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茂
(中国石化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胜利分公司,山东 东营 257086)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既有国际金融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提出的紧迫要求,企业唯有加快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现代科技对传统行业产生冲击,既有良好机遇,也有严峻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席卷全球,源源不断地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纳米材料、3D打印等新技术对传统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产业关联度的企业形成严重冲击,新技术、新应用与新需求正在逐步改写产业生态和行业格局,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已然到来。从国际经济发展来看,世界主要工业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大升级的国家战略,比如: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日本“再兴战略”,法国“新工业法国”战略,等等,面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转型升级的产业革命浪潮,我们只有顺应变革、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优势和主动。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是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推进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经济发展新常态倒逼转型升级。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资源环境不堪重负,各种潜在的、复杂的、不稳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土地、原料、设备、信息、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抬升,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效益和利润下降,生存发展空间压缩,企业唯有积极探寻新的发展路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主动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动力不足的矛盾、要素成本上升与企业竞争力减弱的矛盾等等。无论是立足当前,解决当下面临的矛盾,还是着眼长远,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加快转型升级不仅是关键之举,也是必由之路,企业应当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进度,把转型升级向纵深推进,释放更多发展内生动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的增长。
转型升级是企业自我变革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利益调整,容易造成矛盾聚集或激化,影响稳定,并对企业转型升级进程造成危害和阻碍。主要有以下方面:
企业转型升级是对原有产品和服务、原有产业结构等的再调整再塑造,也是企业实施新的战略规划、战略定位、战略举措、思想方式、管理方式、运营机制以及产品服务等的再调整再塑造。伴随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经营理念、产品结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技术装备的调整改变,员工个人利益将不可避免地被触及,员工的岗位职级也将随之调整变化,有的员工需要转岗、有的员工则会失去岗位,这些都将对员工思想形成冲击,成为影响企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大隐患。
围绕战略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制定出台的革新举措会涉及各个层面、岗位、利益的深层次调整。这些进入“深水区”的变革,操作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容易引发不稳定。随着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员工队伍流动加快,新领导与老员工,新领导与新员工,老观念与新规范等,将在相互交替、适应过程中产生摩擦,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亲近感、责任感会降低,集体主义观念会淡化,“单位人”“主人翁”的意识逐步消失,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松散,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会变得越来越松弛。
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大都倾向于推行岗位竞争竞聘制,员工通过综合素质考核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技术更新加快,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迫使员工必须及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岗位适应力。“本领恐慌”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精神紧绷状态,对于那些年纪较大的员工,会造成更大压力。而生活方面成本和压力的持续增加,也会使得员工产生焦虑情绪。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在变化。在企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新旧体制、新旧规范、新旧价值观念间的转换,也造成员工个体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混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物质至上、攀比思想等腐朽思想观念和利己主义思潮有所抬头,个别员工对企业大力推进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等认识模糊,受不良社会思想影响甚至造成理想信念动摇、个人信仰缺失。
在企业内部,转型升级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员工与管理层、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收入也会产生显著差距,使得员工对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不平等的感觉进一步增加,导致部分员工产生剥夺感、焦虑感和挫败感等负面情绪,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安定产生不利影响。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结构、文化形态、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发生变化,致使人们的心理问题急剧增多。有些企业管理者只注重经济效益,承担经济责任,却忽视应该担负起的社会责任、对员工的责任,放松了人文关怀和精神家园的建设。还有一些企业缺乏群众观点,对员工的人文和情感关怀敷衍了事,员工队伍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温暖,自然就会减弱对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企业向心力也随之减弱。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对立统一。转型升级对于企业,是一个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边摸索边实践的过程,在增强全员转型升级信心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凝聚员工心智,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企业工会组织是维护员工权益、畅通利益诉求表达的重要渠道。有些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会组织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忽视工会组织和信访工作机制建设,导致员工合法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矛盾和问题逐渐累积、慢慢升级,最终诱发不稳定事件。
