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蕊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8)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于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一个新兴群体,对于人才的培养必将成为一项系统工程。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于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通过分类抽样,结合不同类型高校、男女比例、文理科等特点,对上海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此次调查共发放1 000份问卷,回收987份,其中有效问卷972份,有效回收率为97.2%。另外,共有100余人参与访谈。在调查对象中,女生占65.27%,男生占34.73%。生源抽样分布为:来自农村的占42%、来自城市的占 58%;团员占55%,党员占35%;大部分学生来自于普通高校,来自211或985高校的次之,20%的学生来自于专科院校;涵盖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
从调查结果来看,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乐观的,思想状况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此次调查主要从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学习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问卷反映出以下现状:
在调查对象中,党员占35%,绝大多数学生坚信共产主义信仰,近年来,要求入党的人数逐年增多,对党的信念也毫不动摇。91.67%的学生坚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必要性,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处于物质财富比较富裕的成长环境,对于集体更具有包容性,并主张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很多大学生把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最大的政治追求,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入党动机,有25%的同学会为了将来的个人发展而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时事和政策的关注,会经常关注的占43.33%,55%的学生会偶尔关注,还有1.67%的学生从来不关注。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体关注程度和认知程度较高,表示关注的占63.7%,不太关注的占36.3%,其中59.8%的学生对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明确知晓。但对其认知程度存在群体差异,高年级相对于低年级、男生相对于女生、党员相对于非党员、学生干部相对于非学生干部认知程度更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就业环境及生活环境,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对比较优越,但面对这种现状,处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加强烈。在学习上肯于钻研,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根据数据显示,30%以上的学生会有竞争意识,并付诸行动。
为了提升自身的能力,丰富课余生活,当代大学生们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其中48.33%的学生会挑自己喜欢的除学校学习以外的课外活动。另外,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更注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习更多的技能。专业选择更多地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会选择能体现出自身价值、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提升自我,为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对于“你认为大学期间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所占比例最大的分别是就业和发展前景,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和竞争意识强烈,对自我要求较高。调研发现,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的获得感。
调查表明,对于“你认为最能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因素”这一问题,排列前三的选项分别是“品行(56.98)”、“社会贡献(51%)”和“个人成就(46%)”,品行所占比例最高。而品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理念相吻合,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为了解和认同。对于“诚信是做人之本”这一观点,8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赞同,15%的同学则比较赞同。当被问及“当代大学生怎样最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时,42.73%的大学生选择了“好好学习,毕业后努力工作”这一答案。对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的总体形象的评价:“一般”所占比例为56.73%。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现象,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看到了一些优秀的品质和积极的态度,但在分析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敲响了警钟。
对于国家大事等时政的关注,55%的学生只是偶尔关注,还有1.67%的学生从来不关注。对政治学习和活动表现不积极,在思想和行动上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相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一半的学生更关心自身的前途,个人倾向性较为明显。现在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95后甚至00后,自我意识较强,集体主义观念欠缺,具有个人倾向性。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弱,政治选择存在功利主义色彩。只有极少量的学生会阅读“红色经典”,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停留在肤浅的认知水平,尚未付诸行动。
当代高校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但是还不是很成熟,对于未来规划很“佛系”和安于现状,缺乏年轻人该有的朝气和活力,对于未来的规划不是很清晰。调查数据显示,63%的学生明确了自身的职业选择,其中45%的大学生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了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个阶段的小目标。而其余18%的学生选择了走一步看一步。67%的同学认为就业压力是当前最主要的心理压力,对于职业选择和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主要存在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自我认识不足或盲目乐观,导致现实与期望出现偏差。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培养和提升各种能力,但与用人单位的理想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人际关系方面,与外界交流方式中,网络占78%,打电话占60%,面对面占53%,沟通与表达能力较为欠缺。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受挫”和抗压能力在减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由此折射出目前高校教育模式的问题,在校期间更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实践这一环节较为忽视,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状态。
通过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追求名利,注重实际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强化,极力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出现偏差。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更倾向于个人事业的成功和自身利益的实现。思想不断主体化,力求抓住新的时代机遇,证明自身的价值,滋生了追求名利、注重实用的现象。而对于和自己切身利益无关的事情,采取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在调查中,“对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校园中存在的现象,你的看法是什么?”37%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对于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存在模棱两可的态度。
另外,调查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方面有所欠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和行为相互脱节,理论上认同的价值规范,无法转化成实在的行动力。没有处理好脚下与天下的关系,在树立远大抱负仰望星空的同时,不能脚踏实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问题,高校的教育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当前上海市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和研究其身心发展规律,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上海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问卷和谈话等方式,并结合平时积累的学生工作案例,进行调查和比较分析。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尤为重要。同时,要加强宣传思想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把他们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课堂是知识教育、价值教育和能力教育的主阵地。回归课堂,不断创新课堂形式,把老师想教的和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发挥上海高校思政工作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打造精品课程,推进“系列中国”品牌课程,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推出的“世界中国”,东华大学的“锦绣中国”等,不断践行上海思政教育的新方案。
另外,课堂应该使理论和实践相接轨,引导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统一。不断创新课堂形式,使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生动、立体,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形式帮学生解决困惑,通过科学的理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疑问。
习总书记提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一方面,青年学习能力较强,能快速地接受新知识;另一方面,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心智不够成熟,生活经验缺乏,因此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走向专业化、职业化,育人的核心任务不断体现,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师通过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引导学生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做好学生的领路者和筑梦人,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价值传播的过程中凝聚知识力量,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渗透价值引领。
“如果学校开设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26%的同学选择了“风雨无阻”,46%的同学选择了“如果有时间,会去”,“看情况”的同学占20%。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价值取向蕴含着古人的无数智慧,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支撑。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丰富他们的精神家园,是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基于当前大学生淡化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以文育人显得至关重要。文化育人正是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高校应该从不同的主体出发,实现立体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载体,结合自身的优势,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盈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更好地完成高校培养人的责任与使命。[2]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施教,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同时,要具有反思精神,对于传统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发挥好正确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评判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加以引导,避免传统的说教,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完成教与学的统一。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增强文化自信,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广泛渠道接收各种网络信息,对他们影响较大。处于价值观养成阶段的他们尚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举措,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引导和帮助学生接触正确的主流思想。易班正是根据时代要求专为当今大学生打造的网络互动平台,在上海各个高校得以推广,覆盖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阵地。运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线上文化建设,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成为网络阵地的主人,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思想引领和传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
随着学业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当前高校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承担着社会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便是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对于职业选择等问题,就业指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帮助,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积极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失败和风险。
在大学学习、生活中,高校辅导员是学生长久的陪伴者。但是辅导员不等同于高中的班主任,从事的只是辅助性工作,而学生是独立的主体,应该不断开展领导力教育,使他们在具备基本职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虽然作为“95”后“00”后的大学生思想状况不断个性化,但从整体上呈现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衡量高校工作的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4]面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化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