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述论

2019-02-20 02:20胡建次刘嘉欣
关键词:分体文学理论文论

胡建次,刘嘉欣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文学理论批评通史的撰著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通史的撰著工作取得了不小成绩,其主要体现为出版了不少各具特色的通论性著作。在撰著形式上,主要包括个人撰著和集体撰著两类,将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历史的发展线索与面貌特征更为丰富多样地揭橥与呈现出来。

(一)个人撰著

近二十年来,以个人之力撰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学者较多。所出版著作主要有:李泽淳《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简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2000年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古代文论》(南海出版社2008年版),杨玉华《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嬗变》(巴蜀书社2000年版),赖力行、李清良《中国文学批评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谢建忠《中国文学批评史述略》(巴蜀书社2005年版),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王思焜《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龚鹏程《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成复旺《新编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袁济喜《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周兴陆《中国文论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等。其中,大多成果是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的需要而撰著,体现出注重层次性与学理性的特征,为不断拓展、深化与完善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认识起到了切实的作用。以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一书为例,作为教育部推荐教材,该书按照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先秦为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为发展成熟期,唐宋金元为深入扩展期,明清为繁荣鼎盛期,近代为中西结合期。该著作长期以来作为高校教材推广使用,其发行面广,阅读受众多,影响较大。

周兴陆的《中国文论通史》一书,可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通史撰著中的优秀成果。作者在“后记”中说,“其实通史类著作在20世纪上半叶都是一人独撰的,从黄人、林传甲到谭正璧、郑振铎,再到林庚、刘大杰等,都独立撰著过中国文学史类著作,陈中凡、郭绍虞、朱东润、方孝岳、罗根泽都独立撰著过中国文学批评史类著作,一问世便以其鲜明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个性而成为学术经典。集体合作编写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比较通行的学术组织方式。在众多的集体编著之后,我贡献出这样一本个人独撰之作,或许有一些亮点。……我是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思想性、个性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我的目标……本书打破了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疆界,是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的一部《中国文论通史》”[1]。全书62万余字,以详实的文献梳理、材料解读和理论阐释,将自先秦至1949年的文学理论批评作了贯通式探究,阐释传统文论的发生、发展及其向近现代的演变和新生,追溯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从一个视点显示出复旦学派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的强劲后续力。

(二)集体撰著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以“集大成”姿态,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学科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新世纪以来,集体撰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仍然不失为一种开展学术实践的有效方式。这在完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建构、锤炼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队伍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集体撰著主要有: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敏泽主编《中国文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邹然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孙秋克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汝梅、张羽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李春青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张利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曹顺庆、李凯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黄霖主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等等。其中,复旦学派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依然引人注目。2001年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一书,依照历史发展顺序,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代前中期、近代共七编。全书对于传统诗文、小说、戏曲等领域的理论批评、对于历代重要批评家及其论著均作出较为全面的论说。该书在撰写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一些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看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近几年来,黄霖主编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书,也是一部以复旦学派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同仁为主体而撰写的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与分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流变发展,帮助学生掌握中国文论史知识,树立科学的文学理论批评观念。该书在撰著上虽以时序设立编章,但“节”与“目”的安排则以文论命题加以提挈,打破了单纯以时序与文学批评家为绾接线索,而以不同文论命题来加以统摄,体现出注重提挈、以点带面、重点开掘、穿贯细密的论说特征。该书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即先秦两汉为奠基期、魏晋南北期为成熟期、唐宋时期为深化期、元明清时期为总结期、近代为新变期。撰著者努力以“原人论”思想穿贯于全书之中,认为“中国文论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原点,即将‘人’视作‘文’的本原,认为‘人’是论文的出发点与中心点”[2]8。“这种以人为本原的核心思想可概括成四句话:文自人,文似人,文写人,文为人。”[2]9“人学”思想在该撰著中得到更具体的落实与体现。

二、断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

断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工作得到推进并取得成就的又一重要体现。在这一方面,包括个人自由撰著和有整体规划的撰著两种类型。所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郜积意《经典的批判:两汉文学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唐晓敏《中唐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蒲友俊《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先秦—魏晋南北朝卷)》(巴蜀书社2001年版),张峰屹《西汉文学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剑波《清代诗学主潮研究》(岳麓书社2002年版),张恩普《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的自觉演进》(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周卫东《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陈允锋《中唐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李春青主编《先秦文艺思想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徐艳《中国中世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包兆会《西汉初中期文艺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13年版),廖可斌《明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等等。

