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信息技术对教育行业的作用

2019-02-20 04:48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阶段信息技术教育

杨 飚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0012)

1 提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迭代推动,社会形态都在快速裂变,中国目前已经在互联网经济层面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主导国家。然而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滞后于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甚至影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也成为不争的事实。“两弹元勋”钱学森在多个场合发出过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教育存在的问题早已被关注,并不是新鲜话题。多年来,各方面力量都在探索教育改革之路,但困难重重。当信息技术出现后,人们希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的根本矛盾。

我们所需要关注的是,虽然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现有水平的信息技术到底能不能对教育起到变革性的作用?一旦战略路径选择错误,资金、时间、制度等层面付出的代价,则需要整体教育行业、社会和国家承担。因此,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理性分析,才能够做出客观判断。

2 问题的产生

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后,机器生产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造了“班级授课制”。这种群体化教育范式是将同年龄、同知识水平的孩子放在一个教室,以相同进度的方式进行教学。“班级授课制”适应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内在用人需要,因此被所有国家接受,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运行至今的现代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的根基之一是衡量集体中个体人对指定教学内容的掌握水平,这也是后续升学、就业的重要指标。衡量机制受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和量化管理理论的影响,以目标为导向,通过确定标准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再逐步具体化、细化、标准化,便于进行显性量化考核,在学校体现为量化到知识点的考试和学分制度。分数越高,证明对知识的掌握度越好。量化管理理论深刻地指导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管理不量化就不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氛围。

以“班级授课制”和量化管理为特征的现代教育制度,一方面通过管理的规范标准化和制度化,可以批量化、按计划地培养各类人才,适应工业化生产对大量用工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在其指导下建立的高考、中考、学科等的各种考试制度,将量化管理的思想推广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也产生了工作僵化、强调物质激励、急功近利等现象,进一步造成高分低能、唯分数论、消除创新性和个性等与教育目标不相适应的种种负面问题,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强调创新的需求。

3 信息技术的解决之道

教育行业与社会其它行业一样,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其中技术推动是重要的变革力量,首先技术会推动社会变革,进而社会需求、技术推广应用会促进教育变革。从教育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就能够深刻地理解教育技术、教育与社会发展变革的有机关系。目前公认的教育技术发展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语言阶段。主要以口耳相传,结合身体语言的方式进行知识传递。

第二个阶段是文字阶段。人类可以用皮、纸等各种载体,将总结的间接知识记录为文字,使得教育真正成为一个行业,孔子、苏格拉底等学者是这个阶段的代表,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态存在。

第三个阶段是印刷术和大工业生产阶段。由于有了印刷术,知识的承载和传播成本进一步降低。机器生产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客观上提出了人数巨大、知识技能相对较高且一致的用工水平要求,于是产出了与之匹配的“班级授课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以纸质为媒介的远距离知识传播开始萌芽。

第四个阶段是视听媒体阶段。广播、电视技术产生后,社会的沟通渠道突然扩展,社会关系的空间拉近了。技术扩展到教育行业后,体现为除了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以及书本、板书等媒介外,增加了音视频媒体,扩展了教学方式方法。广播电视大学在此阶段产生。

第五个阶段是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阶段。社会模式发生巨变,教育行业也因此增加了以计算机及网络和各种全新的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方式方法。由于所有的技术都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转换,以至于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概念逐渐模糊,基本等同了。这个阶段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

当教育信息技术提供了一系列传统媒介无法给予的诸如时空分离、教学资源化、虚拟化等能力后,人们似乎看到了解决教育矛盾的曙光,相应的教育理论和规范也产生了,最有代表性的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和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也称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是cMOOCs创始人之一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在《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社会的结构发生巨变,已有的教育学习理论无法解释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征。联通主义继承了认知科学的新联结主义和知识管理理论的某些特性——把学习看作一个网络形成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内化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知识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以供个人的继续学习。

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自1996年以来,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共发布了5个“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NETP)”,推动了美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开始关注教室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准备,以及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运用等方面。到NETP 2016版,把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教学过程、评估等全部内容都能够在数字化教学活动和资源实现,实现各种联通目标。同时,将学习提升到中心地位,即教育的中心是学习,教学是学习的从属。

由于美国在世界中的引领地位,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和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一出现,很快成为教育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指导和风向标,也被当作解决教育矛盾的有效路径。其思路逻辑是,在网络环境条件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其它诸如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切教学元素资源化,转化为以课件为主的资源形态。构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追求个性发展的全新学习生态,同时还具有促进自主学习时间安排、教育资源公平化等好处。远程教育,以及演进发展的MOOC等平台都按照这种理论路径发展建设,也因此出现了能够颠覆学校的言论。

4 问题解决的难点

真正解决教育矛盾的关键在于抓住矛盾的本质。我们认为,解决教育的根本矛盾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在土木工程建设结构设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结构方案整体性比较差的问题尤为突出,不能对土木工程建筑整体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结构设计时产生零散问题,让许多区域设计规划出现各为其主的现象,致使土木工程建筑不具备整体性,完成的建筑本身会表现出一些特别明显的缺陷。土木工程建筑结构整体形不强,不仅会在结构自身各个组成部分带来缺陷,还会使土木工程建筑整体与建筑周边造成不协调现象,会降低居住者生活幸福感,导致土木工程建筑本身不能得到长久发展。另外,这些问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人文损坏、能源浪费等不良影响。