员工是企业发展壮大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也是企业推进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员工队伍保持和谐稳定,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就有了根本保障。企业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员工队伍的和谐稳定工作。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党处理和解决各类矛盾问题的有效法宝。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把贯彻落实好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一个根本原则,就等于牢牢抓住了维护员工队伍和谐稳定的“牛鼻子”。企业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高效完善的群众工作机制,梳理完善工作制度和机构,切实开展好群众工作。各级党政干部对待员工群众要用心沟通、真诚尊重、主动贴近,用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解决员工队伍的思想问题和现实困难,及时化解矛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在员工队伍中形成“想企业好、为企业好、自己才会好”的主流价值观,并以此汇聚全员力量智慧,推动和保障企业转型升级平稳进行。企业在制定转型升级方案时,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考虑企业转型升级对员工队伍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心理承受力,最大限度地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党政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群众,走访沟通,及时把握员工的舆情诉求,充分了解群众的想法和愿望,随时修正不合实际的革新措施,使改革方案顺应员工意愿,真正获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企业各级领导干部要立足企业长远发展,敢于担当,高度负责,走基层、访民情、转作风,找准员工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最期盼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加强政策宣传,因势利导地做好释疑解惑和情绪疏导工作,引导员工群众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企业、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对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要注重超前防范、提前化解。加强员工思想动态分析,摸清员工所思、所忧、所盼,掌握思想引导工作的主动权。对因机构改革造成岗位调整的,要逐一走访摸排,话家常、讲道理,解决实际困难,辅以心理辅导,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确保转岗员工顺利分流。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对可能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提前预判,切实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把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消解在萌芽时期。对已经出现的负面情绪,按照“抓住关键、开诚布公、及时就地”的原则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谈心谈话,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和疏导工作。
当前,员工群众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在企业中获得一定话语权,并有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企业工会组织和信访接待机构,是保证员工表达利益诉求的最好渠道,发挥着沟通企业和员工的“桥梁”作用。企业要健全厂务质询、厂务公开、职代会、集体协商机制等制度,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切实保障员工群众对企业政策制定、重大决策、人事调整、利益分配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员工群众真正享有企业“主人翁”的尊严,争取推进转型发展和合法维权的最大公约数。转型发展的任务越繁重,越要紧紧依靠员工群众,调动和发挥员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干部员工的首创精神,只要有利于转型发展、有利于创收增效、有利于员工利益的都要鼓励员工群众大胆闯、大胆试。与此同时,企业要扎扎实实为员工办实事、解难事,用员工看得见、摸得着、有所得的利益好处,激发他们对企业改革的支持,真正把企业转型升级与员工和谐稳定统一起来。
员工与企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企业转型升级期,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对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维护好员工群众的利益,建设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要倡导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在员工中大力倡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培育他们对企业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普遍认同,引导他们爱岗敬业,扎实工作,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要培育互利共赢的企业文化,大力倡导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保障每一名员工的合法权益,利益分配要公平公正,做到同工同酬,避免劳资纠纷。要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要创造条件,搭建舞台,鼓励员工不断学习,不断培养学习型、技能型、科研型、复合型的员工队伍。要培育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和睦相处的企业人际关系,营造心情舒畅的工作气氛和生活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是要把员工的幸福、自由、尊严和个人价值联系在一起,形成“想干事业、能干事业、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企业要积极建立EAP工作室,贴近员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切实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想法,缓解他们的思想矛盾和情感困惑。企业要努力创造条件,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定期举办文体比赛、技能竞赛、文艺演出、田径运动会、团体操表演、消夏晚会、家庭趣味活动以及书法、摄影、绘画、手工展等活动,调动全员参与热情,给员工提供展示才华、交流情感、锻炼能力的机会,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还要在员工中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责任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植在员工心中,大力营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良好道德风尚,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员工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防止不良心态的出现和积累。
企业首先要不断提升高级管理人员的领导素质。让他们不断学习先进知识和先进管理理论,提高企业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企业转型升级引航把舵。其次,企业要不断提高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定期组织中层管理人员参加学习培训,聘请专家授课,开阔视野,瞄准前沿,不断提高中层管理干部的管理素质。按照“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化组合”的原则,科学设置中层管理职位,建立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的竞争激励聘任机制,加强绩效考评,激发中层管理人员的活力。再次,企业要不断提升基层员工的岗位技能。员工是直接完成企业生产经营任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主力军。企业必须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实际需要,认真分析岗位员工技术需求,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改进培训模式,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培训,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让员工切实得到合适的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效益。最后,企业要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推行以“业绩+能力+态度”的综合绩效考核,将绩效工资与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结果、岗位差异相挂钩,既要防止拉大分配差距,又要克服平均主义。
企业在推进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转岗员工的再就业安置问题,勇于担负起社会责任,千方百计想办法、找对策,拓展就业岗位,开辟就业渠道,妥善安置好每一名转岗人员,坚决不让一名员工失业,不让一名员工寒心。这是任何一个转型企业都必须坚守的责任底线。企业可以通过多种灵活措施安置转岗员工再就业,可以与地方政府、居民社区、开发区、周围企业等密切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做好转岗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充分开发转岗人员的潜力。企业也可以通过改革重组所属企业,成立专业化服务关联公司,或者直接分割出子公司,完善岗位编制,吸纳更多的转岗员工再就业,这也是目前转型企业推进富余人员再就业的一个较好途径。此外,转型企业还可以加大转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力度,教给他们新型技术和技能,并为他们创造优惠条件,引导转岗员工进行自主创业,激励他们大胆走出去找工作,转型企业要做好后续保障服务,“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转岗员工平稳创业和再就业,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总之,我国企业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员工队伍的和谐稳定,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切实做好员工队伍稳定工作,并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转岗人员实现再就业,保持企业和谐稳定局面,为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