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译语优势论视域下《声声慢》的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2019-02-20 18:38周方衡
关键词:声声慢叠词译语

周方衡

(广东理工学院外语系 广东肇庆 526100)

《声声慢》是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的中年代表作。公元1127年夏五月,金军攻破宋朝都城开封,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是年三月,词人夫婿赵明诚因母丧而南下。先前赵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毁。有鉴于此,李清照八月携书十五车南下与赵会合。随后赵在混乱之中授命任湖州太守,赴任途中染病身亡,李清照悲痛不已。安葬亡夫后,李追随朝廷,从建康迁到浙东,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面对国灭夫亡的巨大痛苦,李清照内心十分凄凉,惆怅万千,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作者通过秋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沦落天涯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上阕以七组叠词开头,一种孤单凄苦的气氛跃然纸上。又以“淡酒、孤雁”等意象,生动描绘了词人内心的万般愁绪。下阕将视角转至自家庭院,通过“菊花无人堪摘”“守着窗儿”“梧桐细雨”等语句,刻画了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绪。最后以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画龙点睛,主题升华。

据不完全统计,自《声声慢》问世以来,已有十余个英译本。而有关《声声慢》的英译研究,国内作者从不同角度做过一些研究(鉴于国外学者对宋词的英译研究较少,故有关《声声慢》英译的国外研究动态在此不赘)。姜祝青、郑春艳、叶湘等作者以西方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声声慢》译本对比作出探讨。姜祝青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声声慢》的六种译本作出及物性分析,发现六译本共性(都以物质过程为主)和个性(所使用过程类型和数量各异)并存[1]。郑春艳以图式理论为指导,从语言图式、文体图式、语境图式、文化图式等四个层面对《声声慢》的许渊冲和Kenneth Rexroth两种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图式理论对做好宋词翻译有较强的解释力。[2]叶湘从关联理论出发,对《声声慢》的四种英译本进行探讨,指出在宋词英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斟酌字词句段的关联,以及它们在各自文本中的关联对等。[3]国内理论方面,黎晴从翻译评判的体制、诗味、语言、文化、倾向、风格等六条标准对《声声慢》的三种英译本作出分析,为诗歌翻译提供了规范、系统、合理的评判参数。[4]胡燕花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声声慢》的林语堂、许渊冲的英译本。指出意境、音律、形式之美于再现原文内涵的重要性。[5]张琰则以“三美论”为指导,对《声声慢》的16种英译本进行对比,认为译者对宋词应该采取译出词之言外之意、兼顾意美音美、以异化为主的英译策略。[6]

从上文可以看出,有关《声声慢》英译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的探讨。其一,从语言学及物性角度分析《声声慢》多种英译本存在的异同;其二,分析翻译理论或标准对《声声慢》英译的解释力或应采取的评判参数;其三,以翻译理论为指导,指出译者应该传递《声声慢》的内涵、美感、言外之意或如何实现和原文的关联对等。然而,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所论,翻译追求的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风格对等。对于诗词翻译而言,传递原文的意义自不必说,再现原文的风格亦极其重要。《声声慢》作为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词作,其在意境和音韵方面独具风格特色,要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再现原作的风格必不容忽视。纵观现有研究,不难发现此方面的成果尚付之阙如。本文拟以许渊冲的发挥译语优势论为指导,对《声声慢》的杨宪益和许渊冲两种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分析译者如何从译入语角度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传递原作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一、 关于发挥译语优势

自译界泰斗严复1896年在《天演论<译例言>》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7]202”的观点后,“信、达、雅”就被奉为翻译圭臬在译界不胫而走。随后翻译家刘重德先生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信、达、切”的翻译理念,其中“切”即切合原文的风格。许渊冲先生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信、达、优”的翻译理念,其中的“优”即发挥译语优势。此外,许渊冲在其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中所说的“优”也是指发挥译语优势。何谓“发挥译语优势”?用许渊冲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即“充分利用好的译语表达方式(make full use of the good expressions of the target language)”[8]64。那么为何要发挥译语优势呢?在许渊冲看来,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统一,若源语和译语处于均势,则无需发挥译语优势。若源语处于优势,译语处于劣势,译者就必须发挥译语优势,改变劣势,争取均势,“选用目标语最准确的词汇,最恰如其分的表达以及最具文学艺术性的语言来重写原作。”[9]在文学翻译中,相比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译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将原文的风格和艺术美感传递给译文读者,而要达到这一点,在很多情况下就必须发挥译语优势。当然,译者也可以不发挥译语优势,但发挥了译语优势却能造就更好的译文。对于中国古典诗词而言,其语言审美和艺术价值颇高,译者若是一味直译,只能向读者传递原文的表层意思,而深层次的美感很可能丧失殆尽,原作的风格亦不能保持,因此发挥译语优势很有必要。

二、 发挥译语优势论视域下的《声声慢》的两个英译本对比

以发挥译语优势论为指导,从意境再现和音韵美感两个层面对《声声慢》之许渊冲和杨宪益两种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译文如何再现原文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兹将《声声慢》原文和两家英译文列举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杨宪益译文:

Seeking, 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Even when it’s warmer there is still a chill,/ It is most difficult to keep well./Three or two cups of light wine,/ How can they ward off the strong morning wind?/Wild geese fly past, while I’m broken-hearted;/ But I recognize they are my old friends.