首先是能否衡量学习的质量或掌握学习内容的质量。在社会群体环境中,个体的人必须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科知识、技能,学习、沟通能力等等各个方面的要求。目前以考试分数、学分、学历等为代表的社会及学校对个人学习水平的外显量化衡量标准依然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模式,如果找到不需要量化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悄然衡量学习质量的途径,也就可以解决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等一系列教育难题。

其次是能否建立学习渠道,在无环境控制或弱环境控制的情况下,学习质量能否得到保证,以及能否达到适应社会集体环境、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学校的作用除了学习课程内容外,还在于创设一个集体环境,一方面形成教师教授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共同学习成长的氛围,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融入社会集体的各种意识和素养。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传递经验的形式,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如果找到在无环境控制或弱环境控制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既发掘个体人的天性、潜能,又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养的教育模式,以学校为教育单元的制度模式也就不需要了。

如果能够解决上述两个根本难点,目前的教育矛盾就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5 现有的信息技术解决不了教育的根本难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信息技术能不能真正解决教育矛盾,要看信息技术水平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相应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实效。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不断演进的过程,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分为三个“连接”阶段:

首先是信息与信息的连接阶段。其特征是将各种信息通过技术和人的方式关联起来,例如网站、电子商务、社交、互联网金融等目前绝大多数互联网应用,将以前不相关的内容连接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但其操作主要有两种,一是依赖人的操作进行输入;二是通过程序和数据的关联,运用信息技术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仅靠人工无法实现的连接,进而提高准确性和效率,解放了人力。例如“无现金社会”的形态,仅仅依靠目前较为初级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已经引起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都是这个阶段的技术形态。

其次是物与信息的连接阶段,也即物联网。物联网发明人曾说,他提出物联网的原因在于人输入的准确性、实时性不足,无法满足信息需要。物联网阶段的特征是通过传感器,自动采集数据,再进行信息连接。物联网阶段在第一阶段基础上进一步解放人力,深化了连接水平,也会进一步提升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但物联网发展目前仅仅处于萌芽的水平,尚未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实用化的案例。

第三阶段是人与信息的连接阶段。其特征是已经揭示人脑、情感的运行机理,从而实现人的思想、感觉与信息的连接,例如是否可以通过类传感器的模式,了解人的思维情况等等,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人员在进行相关领域研究,但距离实用化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从行为的角度看,教育存在两个方面的环境基础:一是教学传播交互渠道。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内化过程。学生大脑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内在变化,也即知识技能的增长,能力的提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人格的成熟等。上述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属于人脑的活动范畴,是第三阶段的高级层次。由于目前社会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处于信息与信息连接的第一水平阶段,其它阶段仅是萌芽水平,不能分析学习、顿悟、判断、推理、综合等人脑的运行原理,无法感知学生对知识、技能等的内化吸收的过程。因此,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具备取代量化考试作为衡量学习和能力水平的方式的能力;同时,虚拟环境也无法达到真实的集体环境的水平,解决不了前述两个根本难点。

现有水平的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教育的根本难点,在实践中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矛盾问题。看待教育信息化也出现了两种泾渭分明的态度。一种态度是坚持认为信息技术能够颠覆现有教育制度和体系;另一种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直接用行为表达的态度。例如《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中小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带进课堂;小学生每天在课堂学习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法国教育部规定,在校学生课堂和课外活动都不得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各种有上网功能的通信设备,除非是出于教学需要,或是在条例中明文规定可以使用的地点。企业培训的情况也不乐观,很多上线远程教育系统的企业普遍存在“挂课”现象,即人力资源部门要求学习课程,员工采取打开页面,但不实际学习的行为,并没有产生实际的价值。苹果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提出了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6 客观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阶段,技术依然是服务于人的手段。技术是中性的,运用得好,会推动社会、行业的发展;运用得不好,则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且技术的能力越强,反映出的两面性特征也越强。

从正面的意义看,信息技术推进了教育行业的多样化发展。包括电子屏幕、计算机、3D打印、VR/AR等教学辅助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务管理、HR、一卡通等系统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远程教育以及进一步演进的MOOC等虚拟教学/学习平台等,产生了全新的教学渠道,弥补了面授教育形式的不足。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教育行业的发展,甚至可能出现真正带来变革意义的技术。

但是,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问题,使得信息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长时间看电子屏幕造成的视力伤害,手机等信息终端造成的精力不集中、网瘾、认知和计算能力下降等,这些问题恰恰是很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限制使用信息技术的根本原因。此外,信息化建设的复杂度、风险远远超过一般人员的想象。例如,一般人员对信息化的认知是买一个硬件或软件系统,就可以马上带来效益,但实际上除了普通信息终端外,信息化应用都需要和实际业务相结合,建立整体的信息化共享生态体系,并且需要建立运维、技术升级等一系列的运行管理体系,才能够保障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和运转。这些内在、隐性的复杂因素通常被忽略,导致信息技术引入后,使用者的心态很快从信心满满,转变为失望、鄙视。信息化建设长期陷入一轮轮的“怪圈”中。

我们要看到,教育行业不是信息技术的原始创新行业,教育信息技术都是从其它行业延展到教育行业,且教育行业是人脑力的高智力行业,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出现立竿见影的快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信息技术,现有信息技术对于教育依然是外在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不可以改变学习进程的本质,达到足以颠覆教育体制的水平。教育信息化水平整体落后于其它行业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7 结束语

本文讨论信息技术对教育行业的作用,并不是否定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主要是厘清目前一些误导性的思想。客观、冷静地看待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作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为促进教育变革做出真正有价值的贡献。

猜你喜欢
阶段信息技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