2000万把,制伞已经成为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直到七十年代,泸州都是我国最大油纸伞生产地,以生产“大红伞”而享誉国内外。七十年代后期,因价格低廉、实用方便尼龙折叠伞的大量出现,曾经辉煌的手工油纸伞市场逐渐萎缩,制伞企业纷纷关门停产。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分水油纸伞厂曾尝试转行生产钢骨布伞,但由于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转型失败,当时在厂里工作几十年的毕六福承包了油纸伞厂,带领家人仍然坚守着制伞的工艺。二十一世纪初,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在泸州江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水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自此开始走向复兴之路,毕六福也成为国家级法定油纸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泸州市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成立,“毕六福”油纸伞品牌正式创立,分水油纸伞经历了从无品牌到有品牌的历程,至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开始走上法制化和正规化的道路。

二、当前分水油纸伞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申遗之后,分水油纸伞在政府等多部门的大力扶持之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分水众多的油纸伞公司惊喜地看到了传统技艺潜在的市场价值及带来的可观利润,油纸伞企业开始大规模扩张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最典型的是国家法定传承人毕六福的制伞有限公司,公司人数达到100多人,油纸伞年销售量由之前的1万把增加到10万多把,年销售额也由几万元迅速增长到几百万。油纸伞极速发展的背后,在环境、人、产品、企业四方面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环境方面

1.非遗相关人包括政府、传承人、工匠等片面的非遗传承观念难以形成油纸伞良性发展大环境

早在2004年泸州市政府就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并逐渐建设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旅游组织中心。在此大趋势下,政府投入人力、物力大力扶持分水油纸伞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与经济紧密捆绑,是实现地方经济利益大丰收的有效手段。另一面油纸伞传承人及工匠也普遍存在传承意识淡薄的问题。油纸伞传承人为了公司的生存频繁奔走各种展会活动,并未开展切实有效的传承活动或技艺研究,工匠大多认为保护和传承是国家、政府、传承人的事情,制伞只是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

2.分水油纸伞传承硬件设施完善不到位

经与毕六福交谈得知:成功申遗之后,泸州江阳区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油纸伞生产条件,建立油纸伞生态原料基地,为油纸伞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后来政府每年仍投入一定经费到油纸伞硬件设施建设,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需求相比,政府投入仍显薄弱。加之分水距离泸州市有一定的距离,交通非常不方便,且没有其它旅游景点,政府并没有对分水进行更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因此,整个分水老街缺少住宿、饮食等基本的硬件设施,尽管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仍然很难吸引专业人士长期驻此学习技艺和开展保护传承活动。

(二)人的方面

1.传承人文化素质整体不高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手工艺都是师徒传承的模式,师傅言传身教,徒弟拜师学艺发扬光大。与全国其他传统手工艺相似,分水油纸伞的传承人前期是手工艺的学习者,后期是经营管理人员,传承人本身受文化教育较少,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创新及生产管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分水油纸伞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毕元绅是目前分水制伞行业中唯一的大学生,加之分水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基本是中老年,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分水油纸伞传统手工艺生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需更多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2.传承主体没有形成梯队建设

油纸伞传统工艺复杂考究,近百道工序全手工分工合作至少耗费半个月才能制好一把油纸伞,成本高,利润低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现留在分水的传承主体既分散又集中,且大多年龄已在50岁以上,尤其渡伞工序中更是清一色的中老年女性。虽然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出面举办了培训班,培训学员100多人,其中也不乏年轻人,但由于制伞技艺经验需要时间的积累,很多参加过制伞技艺培训的年轻人在坚持一两年后纷纷转岗,离开了制伞行业,到目前培训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三)产品方面

1.油纸伞工艺品质有待提升

成功申遗后,为了更好的促进油纸伞的销量,作为厂长的毕六福频繁出现在各类非遗相关的大会、展销会及展览现场,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如何改良油纸伞的传统手工技艺,如何改善产品制作工艺细节及提升产品的艺术品质等。和台湾开发成熟的美浓油纸伞品牌相比,分水油纸伞的工艺品质及文化附加值差距还很大,还存在很多基础手工技艺方面的问题,如包裹不细致的伞顶,未刷均匀的桐油,印刷不精美的伞面图案以及个别未打磨干净的竹刺等,在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油纸伞的任何创新都是徒劳的。

2.油纸伞创新力度有待加强

分水油纸伞对制作技艺的传承基本上是模仿传统,技艺上的思考和创新不够,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这些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及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作为分水油纸伞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毕元绅主要负责油纸伞的创新设计,如与深圳紫苑公司共同开发了手工造花草纸,改革了油纸伞图案及印刷方式,但改革力度不大,创新形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四)企业方面

1.企业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纵观这些年,分水油纸伞的影响力和收益较申遗之前有了大幅提升,但企业品牌形象发展却一直维持原状,缺少创新。目前“毕六福”油纸伞品牌只有标志、产品包装、名片等,标志图案陈旧,缺乏现代设计美感,包装设计不精致,远未形成有效的、统一的品牌视觉形象,影响了社会群体对分水油纸伞产品的识别与辨认。因此,在泸州甚至国内有很多油纸伞厂家都通过实体店以及网店同时销售油纸伞,并都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称,这些厂家的出现使油纸伞的品质良莠不齐,导致真正的“毕六福”品牌识别度、差异性都不鲜明,严重阻碍了品牌的健康发展。

