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菊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12)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建设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国各地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浙江省安吉县为典型代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重大部署,要求“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2015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将“美丽乡村”定义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由此可见,美丽乡村的“美丽”主要包括生态美、人文美和生活美等几个方面。美丽乡村的“美”不仅包括自然的美,还包括社会的美。这就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从保护生态出发,现实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美丽乡村的建设首先得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工作,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拉动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产业融合,让农民增产增收,为乡村旅游扶贫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第三,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提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以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第四,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习近平指出:“美丽乡村”既要有山清水秀的自然之美,也要有底蕴深厚的人文之美,更要有安居乐业的宜居之美,让居民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第五,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乡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其目标之一就是要努力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打造文明乡风。第六,美丽乡村的建设经验对乡村旅游扶贫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国家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扶贫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思路。
近年来,通山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在建设“全国知名山水旅游强县”思路的指导下,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全域化、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树立了“游九宫山东,玩富水湖、探隐水洞、漂太阳溪、观古民居、谒闯王陵”的旅游整体形象,大旅游的格局已经形成。2018年,通山县共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13%。
2016年以来,通山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地域特色,发挥生态优势,打造乡村生态景区。鼓励投资商、乡村集体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乡村主题公园、农耕文化园、休闲农庄和乡村博物馆。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实行“景区景点+农家乐+贫困户”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至2016年8月,通山县共注册了45家旅游企业,发展了1200家农家乐,提供了3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了1.6万个贫困户实现增收,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在各方的努力之下,2019年4月29日,通山县终于达到贫困县退出的标准和条件,彻底摘除了贫困县的帽子。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让广大农民共享乡村旅游发展成果,通山县还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例如,2018年11月24日,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首届乡村旅游节暨抖音大赛拉开帷幕;2019年6月22日,通山县县乡村旅游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乡村旅游协会的成立。这些活动的进行和组织的成立,积极有力地推动了通山县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西庄村隶属于通山县黄沙铺镇,位于长岭山下,距县城15公里,距咸宁市49公里,距离省会城市武汉仅百余公里。山区景色优美,瀑布泉水,树木参天,竹林掩映,一片旖旎的自然风光,是广大游客养生休闲的好地方,是我省极具开发价值的休闲避暑胜地。
西庄村全村287户,1403人,共有7个自然小组,9个自然湾,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共有耕地面积1240亩,其中水田442亩,旱地568亩,临时性耕地面积230亩,共6000余亩自然荒山,2000余亩荒地。土壤贫瘠,田地多为山间小块,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在家多为老人和小孩,生活艰苦,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24人,其中五保户10户,残疾人16户,因大病返贫户24户,因灾(车祸等)5户,其他致贫户20户。村内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基础设施齐全,环卫设施配套。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工作着力点,拟定了《西庄村生态文化旅游建设实施方案》,努力走有西庄村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之路。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在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审查,拟将西庄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西庄村位于通山县城北部,距华中最美溶洞——省级地质公园隐水洞仅有29公里。作为省级重点贫困村,为了脱贫致富,西庄村制定了《湖北省通山县黄沙铺镇西庄村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西庄村毗连华中最美溶洞——隐水洞,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第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项目有:水泥路扩宽及改建,总投资150万元;村民饮水改造升级5处,总投资50万元;石屋坑泥石流治理工程,总投资350万元;乡村环境整治,总投资50万元;村组安装路灯,共80盏,总投资30万元。第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发展休闲农业。除了重点打造1000亩的观光桃园,总投资80万元,还包括发展油茶、白茶基地200亩,用材林基地2000亩,借助农村合作社发展黑山羊3处3000只,土鸡10000只,养牛500头,养猪5000头,发展牛蛙基地10亩。
通山隐水洞是湖北省首个地质公园,国家4A及旅游景区。溶洞全长5180米,洞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近几年景区年接待规模达50万人次/年,平均日接待量在2000人次左右,周末及节假日接待高峰达到8000人次/日左右。凭借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加上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休闲农业项目的发展,西庄村紧紧地抓住了隐水洞的部分客源,积极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激发了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2016年至今,西庄村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一,经济效应。西庄村以乡村旅游为着力点,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贫困户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桃园、油茶、白茶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年收入达200多万元,带动53户贫苦户脱贫致富。第二,环境效应。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庄村环境的改善。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西庄村所有组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基本解决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村组公路硬化率达100%,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已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其次,石屋坑泥石流治理工程和乡村环境整治工程,直接推动了村组环境的治理工作,促进了西庄村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第三,社会文化效应。西庄村投入50万元,完成了对孟氏宗祠的保护性修建,是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让农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途径,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再像过去一样打牌赌博现象屡禁不止,乡村风貌和社会风气大大改善。最后,近年来,西庄村对农民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对广大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增强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农民素质大大提高。
西庄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由于土壤贫瘠、资源匮乏,贫困一直笼罩着山村,是我院精准扶贫定点村。2016年3月,笔者和学院其他几位教师来到西庄村,希望能帮西庄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厘清思路,提几点建议。在扶贫工作小组人员和西庄村村支书的带领下,实地调查西庄村生态环境与基本情况,走访贫困户,开展座谈会。通过对西庄村的实地考察和调研,西庄村乡村旅游资源不丰富,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匮乏,旅游接待基础设施落后,且乡村旅游人才缺乏,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必然异常艰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发展,西庄村的乡村旅游扶贫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对其他类似于西庄村的贫困山村脱贫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