Fallen chrysanthemums piled up on the ground,/ So withered, /Who would pluck them? Leaning on the window, /How can I pass the time till night alone?/ The drizzle falls on the wutong trees, /Rain-drops drip down at dusk./ At a time like this,/ What immense sorrow I must bear![10]450

许渊冲译文: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Hardly warmed up/ 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 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As twilight grizzles. /O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11]403

(一)意境再现层面

“意境作为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范畴,其审美内涵空灵、含蓄,一直让人难以理解和把握。”[12]124那么究竟何为意境呢?孙迎春教授认为,它“主要包括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和作者思想情感的主观创造两方面,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13],可见译者要再现原文的意境,就必须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传递给译文读者。以《声声慢》而论,原词通过晚风、淡酒、归雁、梧桐、细雨等意象,描绘了在遭遇国破家(夫)亡后所感受到的惆怅和孤寂,呈现了一种凄惨、悲凉的意境。译者是将如此风格的意境传递给读者,若囿于原文的内容形式,势必难以达到目的。

且看杨宪益、许渊冲两位译家如何发挥译语优势再现原文的意境。上阕中,“寻寻觅觅”道出了词人清晨起床后百无聊赖、东张西望的恍惚迷离之感;“冷冷清清”乃“寻寻觅觅”之结果,寻觅不得,词人倍觉冷清孤独;而伴随“冷冷清清”而来的便是词人内心之悲伤痛苦,故曰“凄凄惨惨戚戚”。由此看来,七组叠词将原文悲凉意境层层递进,展现了词人内心逐渐转悲的过程。杨宪益译文(以下简称“杨译”)用了两个现在分词“Seeking, seeking”(寻觅,寻觅)和五个形容词“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冷清、寂静、凄凉、痛苦、悲伤),和原文七组叠词的形式和顺序较为接近,但由于缺乏主谓结构,内容显得较生硬单调,不能将女词人内心无比惆怅忧伤的心情充分传递给读者,也难以引起共鸣,故原文凄凉意境的风格未得到成功体现。相比之下,许渊冲译文(以下简称“许译”)没有拘于原文形式,而是发挥译语优势,力求再现和原文相同风格的意境。何以见得?首先,许译运用两个主谓宾结构“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我寻觅我想念的,却不知想的是什么),形象地传递了原文“寻寻觅觅”之深层含义(恍惚迷离);然后又通过一个主谓补结构、三个并列形容词组“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我感到如此悲伤、如此忧郁、如此孤独)以及添加介词短语“without cheer”(毫无快乐可言),将原文“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凉意境淋漓尽致地再现给了译文读者,也传递了原文的风格和语言魅力。

接着,词人写到,“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道出了词人于冷风中借酒消愁的举动;正在伤心之际,从南边飞来了秋雁,原来是之前在北方的老相识,因此更加勾起了内心的思乡之情。不难发现,词人此时心情既蕴伤感又含思乡,故其营造的意境自然是孤寂兼悲伤之风格。对于“三杯两盏淡酒”,杨译“Three or two cups of light wine”取直译之法,意义索然无味。而许译则发挥译语优势,将其译为“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即一杯接着一杯喝着干闷酒,将作者内心借酒消愁的苦闷之感成功传递,悲伤意境之风格亦得以再现。另外,“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杨译和原文亦步亦趋,“却是旧时相识”被译为“But I recognize they are my old friends”(但是我却认出了它们是我的老朋友),和前面的“雁过也,正伤心”语义不够连贯,悲伤孤独风格的意境亦未得到彰显。相比之下,许译发挥译语优势,将原文的“却”诠释为“因为”,译为“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因为它们是我的老相识),即词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以往见过的这些北飞的秋雁,勾起了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此看来,此译不仅前后语意连贯,原文伤心孤独的意境亦得到成功传递。在下阕中,词人通过“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描绘了内心痛苦忧伤的心情,营造了一种凄凉愁苦的意境。因丈夫去世,更加忧愁万分,故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收尾,以示其内心“愁”之无穷无尽。杨译“What immense sorrow I must bear!”(我得忍受多么大的悲痛啊!)虽然也传递了“愁”,然其中的“sorrow”一般指普通大众对某人的悼念,故与原文的语义和意境皆不相符,未能再现原文的风格。相比之下,许译发挥译语优势,选用特指因丧偶导致的内心巨大愁苦的“grief”一词,和原文之“愁”语义相符。另外,许氏又在“grief”后添加介词短语“beyond belief”(难以置信的)充当后置定语,更加深入地展现了原文“愁”之无穷无尽,原文意境的愁苦风格得到了完美再现,艺术魅力也得到了传递。

