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属地化”就业可行性研究

2019-02-20 09:28:31唐小虎
山东纺织经济 2019年10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唐小虎

(1.闽南理工学院,福建 泉州 362700;2.华东交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近年来,很多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武汉、南京、西安、郑州、合肥等二线城市,纷纷向高校毕业人才抛出绣球,有的开启“落户零门槛”、“先落户后就业”通道,有的推出“租房补贴”“创业补贴”等资金激励扶持措施,武汉最近更是出台了包括大学毕业生购房可打八折等措施。

近期,有关部门在对高校就业工作考核中也加入了“毕业生留在省内就业”的指标。武汉、南京、西安等城市,也是中国的教育大市,高校多,毕业生多,然后除南京略好外,武汉、西安、郑州、等中西部省会城市往往都是“为他人做嫁衣”,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在每年毕业季大量外流,本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比例很低。2017年,某公司联合“城市数据团”发布《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根据报告,成都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居新一线城市首位。报告首次引入大学生“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这个指数主要是计算各个城市当中留下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与就读大学生总数的比值,主要用于衡量该城市对在本地就读的大学生的吸引能力。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国内一线城市当中,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的排名分别是:上海70%,北京60%,广州45%。第二批次的一线城市当中,成都为45%,杭州接近35%,南京和武汉接近30%,郑州大约20%。从上面数据显示,对于各个城市尤其是普通城市而言,如何促进大学生的本地就业或吸引大学生来本地就业,已成为许多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影响毕业生“属地化”就业的主要因素

1.1 社会环境因素

人们生活的软环境,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就业观念、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当地高等教育水平,对人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生活质量高的城市很显然对毕业的大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因此,社会环境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选择有影响作用。如成都,2017年,赵雷的一首《成都》红遍大江南北,让人对成都的生活向往无比。它的生活质量让很多毕业生都愿意在那里工作。

现代人比以往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已成为学生选择就业地点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福建厦门,虽然它的房价很高、工资水平一般,但是许多大学生特别是福建省内的大学生趋之若鹜,优美的城市环境就是众多毕业生选择它的重要原因。

1.2 经济因素

这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领域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和大陆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正常来说,地区的经济差异都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差异和居民收入的差异,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他们认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水平也更好。这就导致“孔雀东南飞”现象不断发生,从而形成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近年来很多二线城市的房价也居高不下,但当地的工资水平却较低。虽然一线城市的房价也很高,但其工资水平较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大城市发展,奋斗十年后回到家乡购房安家,享受美好人生。现实的残酷,让很多二线城市的毕业生不得不选择离开求学的城市。而高校所在地由于留不住人才,经济更发展不起来,工资水平也上不来,人才流失也只能越来越严重。

1.3 政策制度因素

社会保障、就业政策、户籍制度、档案制度,这些也是就业吸引力的因素之一。越是大城市、大企业,它的社会保障水平就越高,很多小企业都没有给员工购买五险一金,本地政府也没有强制,自然难以留住人才;政府的就业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能够对留住本地人才起到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各地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户籍、档案制度曾经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现在很多城市都已对大学生放开这一块。

1.4 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包含亲情关系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就业回家乡发展,或尽量选择靠近亲属和朋友的城市。特别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其父母多希望他们毕业后离自己近一点。而且回到家乡购房、生活成本的压力都会小一些,也让很多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就业。

2 毕业生“属地化”就业可能引发的问题

笔者认为,毕业生“属地化”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毕业生、学校、地方政府、企业等各个环节。做的好,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事情,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属地化”就业也有可能引发下列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关注解决。

必须构建长期留人的人才机制。仅仅短时间留下来还不够,要多措并举,让毕业生长久的留下来。不能培养几年后,就跳槽去别的城市或省份,成为发达城市的“培训基地”。

不利于人才流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即人力资本作为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本身具有强大的流动性。而且人才的流动往往都是受利益和激励的驱使。就业属地化的原则虽然有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但也不利于人才的市场化流动。

政府负担加重。从目前的城市人才争夺战来看,许多地方出台了很多吸引人才的政策。如购房补贴、就业创业激励、现金补助,总的来说就是给钱、给房、给工作、给户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政府的负担。政策的出台要量力而为,不能超出地方政府自身的能力范围。

有没有可能提供足够的工作?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二是相应的工作岗位是否足够,如专业对口率、高端岗位等。换句话说,就是当毕业生“属地化”就业后,能否提供足够的空间让这些毕业生去发挥,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没有空间,没有发展前景,“属地化”就业只能是空中楼阁、沙地城堡。

3 促进高校毕业生“属地化”就业的路径分析

当然,总的来说,毕业生“属地化”就业是利大于弊,因地不同情况不同,难度也各异。对于如何促进这项工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政府要制定鼓励本地大学生“属地就业”的政策。要有针对性出台各项政策,切实解决大学生落户难、安居难、创业融资难、创业服务跟进难等问题,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优的环境,让大学生扎根本地。要放松落户条件,配套住房政策,解决创业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

政校企合作,充分激发大学生本地就业的潜力。首先,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地制定人才引进激励计划,同时参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要注意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其次,当地的主要企业和高校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定位,让学生的学习尽量和市场需求相挂钩。同时,政府还需要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与大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一方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另一方面促进相关专业学生留在当地就业创业。

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就业工作主要还是要靠企业。企业的发展,也需要足够的人才。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收大学生,实施企业扶持和激励政策。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人事代理、人事档案保管等相关服务。

加强宣传,优质服务,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一是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和舆论导向。利用各种宣传渠道积极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推动自主择业、推广就业先进典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二是积极与高校联系,宣传毕业生本地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吸进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三是对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形势分析、政策解读与就业指导;四是积极拓展渠道促进就业,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提高统筹协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能力。

政府还应从职位、待遇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上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提供如教师、政府公务员职位等。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面向基层就业。为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为基层做出贡献。招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参加公开考试的工作人员,应当增加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的岗位比例。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