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既要客观也要有政治立场

2019-02-20 06:58杜佳丽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政治立场倾向性客观性

□ 杜佳丽

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政治立场的相关理论

(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

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在新闻报道中一般都是对立存在的。提到客观性,必然还要谈及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粗浅地分析,似乎新闻要做到客观性就必然要避免倾向性,而体现了倾向性,那么该报道的客观性因素就会减少。客观主义理论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性原则和客观报道。客观性原则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要求,而客观报道则是对新闻的工作方式提出了相关要求。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尽量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努力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不能有个人倾向,不能带党派色彩。

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新闻报道中的立场倾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阶级、政党和社会团体代言人自觉体现的;自身在潜移默化的生长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倾向。

(二)客观报道

从具体的报道角度看,“一般的公正”即客观报道。恩格斯对1891年《前进报》党内私人纷争发表了看法:“我,作为一个编辑,可以不赞成他们的做法,但必须承认他们有权按自己的意愿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编辑部……无权坚持这一观点,从而剥夺自己朋友讲话的机会。”在这里,“一般的公正”清楚地表现为:“我反对你所说的,但我捍卫你说出它的权利。”

(三)政治立场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书中表示:“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他表示,写作事业不可能只是个人或集团用于赚钱的事业,必须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相联系。列宁的思想内涵从观念上和组织上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在观念上,把党的出版物视为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在组织上,党的出版物和著作家个人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

二、政治立场对新闻客观报道的影响

(一)国外媒体对新疆“6·29”劫机事件分析

以英国媒体BBC对新疆“6·29”劫机事件报道为例,从“引语”“关键词”“新闻图片”三个角度,可以看出BBC的相关报道中所持的政治立场倾向。首先,引语分析层面。例如某篇报道中,“China said the incident on a flight from Hotan in Xinjiang province on 29 June was‘a serious crime of violence’”这个引语率先表明,“劫机”事件是中国政府先提出的,这里只是引用中国政府的话语。与BBC的立场观点并无关系,与记者个人的政治倾向保持距离,此报道看似客观,即使后面提出质疑的观点也并不影响。“China official vows‘iron first’crack down in Xinjiang”这个引语中“‘iron first’”作为间接引语,试图客观报道,但并未在标题中表明“‘iron first’crack down”的实施对象是谁;“crack down”在英语中常用的固定搭配是“crack down on”,读者就很容易理解成“crack down on Xinjiang”,即“严厉打击镇压新疆”①,而不是“在新疆对恐怖势力的镇压”。这种少引用或不引用,或抽离部分语境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混淆视听。看似客观报道,根据具体事实分析之后,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BBC的政治立场。其次,从关键词角度分析。以上述第二篇报道中的引语为例,中国媒体报道时使用的标题是:“张春贤:攥紧铁拳严打恐怖势力”。但BBC引用时只强调了“iron first”,而遗漏了“separatist forces”。通过遗漏重要关键词,夸大我们的镇压局面,而淡化恐怖势力。最后,新闻图片分析。BBC刊登的一则名为“Uighur women defy Chinese police”的图片中,以维吾尔族妇女为主体,背景为大面积的军队。这种军方强势与百姓弱势的强烈视觉冲击,极易误导受众,让读者产生警察镇压示威女性的错觉。通过寻找特定的角度,凸显对比与冲突,看似是对事实的客观呈现,实则表现其倾向意图。

一是操作程序的冲突问题。《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相关条款的规定,申请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双方当事人应当在达成调解协议后30天内,共同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收到当事人的申请后,进行立案审查,在3日内决定是否受理;法院受理当事人的申请后,应当指定一名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根据上述规定,司法确认程序的启动,是调解程序完成之后,审查确认工作也在法院受理后进行。“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在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之间即提前介入调解程序,与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产生了冲突。

