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 有 诗 意 的 教 师

2019-02-20 10:50文深圳市盐田区海涛小学
师道(教研) 2019年2期
关键词:唐宋词菡萏叶先生

文深圳市盐田区海涛小学

《唐宋词十七讲》是根据叶嘉莹先生八十年代在北京、沈阳及大连等地演讲整理而成的,是一本诗词鉴赏书籍。此书适合各个层次的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士阅读。

一、因为诗歌,让心灵不死

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词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词是一件奢侈品;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热爱古典诗词的人,认识到它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病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的灵魂洗澡。有诗意的人,能艺术地看待生活,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还是日常生活的挫折,他们都能葆有一颗赤子之心。

叶嘉莹先生就是视诗歌为生命的必需品的典范。她在人生最艰难的阶段,因为有诗词的陪伴,能将降临到她身上的一切委屈都吞下、嚼碎,不屈服,昂起头,坚持,宽忍。她发现,人生真正永恒的价值意义,其实正在于你自己是否能够在万般的挫折之下维持住一份操守;

而为此经受的任何磨难都不过是意志的锻炼与考验。

正是基于学诗悟道的深刻的心灵体验,她的生命才获得极大的能量。在承担住生活全部的负荷与磨难的同时,她将更多的精力情感投注于潜心研究古诗词上。

二、诵读诗歌,感发生命的力量

读《唐宋词十七讲》,随着叶先生温婉的讲述,那些远去的古人变得鲜活起来。她以深入浅出的讲述,把中国传统诗章中深蕴的生命意识揭示出来,给听者以生命力的震撼。她说:“我认为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一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像长江、黄河一样不停息地传下来,一直感动我们千百年以下的人。我以为这才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宝贵的、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因此,她从生命哲学出发,使千古诗篇跃动着生命的华彩,使远去的古人拥有了饱满的生命。她指出,“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必须把它看作一个活泼的生命,绝不能把它搞成僵死的教条。”读这本书,就是与一个个鲜活而美好的诗人照面;读这本书,就是感受中华诗词里蕴藏着的一颗颗不死的心。

我初读李璟的《山花子》,我只读到荷花凋谢,韶光易逝,思念征夫,就是一首伤春悲秋相思离别的小词而已。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珠恨,倚栏干。”

凋残翠叶它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我的理解,它不过写外界的风景而已。可是有读者却读出了美人迟暮的感慨。叶先生借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观点,领我走进了《山花子》,略懂词的境界。

王国维认为,前两句读来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王国维为什么会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这样的评语,这是依据什么的一种联想呢?

“菡萏香销翠叶残”,菡萏是什么呢?菡萏就是荷花,就是莲花,见于《尔雅》。《尔雅》曾经讲过荷花有多少别名,说“荷……其花菡萏”。“菡萏香销翠叶残”,就是说荷花的香气消减了,它已经开了很久,将要残败了,它的那些个花瓣已经零落了,而且陪伴菡萏的那翠叶也凋残了……假如同样的看见荷花的凋落,假如我写一句这样的诗,我说“荷瓣凋零荷叶残”,这意思一点都不改,荷瓣凋零荷叶残哪,平仄也完全合乎规律。这句话就不高明,就不大好。为什么“菡萏香销翠叶残”就好呢?这词人的好坏、成功与否,就在他创作的时候那一点点微妙的感觉。真正的一个伟大的好的词人,不只是他有博大深厚的胸襟、感情、怀抱,而且他有敏锐感受的能力。那菡萏与荷瓣有何不同?那荷瓣跟荷叶就说得比较平庸,比较庸俗。菡萏是出于《尔雅·释草》:“荷……其花菡萏。”菡萏的本身就表现了这么一种珍贵的品质。这话很难讲,但是一定是如此的。它的差别就在这一点点,菡萏给人的就是那么珍贵的一种感觉。“香销”给人的感受与只说“凋零”也不同。所以,你一定要注意到要把那感受传达出来。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东西,那种芬芳、那种美好,是菡萏的香销了。“翠叶残”“荷叶残”给人的感受也不同,荷叶就说得太平庸了。“翠叶残”,“翠”是翡翠的碧绿的颜色,而且“翠”字本身也给人一种珍贵的美好的感受……说美人迟暮,不美的人就不迟暮了?不美的人也有迟暮,也有悲哀。不过人们总觉得那美好的生命的凋零就更加令人悲哀,所以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要有一定的古典文学修养的水平,要有一个善于感发的诗心,有这样的修养,然后才可以体会其中的情意。“菡萏香销翠叶残”,这七个字写得非常好,表现了那种生命,而且是美好的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我们尽管不是思妇,我们也没有梦到过征人,但是我们对此一句有一份生命的共感,感到此二句更富于兴发感动的意思。

