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
随着短视频行业的逐步发展,内容产品也日益扩展,短视频的内容时长已经达到了一至几分钟不等。短视频具有超短制作周期的特征以及趣味化的内容,这往往需要专业制作团队进行创作和运营。“二更”是国内出现较早的短视频制作与发行平台,于2014年11月上线,每天晚上“二更”时分,推送一部原创短视频。依托“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在新媒体平台上在线播放,每集的时长控制在6分钟左右。平台采用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生产优质内容,精良的内容制作和成功的运营渠道率先开启了短视频商业化运作的新模式,成为国内知名原创短视频内容平台。
微纪录片是新媒体时代的衍生品,它是依托互联网+视频的运营模式,以短小精炼的内容取代鸿篇巨制,满足了观众在碎片化时代的审美需求,成为网络媒体的新宠。微纪录片是由传统的纪录片发展而来的,具有传统纪录片的特征,真实性是其本质属性,不同之处在于时长较为精短,以便于适应所有流媒体的播放。而且微纪录片是以“小人物”为创作素材,通过艺术加工,再现历史或者记录现实社会生活片段。可见微纪录片不仅具有传统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故事性特征,还具有内容表达的精炼性和文化特性等特征。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当年使用了“微相学”(也叫“面相学”Microphysiogonomy)这一术语,原意为:“根据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来体验和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细微变化”,例如皱眉、眨眼睛、捂嘴巴等。微纪录片创作中,微相学主要还包括能够观察到人物表情的特写与近景,以及人物运动镜头和伴随与非伴随式的形体语言及服饰。
“二更”短视频《月亮妈妈》中也多运用近景和特写镜头来刻画主人公徐秀珍的形象。比如她小心翼翼按压卷角照片的表情、向观众展示贴满整面墙壁的照片等。这些镜头将捕捉到的人物动作和细微情感放大,能够成功刻画出徐秀珍乐观开朗的性格,给观众营造温馨的情感氛围。影片真实记录人物的生活细节和故事,没有扮演的成分。当事人在表达意见时,无需像文字那样反复推敲,人物的表情动作是来不及修饰和伪装的。影片的真实性与微相学视听手段的结合能着重放大来自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使观众直观感知片中人物独特的一面。同时微相学的视听手段也使得人物情感塑造更加立体化、多元化,达到表演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对于作品的好坏,叙事的视角起到关键作用。创作者会考虑将以何种视角讲述故事,想带给观众什么样的认知感受。兹韦坦·托多洛夫叙述视角划分为三种形态:内视角、外视角、全知视角。叙述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和人物对内容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全知角度是指叙述者全知全能,比任何人懂得都多并且不用向受众解释所有的一切他是如何得知的。全知视角时间和空间的架构上都比较开阔,适合展开宏大的场面构思。外视角与全知视角相反,叙述者是一无所知的,是被动的接受者,具有极强的戏剧性。但外视角很难刻画人物性格,局限性较大。内视角是指叙述者与被叙述者懂得一样多,叙述者可以转述其见闻,又可以讲述亲身经历。但缺点是很难展现背景混乱、人物关系复杂的重大题材。
微纪录片往往是从内视角切入的,如二更短视频《“突然”旗袍来了》,影片一开头主人公就开始介绍自己:“我叫张突然,男,24岁,身高184,沈阳人,90后旗袍裙设计师一枚……”后面就介绍“我”爱做刺绣,更爱做旗袍。从开始纯粹的对旗袍的喜欢,到现在代表国家用旗袍与世界交流,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再将其自述的行为细节、片段化的故事加入到视频的创作当中,即整个观看过程就是聆听他们讲述自己经历的过程。因其“微记录”的特点,影片无法展现出庞大的故事题材,只能从点再到面,由各个细节逐步汇聚成一个大主题。怎样在短时间内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内视角无疑是碎片化叙事的最好选择。微纪录片以第一人称叙事,当然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见证人也可以是亲历者,这样既可以更好地展现自我的性格特点和更自然的情感流露,最终完成整个人物的叙事脉络,又可以使讲述的故事细节真实可信,甚至能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意境”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是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它与意象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属于抽象的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是虚实相生中的“生命律动”。通俗上来讲,意境就是指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相互碰撞交融,达到特定意象的全部美学境界的总和。微纪录片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要注重营造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美”,弘扬本民族文化精神,成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以人为本”的意境营造,首先是要以真实为基础,而不是依靠于快节奏的细节剪辑和戏剧化的情节来实现。“二更”短视频《带你回家》的主人公杨敏,义务帮助一对父母寻找走丢三十一年的孩子,当他寻找到孩子的线索时,却发现孩子已经去世了,杨敏在讲述这段故事的时候,声音近乎哽咽。这段故事是以人物采访的形式向观众传递的,虽然画面是略显苍白的语言叙述,但正是这种真实和瞬间情感流露的相互交融,才共同营造出一种无奈、伤感的意境。影片没有刻意地拼凑人物故事,也没有运用节奏进行情感的调动,只是娓娓道来罢了,但却最能打动人心。其次影片选取典型人物的经历来把握社会现象,意境是透过人物特有的性格与品质来传递的,而不是人为的附属品。可见在微纪录片中,意境的营造是需要客观内容和主观情感的真实,需要选取典型人物,才可以融情于景,最终领悟浓厚的“意境美”。
微纪录片要营造人与环境的“和谐美”。人认识自然,往往是先对自然的猎奇,再到向大自然学习以及承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微纪录片从来都不逃避于对自然和生命的美学研究,甚至可以说是连结人与自然的链条,其所要表达的自然情怀满足了受众认识生命的原始诉求。微纪录片始终都将人置身于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之中,以此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碰撞交融,使观众的感悟上升到生态美学层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甚至是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
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始终肩负着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受时长的限制,微纪录片通常是开门见山地刻画人物,完成故事线的汇聚,在有限的时间里弘扬人物的“工匠精神”。如传承技艺的钟表工人许家宝、从事高昌壁画研究与守护的徐东良等。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经济全球化下,各个国家都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入侵着我国的文化土壤,微纪录片也逐渐成为传承本民族价值观念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
纪录片的发展与媒介技术创新紧密相关。纪录片在短视频领域的深度触网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微纪录片。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多以记录个人细节叙事为主,且互动性较强。微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性,即真实地向观众呈现人物特征与情感。由于互联网准入门槛较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所以一些虚假的消息仍在网上传播,这会严重扰乱微纪录片的生产与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必须坚守真实性原则,有效利用各个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扩大其目标受众群,才能推动传统纪录片与微纪录片的互动和双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