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江门幼儿师范学校
目前,我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主体,占比高达71%。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现行课程结构不合理、整体专业性不强,无法与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对接的问题十分突出。建构符合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确保毕业生能够获得教师资格证,保障学前教师教育的质量,已成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迫切需要。
1.课程结构不合理,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课程缺失
广东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课程结构比例为:公共基础课程27.8%;专业通用课程24.5%;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程42.5%;拓展课程5.2%。综合素质课程占比27.8%。根据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模块比例来看,公共基础课程比例偏低,缺乏与国考相关的文化素养、阅读与写作等课程内容;课程覆盖面较窄,学生缺乏后劲;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适中,已充分认识到保教专业知识与能力在学生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只是教育类课程过于综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及其适应性教育教学等核心问题的探讨不够,没有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对形成学生综合能力及就业不利;专业通用课程比例偏重,对学生艺术技能要求过高;课程设置忽视学科间的逻辑关系;课程呈现方式呆板,无法使学生感兴趣。
2.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艺术技能课程比重偏大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问题,涉及到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园教师应该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明显降低了艺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现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艺术技能课程比重偏大,造成新入职幼儿教师的一日生活组织能力,观察了解幼儿与支持幼儿发展的能力,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能力低下。
3.课程实践性不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缺乏综合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转换,见习时间不足,见习与专业课程不挂钩,课程的实践性不强。文化基础课和艺体课的教学目标、内容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严重脱节,没有注重教师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三学”过于注重系统学科知识的讲授,关注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忽略了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理解能力、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环境创设知识与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急需建立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全面提升其专业素养。
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教育知识与应用、保教知识与能力提出了具体与明确要求,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导向作用。
1.重视综合素质课程原则
《综合素质》考试模块的占比分别是:基本能力模块占48%,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模块各占13%,注重对学生的幼儿教育专业理念与师德、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的综合考核和评价,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学生不但要从多角度学习和领会幼儿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强化保教能力课程的原则
《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学前儿童发展知识和了解幼儿的能力、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幼儿生活指导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知识与能力、游戏指导与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知识和能力、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等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能力要求完全一致。保教知识与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保教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幼儿园活动设计和幼儿园实际教学情境分析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来实现学生保教能力的培养,体现课程设置的实践性。
3.提升专业素养课程的原则
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师德、科学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是以学前教育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为逻辑主线,有效地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渗透到各类课程中,使专业课程目标从注重学习经历到强调发展潜质,课程内容从注重理论知识到关注基本素养,课程评价从注重理解记忆到重视应用能力。
1.创新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从注重理论知识到关注基本素养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强调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师德修养,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想与科学的幼教理念,观察研究幼儿、创设教育环境和开展教育活动等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按照国考考试三科总分400计算,《综合素质》150分,占比37.5%,将现行课程结构中公共基础课程比例从27.8%调整为37.5%;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程及拓展课程比例不变,专业通用课程比例从24.5%调整为14.8%。新课程体系强调所有课程学习都要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靠拢,建立广泛的专业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幼教理念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加强综合素质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建设,给学生提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发展个性,提高基本素养的可能。
2.增加课程门类,使新课程体系与国考模块对接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师德为先,师德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准,对接国考,新课程体系中需要增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律法规、入职教育、现代教育信息与技术、阅读与写作、艺术欣赏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强化综合素质课程中文化素养方面的学科教育,做到所学内容与综合素质考试模块对接。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要提升幼儿教师的班级管理、环境创设、游戏指导、课程评价的实践能力,新课程体系需要增加相对应的课程,加强幼儿教师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比重;加强“三学”等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知识的学习,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在特定的场景中解决幼儿教育的专业问题。实践表明,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幼儿的能力;不仅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幼教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形成理论的能力,实现所学内容与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模块对接。
教育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中明确提出:面试主要考查申请人的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基本技能。新课程体系要突出教师教育实践取向,做到面试考试模块与实践课程对接。根据广东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2.5+0.5”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示范性基地、紧密型基地和一般基地的师资优势,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实践实训的全程贯通,使书本知识学习与岗位工作对接,保证每一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高质量地完成教育见习实习任务。
3.构建形成专业能力的课程模块,使课程评价从注重理解记忆到重视专业能力
基于国考标准的要求,将形成学生某种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进行模块化归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科体系,构建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以专业能力形成为目标组建课程模块,将语言类课程组建成“语言教育能力”课程模块;科学类课程组建成“科学教育能力”课程模块;艺术类课程组建成“音乐教育能力”课程模块;美术类课程组建成“环境创设能力”课程模块;体育类课程组建成“健康教育能力”课程模块;将文科综合、幼儿社会教育组建成“社会教育能力”课程模块等。
基于国考的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目标是强化有效适应幼教岗位需要的共同概念、技能和态度的课程,各类课程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的专业能力选择相关内容和整合学生的知识经验,构成相对完整的模块课程。如数学、综合理科和综合文科可以做成小课程,采用模块教学,把几个课程模块整合起来就构成了综合的课程。“小课程”反映了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整体趋势,而“模块化”“重实训”恰恰又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广东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sejk01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