享受这样的讲解,真是愉悦。拉近了我与词人的距离,走进了词人的情怀,我仿佛就是那看着荷花凋零荷叶衰的词人。秋天来临,当我面临一池无擎雨盖的荷,不只会吟“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了,我还会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在叶先生的帮助下,我领悟了词人李璟的《山花子》,秋天的荷,使我多了一份人生感慨。

三、练习写诗,滋养优雅性情

诗歌,让我们的生活不再苟且。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我们需要用诗歌来医治冷漠,提升趣味,丰厚修养,保持创造力,让心灵不麻木。

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通过对诗的品赏,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趣味的高低。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先生把杜甫的诗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中蕴含的一份情意揭示得直入人心,又把另一诗人所写的“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与之比较,让我们领会到什么是平庸、虚伪。她是从心灵的境界去评价诗篇的。从叶嘉莹先生对诗词的品评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审美趣味之高,她总是高扬生命中坚韧的意志、高洁的品格和真挚的情感。引领着我们在古典诗歌的王国里漫步,让人留连忘返。而这种乐趣,是为外界杂事所缠杂的人无法享有的。

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说: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没有语言的诗。比如能敏锐地感觉到季节的变化;喜欢驻足欣赏路旁的花丛;或明月当空关灯赏月;或在炎炎夏日,为邻居消暑,一直洒水到邻居门前……下雨时欣赏雨景,刮风时倾听风声,遇到有困难的人便挺身相助。一个母亲如能视人生如诗,那么她的行动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诗心可以给我们带来众多发现以及充满惊奇和激动的每一天。”我们的大部分教师不可能成为诗人,但我们可以成为喜欢诗歌的人,真诚地拥抱人生,热情地投入生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能言人同有之情”是叶先生推崇的,她所忧虑的是现代人越来越多的“文不逮意”——她在文章里说到:“你用来表达的言辞赶不上你的意思和感情,你无法把你内心产生的那种美好的情意完全表达出来。这当然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叶先生常用诗来表达情意。春日的傍晚,她独自在温哥华的一条林间小路漫步,遥望落日余辉渐渐消尽,头上鸟儿吱吱喳喳叫着纷纷归巢,不觉触景生情,归乡之念益切。她从朋友来信中得知,祖国内地教育界近来气象一新,不禁无限喜悦,只想抓紧时间为祖国教育事业尽力。她当时曾写有几首诗,其中一首说:“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又说:“却话当年感不禁,曾悲万马一时喑,如今齐向春郊骋,我亦深怀并辔心”。

在读《唐宋词十七讲》的日子里,在当下流行语“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意”的影响下,我尝试着,在尘世中寻找微小的美好和感动,并写成诗词,记录下我对生活的态度,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感悟。夏至那天,我写下了:“骄阳似火蝉始鸣,雨水绵绵半夏生。花香四溢荣木槿,虫鸣如织入梦中”。 端午节,我写下了:“五月五兮榴花绚,汨罗江畔粽叶香。千百年兮龙舟渡,擂鼓飞舟旌旗扬。诗家祖兮后人忆,举身赴水入沧浪。屈子逐兮枉忠心,空留离骚吟断肠。香囊挂兮不随波,一片丹心付流江。值盛代兮扬正气,洁身好修幽美香。踏实地兮望星空,上下求索果能成。”借端午追忆屈原,对当下社会的赞颂,表达我到新单位后的自勉等情愫。

读《唐宋词十七讲》,学用诗记录生活,我变了,变得热爱生活。每天期待太阳的升起,优雅地踏入校园,走进教室,心平气和地上课,师生在愉悦的氛围里学习。有诗陪伴的日子,我不再浮躁,不再空虚,能惬意地过好每一天,享受每一天,在诗的语境里获得满足与安乐。

“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这是叶嘉莹教授最喜欢在课堂上背诵的杜甫的两句诗。而她自己坚持不懈、充实昂奋的人生,不也正可以用这样的两句诗来概括吗?愿我也能为之努力。

猜你喜欢
唐宋词菡萏叶先生
绘画欣赏·王冬炎(石家庄)
姜永满
点绛唇·莲
暮春山行
透明独木舟
赌一个未来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论唐宋词中的莺声
唐宋词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