2.传统企业规模难以扩大

目前泸州制伞公司大多是家族企业或作坊的形式,没有建立明确的现代企业发展理念,创新、策划及营销意识都不强。最典型的是“泸州市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作为油纸伞国家法定传承人的毕六福担任厂长一职,管理伞厂日常生产制作、订单分配、职工以及参加各种与非遗相关的社会活动,如到各地参会、展览及现场手工工艺展示;儿子主要负责油纸伞创新;儿媳负责油纸伞的销售,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带有浓厚的家族垄断色彩,正是由于这种单一的家族企业管理方式,技术投入少,标准化程度低,生产和销售方式未能与商品经济的市场相接轨。

3.生产、经营模式单一

传统民间手工艺作为一种经济生产一直是以个体家庭、作坊生产的形式存在,或是自主经营或是在国家政府政策扶持下进行生产。分水早期制伞也是以家庭作坊为生产单位,呈前店后场的经营模式,这种生产方式技术投入少、销售渠道窄,生产的油纸伞主要销往周边山区百姓及贵州山区少数民族使用。近些年,分水油纸伞传统手工艺生产加工逐渐形成“公司+农户”的现代生产模式,公司负责订单的接收和销售,农户闲时制作油纸伞,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难以实现产业化、创新化及品牌化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三、泸州分水油纸伞创新发展策略思考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手段之间的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织使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要解决目前分水油纸伞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提升品牌文化内涵

2011年,根据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大方针,泸州提出了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四川省支柱产业的工作目标,并计划实施“酒+N”文化事业品牌发展战略。分水油纸伞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要借助泸州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深化品牌发展战略,增加油纸伞的文化内涵。对于分水油纸伞品牌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著名民艺学研究专家柳宗悦倡导的“一村一品”模式。以产业为依托,挖掘一乡一村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环境,让传统手工技艺成为一种永葆生命活力并与时俱进的“活态”文化。因此,分水“一品”的建设首先要确立品牌理念,不仅要整合“毕六福”油纸伞品牌整体视觉形象,更要深度挖掘和提炼泸州地域文化内涵以及传统工艺特点并将其作为品牌的核心价值,用现代设计方法,塑造并强化既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特征又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视觉形象,以此来提升油纸伞传统手工艺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情怀,从而增加油纸伞品牌的附加值。同时通过后期有计划的执行推广策略对品牌进行有效广泛的宣传,逐渐扩大品牌效益。

(二)“一内一外”技艺传承模式,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

分水油纸伞的传承和保护,不仅在于技艺传承人内部技艺的传承及创新,也在于外部更大范围的发扬和推广,只有做到内外兼修,才能给油纸伞的发展创新提供良性发展空间,增加分水油纸伞的市场竞争力。

据实地调研发现,毕六福并没有投入专门资金和人力针对技艺本体进行基础性的整理研究工作,分水油纸伞的制作技艺仍然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来传承。因此,为了制作技艺的长久保存,需要专人来进行专门性资料搜集整理以及开展相关的技艺理论研究。同时还要设置专项资金,由专业人员进行油纸伞手工技艺研发,在保留其核心工艺的基础上解决模仿传统、制作工艺创新不够的硬伤。根据市场发展不断研发产品,融入更多时代审美特征,油纸伞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面对外部广大消费群体,需要建立OTO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建立OTO线上线下传统技艺体验,利用现代科技,采用情景体验方式,让游客可以在网上模拟现实体验制作工艺环节,或到油纸伞加工现场亲手制作植物伞面、彩色石印、渡伞等,从而深入了解油纸伞制作技艺和流程。同时还可以挖掘油纸伞民俗活动,通过特色民俗活动的开展调动人们的参与性,充分展示油纸伞的文化底蕴和技艺之美。

(三)“一合一创”企业改革模式,实现非遗活态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素质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分水油纸伞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分水油纸伞应充分利用各类公共资源,联手各单位开启“一合一创”改革模式,共同打造油纸伞企业专业化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活态非遗品牌的传承发展。

“一合”指的是合作,当今社会,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竞争力,没有创新型人才油纸伞的传承和保护就很难实现。为解决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企业可以广泛与当地高校、培训机构等单位合作,利用高校、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及设备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工艺技术人才及企业策划、销售、人事管理等多元化专业人才培训,进行企业非遗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储备和培养,使油纸伞的传承始终能够保持鲜活生命力。另外还需加强企业与设计师、艺术家的深度合作,将设计师、艺术家的先进设计理念引入到油纸伞的设计环节,开展针对性和订单式生产,提升油纸伞所负载的现代审美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

“一创”就是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分水油纸伞的发展也要加大创新力度,在保留油纸伞核心技艺特点,尊重传统手工价值和文化内蕴的前提下,大胆进行油纸伞的创新设计及技术进步。传承人和工匠应主动了解现代市场发展规律,社会审美情趣需求,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用现代设计元素和设计手法来研发不同油纸伞类型,图案,丰富油纸伞制作种类等。如设计高低端产品以满足不同阶层审美需求,设计用于婚礼、葬礼、主题活动等的油纸伞,或开展个性定制,制作满足不同年龄喜爱产品,从而摆脱一般性工艺品批发经营模式,将油纸伞真正广泛引入到大众文化生活中,积极引导和培育消费市场接纳油纸伞的文化内涵及附加值。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是一项持续艰巨的任务,泸州分水油纸伞承载着悠久的传统与历史,对其的发展不仅只是满足产品使用的需求,更多要坚持正确保护传承意识,坚持核心技艺,尊重传统手工价值和文化内蕴的前提下,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打造油纸伞创新发展的良性空间,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才能使分水油纸伞企业充满生机,呈蓬勃发展之势。

猜你喜欢
分水油纸伞泸州
泸州老窖
基于闲置分水指标的黄河分水方案调整研究
盛开在烟雨江南中的花——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分水剑
油纸伞下的四月
《泸州医学院学报》稿约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态民生品牌”——访桐庐县分水镇党委书记施建华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分水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