(二)音韵美感

对于宋词英译,除了要再现原文的意境,还要传递原文的音韵美感,如此才能使读者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原文的艺术魅力。何谓“音韵美”?主张韵体译诗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其“三美论”中认为是“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以及顾及到原诗重复(如叠词)和节奏等方面的问题。[14]58” 然而,宋词的音韵美感绝非局限于叠词、节奏等方面,还体现在头韵、叠韵、尾韵等修辞格的使用上。译者要想传递原文的音韵美,若拘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势必难以达到目的。于此情形,译者须发挥译文语言优势,用译语中好的表达方式传递原文的音韵美感,进而再现原文在音韵方面的风格。接下来从音韵美感角度对杨译和许译在发挥译语优势上作出的努力进行对比分析。

在上阕中,词人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描绘了词人李清照在遭遇国破夫亡后孤单痛苦的情状。以意境而论,自然甚为凄凉。然从音韵来看,这七组叠词的巧妙运用确实给该词的音美增色不少。且看杨宪益和许渊冲两位译家如何再现原文的音韵美感。杨译将“寻寻觅觅”译为“Seeking, seeking”(寻找寻找)、“冷冷清清”译为“Chilly and quiet”(寒冷和寂静)、“凄凄惨惨戚戚”译为“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凄凉、痛苦和忧愁),虽语义上忠实于原文,但原文的叠词风格所呈现的音韵美感却几乎丧失殆尽(除Seeking, seeking外)!反观许译,译者没有拘于原文形式,而是发挥译语优势,译为两个主谓结构“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首先,从尾韵来看,译文属于/aabb/的押韵格式(miss, is, drear, cheer),具体体现为/s/,/z/,/Ir/, /Ir/,属于两行转韵,从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原文叠词的音韵风格。其次,许译利用译语和源语某个词发音相似(即“miss”和原文“觅”)的方法,使得原文的音韵美得到部分传递。再次,许译还运用了头韵的修辞手法,巧妙使用三个由“so”引导的形容词词组(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同样使得原文的音韵美感得以再现。由此可见,许译通过发挥译语优势,较好地传递了原文七组叠词风格的音韵美感。另外,“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句中,“暖”和“还”与“寒”和“难”皆属叠韵,韵脚为/uan/和/an/。有鉴于此,杨译发挥译语优势,不用“cold”而用“chill”来译“寒冷”,以求得和“still”的押韵(there is still a chill),成功再现了原文两组叠韵词的音韵美感。而许译独辟蹊径,利用一个由“How”引导的感叹句(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蕴含的尾韵(it和fit)来传递原文的叠韵,和杨译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中,“是”“时”“识”三字发音几乎完全一样,极具音韵美。杨译(Wild geese fly past, while I’m broken-hearted;/ But I recognize they are my old friends.)虽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形式,却完全没有传递原文的这层音韵美。许译(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发挥译语优势,用“it”作形式主语,不定式“to…”作真正宾语,又添加感叹词“alas!”,从而成功实现了“alas”和“pass”的押韵,从某种程度传递了原文“是、时、识”三字发音相近的音韵美风格,也再现了原作语言技巧上的艺术魅力。

在下阕中,对于“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黄昏”二字押头韵,“点点滴滴”属于叠词,“个”与“得”押尾韵,可谓音韵美十足。杨译(/Rain-drops drip down at dusk./)发挥译语优势,不用“twilight”而用“dusk”表示“黄昏”,以求和前面的“down”押头韵,再现了原文“黄昏”的头韵修辞风格。另外,杨译中“rain-drops drip”中“drop”和“drip”的头韵也或多或少是对原文叠词“点点滴滴”音韵美的一种补救。然而,遗憾的是,杨译“What immense sorrow I must bear!”没能传递原文“个”和“得”的押韵。反观许译,译者通过添词救韵的方式发挥译语优势,在“twilight”(黄昏)后添加“grizzles”(变灰),暗指夜幕降临,使之和前面的“drizzles”(下着小雨)押尾韵,算是对再现原文“黄昏”头韵和“点点滴滴”叠词的一种努力。而对于后文的“个”和“得”,许译再次发挥译语优势,通过添加作“grief”后置定语的介词短语“beyond belief”(难以置信的),不仅将原文“愁”之无穷无尽巧妙传递了出来,也实现了“belief”和“grief”的押韵,成功再现了原文的押韵风格。故以音韵美感而言,许译要略胜一筹。

结语

宋词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可谓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本文从意境再现和音韵美感两个层面对李清照《声声慢》的杨宪益和许渊冲的英译本进行尝试性对比,探讨了发挥译语优势论在宋词英译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宋词英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在宋词英译中若拘泥于原文的句次字比,只能传递原文的表层意义。而要想传递原文的深层内涵,再现原文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好的译语表达方式。杨宪益和许渊冲两位译家在《声声慢》的英译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译语优势来再现原文的意境和传递原文的音韵美感。然而相比之下,许渊冲在发挥译语优势上更具功力,主要表现在翻译技巧更多样、译文更具美感,风格更加贴近原文,故许译成就较杨译要更高一筹。

猜你喜欢
声声慢叠词译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妙用叠词我来说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