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寿,黄 瑶,陈健凯,吴思琳,曾 婷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57)
惠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是“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惠州在“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更需要大力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高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储备,对于地区高技能人才储备与产业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比肩奥运会的世界技能大赛中,我国金牌数量由实现零的突破到位列奖牌榜第一,仅用了2年,中国的快速发展速度让西方国家惊呼,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正是当下《中国制造2025》的最佳诠释。从美国对中兴实施7年禁令,到再遭英国、澳大利封杀,中国要实现世界超级制造强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培养,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不再是流水线上简单操作工,应具备德艺双馨,并且能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高技能人才。通过重奖重用优秀高技能人才,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如推荐政协委员、劳动模范、首席技师评选等)和收入水平(如技能补贴、职务等级晋升等),鼓励和引导广大劳动者扎根技能学习,坚定不移地走技能成才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和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释强调三个“第一”思想。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柱,更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广东省实施技工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专业设置与培养紧贴产业发展,实现2017年技能人才位居全国首位,其中,高技能人才329万人。尽管我省技能人才总量第一,但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为21.3%、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与德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现阶段,面对现代制造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把培养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从而培养一支拥有知识和技能的创新性人才队伍来应对目前经济质量高速发展的要求,逐步实现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技术和管理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提高企业劳动者素质,特别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当前,惠州一线技术工人队伍素质不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已经在产品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率、事故发生率等方面严重威胁到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制约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惠州许多企业的设备并不比国际著名的公司落后,但生产出来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水平质量却根本不能与国际企业竞争,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有米”难寻“巧妇”。因此,只有培养出千百万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具有娴熟技艺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以增长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缩短我市与珠三角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核心在于是否具备足够的人才储备,现全国各城市纷纷加入“人才争夺战”,足以说明人才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而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必将更好地服务于惠州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同时能更好地应对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对高技能人才人力资源开发的新形势和挑战。
国家目前虽然大力提倡培育高技能人才,但传统思想“重仕轻工”和强调“升学率”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对人才观念的正确认识,以至于目前社会舆论和家长普遍认为就读高职教育是无奈的选择,只有“学历学位证”才是进入社会的敲门砖。重学科知识、理论概念和轻技能技术的社会观念,使学生并未充分意识到走技能人成才之路的重要性。作为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型劳动者基地的高职院校,从社会地位上看,社会上对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认为技能人才是“没前途”的思想仍占主流,以致技能人才获得社会的认可度不高。从高职院校来看,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热衷于通过升格为本科,以达到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对于高技能人才培育所面临的问题没有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校内学生对于自己所在专业理解不透彻,高技能型人才观念也没有得到大力弘扬。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本身处于高考招生录取的最后一批,使得很多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心,觉得学历就代表一切,只是把高职院校当作是学习生涯的过渡阶段,未能全身心投入技能学习当中。在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影响下,高职院校对岗位的人才培养定位、岗位任职要求与对企业的要求没有进行很好的对接,学生对就读高职的未来发展信心不足,共同导致学生很难零距离实现精准就业。
近年来,大多企业虽日渐重视高技能人才,但人事政策的落实与执行仍有待深化:一是大部分非公企业仍按传统人事管理方式评价高技能人才,使其在职务聘任、工资分配及福利待遇上未能体现高技能人才应有的社会价值,大多数企业仍以学历作为衡量工资的标准,由于其岗位技能津贴、晋级和福利待遇重视相对不够,以致高技能人才与其收入产生较大差距,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流动性大导致大多非公企业重引进而轻培养,不少企业怕员工“跳槽”,采取对技能人才引进的较多,而自身培养的较少,追求短期效益的提升,缺乏有效的用人激励机制。社会在发展,企业要顺应时代潮流,必须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技能人才适应日新月异的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
据研究表明,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其中国家制度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对技能从业者资格认知存在偏差,导致有很多工人们即使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职场工作的敏锐度和娴熟的技能,却无法通过笔试考核,获得职务聘任或晋升,这就是因为很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轨,制定笔试考核的人没有充分了解该工作的实践过程。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育都有着许多很成功的案例,在德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中就可以看出他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扶持力度是很看重的,他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法,提出了很多关于对高技能人才培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措施。高技能人才观念在国外也更加大众化,高技能人才培育扶持力度比我国大得多,颁布了一系列与高技能人才培育相关的法律政策,以此激励人们提高自己的技能,与之对比,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就有很多欠缺。
惠州市政府为了营造人才生态的良好发展,坚持人才的政治导向和政治纳贤,制定深化改革人才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提出若干改革措施。将创新成为发展的动力,将第一要素定义为人才的发展。如:为了使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价值得到有利的体现,开展多项技能创新评比,完善首席技能评选表彰的制度,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承担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设立人才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参与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对受表彰的技能型劳动者,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津贴与政策待遇。近年来,我市面向内外“招才引智”手笔越来越大,每年将投入10亿多元举措打造人才洼地,吹响高技能人才集聚号角,202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将达到20万人。
为增强我市广大技能劳动者学技术、比贡献的主动性,自2013年起实施惠州市“首席技师”培养工程,截至2016年9月,我市已从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能工人中评选出35名“首席技师”,以激励高技能人才在生产第一线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多出成果。政府从技能人才中遴选首席技师仅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实现首席技师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常态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是出台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考核与认定办法的配套激励政策。对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并且有职工被认定为惠州市首席技师的,视对地方经济产业的效益情况,给予5-1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补助。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不仅是解决生产工艺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更是为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
目前,我市共有高职院校4所,技工院校10所,都在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岗位、地方产业经济实际需求的有效衔接。鉴于德国“双元制”、新加坡“教育工厂”和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项目对高技能人才发展的推动作用,我市应该根据自身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台校企高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政策,并通过财政投入和多种筹资方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以掌握企业技能要求为核心,推动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社会各类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和其他劳动者提供公益性、高水平、高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从而提升高技能人才在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使市级公共实训中心真正发挥培养紧缺工种技能训练的作用,保质保量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增强,是助力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重要举措。接下来,我们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深入挖掘惠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内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惠州抢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增添新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