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2019-02-20 02:54周冬梅
山东纺织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支农财政资金

周冬梅

(济宁市食品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山东 济宁 272204)

经历多年发展,我国农业已步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农业经济,离不开财政支农体制机制的创新,财政的农业支出大小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日益紧密,财政支农的发展政策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正确认识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二者间的关系。

一、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随着国家农业财政支出的逐渐加大,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农业经济发展非一蹴而就,农民增收、农民就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都是长期性过程,这也需要持续性资金支持,财政的农业支出大小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日益紧密。财政支出可用于推广先进农技、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扶持农业产业等,为农村带来多元支持,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长期性的。

另一方面,从农业经济发展对财政的需求角度来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展现出了新特征与新变化,其要求资金支持范围由传统农业生产延伸到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技研发、农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因此支农手段必须多元化,将支持范围覆盖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特性,也使农业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的规模不断扩大。此外,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只局限于农村地区,参与主体日渐增多,资金运动更趋频繁,这也需要系统的财政支农体系以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要。

二、当前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经济发展正相关,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力度决定着农业经济发展规模。但就现状来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拔付与使用尚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财政支农资金效应的发挥。

(一)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低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但由于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收支结构不合理,地方财政主要依赖上级财政的投入,对农业发展配套资金投入少,具体表现为:县级预决算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呈下滑趋势,支农支出占一半预算支出的比例较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事业费比重较大,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资金比重较小;虚列财政支农资金数额高、比例大。地方财政自身资金一旦紧张,难以顾及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甚至于上级拔付的资金也存在着迟拔、挪用,以及占用不拔的情况。同时,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农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小散弱”问题仍未完全解决,贷款难等现象仍然存在,财政投资未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此外,来自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投入在使用方向、项目安排以及建设内容等各方面存在交叉重复,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仍然存在,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低。

(二)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重点转向了产业项目的扶持,如农民合作社、蔬菜大棚、家庭农场等,但整体来看,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存在随意性、主观性,部分项目一哄而上,一些地方政府不是组织种药材,就是特色养殖,盲目跟风,成功项目寥寥无几。同时,一些项目与资金分配存在盲目性,不同渠道下达的资金无法整合与捆绑使用,责任不明确,效率不高,投资效益差。同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存在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发达地区自然投入的资金就多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的支农资金自然少一些;另一方面,缺少科学的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或者一年一个规划,在实际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随意性强。或者一些地方忽略了整个区域整体农业经济结构构成,搞自己的小农业,很难成为大气候。

(三)支农资金监管不严

财政支农项目一直是审计监督的重点,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极为重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但就现状来看,脱离财政部门监督,帐外核算、出借、白条顶库、挤占挪用、虚报冒领、骗取项目资金及损失浪费等问题仍有存在。具体表现在项目实施单位不按程序申报审批、立项和建设,重要钱、轻建设、轻管理。且由于支农政策涉及农、林、牧、渔、副等产业,主管部门多,投资渠道广,不利于对资金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监督管理不到位,资金没有按规划要求实施,容易产生资金“黑洞”和诱发侵占资金等犯罪行为。

三、提高财政支农实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一)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首先,对支农资金的投入要选准项目及方向,可将支农资金向规模带动大的农业龙头项目转移,既带动了农业,又能拉动地方经济。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要倾向于更高的层面,比如先进的农业技术的研发、或者先进技术品种的引进,从根本上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其次,整合财政资金健全财政预算编制、项目投向以及资金使用配套机制,规范使用程序,对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各项涉农资金实施全面整合,积极尝试贷款贴息、担保补助、风险补偿等模式,避免出现资金补助套取等问题。此外,推动财政资金支农分配模式转型,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科学性,针对公益性政策资金,实行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针对竞争类政策资金,采用基金等市场化运作模式。

(二)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首先,明确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将资金聚拢起来,投向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项目,建立项目库,优先筛选科技含量大的、带动大的农业项目,避免在低端的项目上浪费资金,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正确引导农业经济结构的良性改变。针对传统农业如棚室项目等一些过剩的产业减少扶持力度;对现代化农业园区,如种植、科研、休闲、渡假、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要重点扶持,这样可以拉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优化新的农业产业结构。同时,通过贴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协助农村地区引入新技术、新产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农村三产发展;促进农村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培育休闲农业、农业文化产业、智慧农业等农村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村镇等建设。

(三)增强农村金融活力

地方政府可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与杠杆作用,用“小钱”撬“大钱”,聚“零钱”为“整钱”,变“期钱”为“现钱”。通过多元化融资注入支农资金。一方面,鼓励农村金融部门如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银行等对财政支农项目的支持,政府可以采取担保及财政贴息的方式进行补贴。农村金融部门对于支农项目的贷款,要建立好绿色通道,降低门槛、减化手续,使支农资金快速到位。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如以创立合作社的方式,进行股份制等方式融资,对引进先进的农业项目,政府要给予一定资金补贴,扶助农业企业成长,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此外,财政支农资金对于农业经济项目的支持,不要仅仅局限于资金的直接补贴。特别是地方财政经济紧张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助力农业经济项目的发展。一方面,与金融部门联合,采取贴息的方式,让金融部门优先给予一些农业经济项目贷款;另一方面,通过与保险公司联合,为农业经济项目上农业保险,降低农业企业的风险。

(四)加强支农资金监管

财政支农资金是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经济而特别拔付的专项专款,必须保证这项资金合理规范地使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避免挤挪占用,因此必须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建立专户制度,建立专门的资金帐户,对财政支农的专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严格的资金支取转帐制度,非专项资金不得动用,减少资金拔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二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预算制度,实行资金的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对资金拔付、使用,保证把财政支农资金拔付到项目的专户中;三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专款的审计监督制度,定期对财政支农资金的预算、资金拔付时间、资金使用情况做专项的审计,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落实,真正起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强化支农绩效管理

对于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应该坚持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在不减少支农资金总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清理和归并整合涉农资金。同时,改革项目管理办法,加快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法制化管理,切实提高监管水平,充实已有的监管平台,加强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增

加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的透明度,让广大农民群体参与到监管当中。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要发展,投入是关键,财政支农的发展政策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政支出的投入增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合理化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向更科学、更效率化,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向着科学性发展。为此,要进一步健全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创新支农模式,加强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升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支农财政资金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乡村振兴亟待支农精神的回归——当代农村籍大学生的“自我救赎”
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