(二)中国主流媒体凤凰网对新疆的报道分析

在五代时期出现了“把”“将”同句出现,和连用形成复合介词“把将”的这种语言现象。说明“把”的处置义表现的更为明显了,把字完全虚化,完成了由动词到介词的转变。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从媒体的社会功能看,它除了报道事实、提供新闻信息外,还担负着评述事实、影响舆论的功能,而记者除了是社会观察者记录者,同时也是社会参与者建设者。②那么,若在新闻报道中仅仅反映客观事实,并不能真正全面地反映社会现象和情况,也无法体现新闻其他方面的作用及功能。新闻报道也不能只追求政治立场。我国现在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大环境急剧变化,要积极关注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新闻报道真正为人民服务。

三、如何平衡新闻中的政治立场与客观报道

(一)认识到平衡政治立场和客观报道的必要性

村长家的大门敞开着,老鳜鱼瞅了下四周没人。一闪身钻进去。村长四细狗正在院子里的银杏树下吃茶。有几片树叶在他脚下滚动。树底下还有两只公鸡,它们被捆在一起,两只公鸡都伸着脖子喘着粗气。

(二)客观报道要讲究方式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记者一定要把握好相关报道中的倾向性,避免在社会中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在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必须先梳理把关整理好的新闻素材,并认真、全面地分析这些素材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负面效应。客观报道试图体现具体详尽的事实,但在面对不利于社会稳定且违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细节时要果断舍弃。新闻事件在选择时要体现时代精神,体现生活的本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三)新闻工作者要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导向性

为保障受众的知情权,新闻报道在描述事实的过程中,力图向受众提供事件发生过程全貌的真实信息,注意尽量避免掺杂个人主观意见或情感,要给受众提供全面客观、具体详尽的真实事件场景。为了体现新闻的其他社会功能,新闻工作者可将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政治立场倾向和观点意见寓于所报道的事实之中。③利用精心选择的事实,巧妙排版,运用特别的叙述方法,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情感、意见传达给受众,进而影响受众。运用好客观报道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凸显其优势。

注释:

中国主流媒体之一凤凰网近日刊登了一篇名为《美记者因报道新疆人权被拒续签?外交部回应》的报道。“美国新闻网站Buzzfeed中国分社社长李香梅 (Megha Rajagopalan)22日在社交媒体称,今年5月中国外交部拒绝向她提供新的记者签证。有美媒宣称,被拒是因李香梅曾发表多篇涉及新疆人权的报道。”此报道先引用李香梅在社交媒体中的话,然后引用美媒发表的意见,再次引用《纽约时报》中驻华外国记者会言论“极度遗憾和不可接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指出:“不存在你说的这个人签证被注销的问题,因为她本来就不是常驻中国的记者。”此报道多用引用手法来体现客观性,但具体事件细节并未过多说明。报道最后再次强调反华势力对华进行不实指责,少数境外媒体歪曲审议的真实情况。还特别指出新疆目前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安居乐业的美好场景。这些新闻事实的选择,都是站在维护我国根本利益的立场之上。

总之,“新闻报道不是‘一边倒’式地坚持政治立场,也不是完完全全地坚持客观报道,而是政治立场和客观报道兼而有之,相互纠缠,有时政治立场会显示得相对较多一些,有时专业立场显示得相对较多一些。”④新闻报道既要有客观性,也要有政治立场。在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并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以及顺应时代潮流的背景下,把握好二者的平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提高职业素养,真正发挥新闻报道的积极作用。

①王中伟,王成涛.真实与幻象之间:BBC新疆突发事件报道分析——以对“6·29”劫机案报道为例[J].前沿,2012(18):25-27.

依据方差分析结果,在实验研究范围内,微波干燥草果脱水量残差正态概念图和脱水量试验值与预测值的对比,见图2和图3。

②郑保卫.要讲客观报道 也要讲立场倾向[J].新闻与写作,2017(03):69.

③④唐欢.浅谈新闻记者把握好媒体报道导向性的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2017(22):244.

猜你喜欢
政治立场倾向性客观性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超重/肥胖对儿童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预后影响: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论政工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思考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群众路线的政治伦理意蕴及其内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