此类撰著中,值得提及的是罗宗强所主持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系列成果。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的撰著有《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等,其以独特的学术视角、研究方法与写作追求,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进入新世纪以后,南开学派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同仁继续出版有:张峰屹《西汉文学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13年版)。罗宗强认为,“必须从当时文学创作的变化来考察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相印证”[3]6。“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出特定时期文学思想发展的原貌。完全还原历史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真实却有可能,这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耐心,对史料作全面认真的清理。……只有在尽量描述出历史的真实面貌之后,才有可能对文学思想的是非曲直,作出较为公允的评价。”[3]7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南开学派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同仁“在融合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以及打通文史哲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3]5。当然,目前尚未见《先秦文学思想史》及《清代文学思想史》之类的著作,有待完善,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学思想史”系列。

三、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

新世纪以来,中国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取得了显著的实绩,出版了几套中国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丛书,一些学者撰著出各具特色的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之作。

出版了四套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丛书。一是由陆耀东主编,以武汉大学文学院同仁为主体撰著的中国传统诗学研究丛书,包括:孙家富《先秦两汉诗学》,陈顺智《魏晋南北朝诗学》,乔惟德、尚永亮《唐代诗学》,张思齐《宋代诗学》,陈文新《明代诗学》,李世英、陈水云《清代诗学》,程亚林《近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共8种。二是由陈伯海主编,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同仁为主体撰著的中国古典诗学史研究丛书,包括:翁其斌《中国诗学史·先秦两汉卷》,归青、曹旭《中国诗学史·魏晋南北朝卷》,倪进、赵立新、罗立刚、李承辉《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黄宝华、文师华《中国诗学史·宋金元卷》,朱易安《中国诗学史·明代卷》,刘诚《中国诗学史·清代卷》,蒋哲伦、傅蓉蓉《中国诗学史·词学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共7种。三是主要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同仁为主体撰著的中国分体文学批评史研究丛书,包括:萧华荣《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方智范、邓乔彬、周圣伟、高建中《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陈晓芬《中国古典散文理论史》,方正耀《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共4种。四是由黄霖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学史研究丛书,包括:周兴陆《中国分体文学学史·诗学卷》,彭玉平《中国分体文学学史·词学卷》,罗书华《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谭帆、王冉冉、李军均《中国分体文学学史·小说学卷》,刘明今《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戏剧学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共5种。这四套丛书,撰著规模较大,均由著名学者担纲把脉,一批在学界引领潮头或比较活跃的研究者参与其中,从不同方面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工作。

很多学者撰著了独具特色的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之作,呈现出各具个性、琳琅满目的特征。其主要有:霍松林主编《中国诗论史》(黄山书社2007年版),邱世友《词论史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胡建次《中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承传研究》(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胡建次、邱美琼《中国传统词学重要命题与批评体式承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续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刘奇玉《古代戏曲创作理论与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吴瑞霞《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与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赵建新、陈志明《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于兴汉《中国古代小说批评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张恩普、任彦智、马晓红《中国散文理论批评史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马茂军、刘春霞、刘涛《中国古代散文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奚彤云《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孙福轩《中国古体赋学史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等。他们以严谨的写作态度、独具的学术个性,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四、断代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

新世纪以来,断代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诗学理论批评史著作主要有: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孙立《明末清初诗论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陈文新《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蒋寅《清代诗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郑婷尹《明代中古诗歌批评析论》(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版),陈书录《明代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的演变》(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查洪德《元代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梅运生《魏晋南北朝诗论史》(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等等。词学理论批评史著作,主要有:丁放《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杨柏岭《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陈水云《清代词学发展史论》(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孙克强《清代词学批评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余意《明代词学之建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岳淑珍《明代词学批评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张仲谋《明代词学通论》(中华书局2013年版),王昊《两宋词学批评论要》(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等等。文章学及赋学理论批评史著作,主要有:祝尚书《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宋元文章学》(中华书局2013年版),高洪岩《元代文章学》(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孙福轩《清代赋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吕双伟《清代骈文理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冷卫国《汉魏六朝赋学批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彭安湘《中古赋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何易展《清代汉赋学理论与批评》(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等等。其中,有些著作在对文学理论批评历史的叙论中,努力打破单纯以时间为序的论说传统,呈现出富于个性的学术追求。如蒋寅的《清代诗学史:第一卷》一书,作为断代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之著,从其83万余字的篇幅即可见搜罗之广,挖掘之深。该书既有对清代前期诗学历史进程的整体观照,也有对具体诗论家的细致评析。它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下,对清初诗学的历史进程、现实指向、理论品格及其影响作出了充分的论说,代表了清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的新高度。作者追求“进入过程的诗学史研究”,强调通过细密的考订,将各种复杂的诗学事件、诗学现象和诗学理论批评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加以理解。全书将清代前期的诗学划分为江南诗学、关中诗学、浙江诗学和山东诗学,不但将众多的诗论家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而且将他们还原到具体的生活场域中去加以把握,这是甚见思虑与富于新意的。本书既把传统诗学放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内,又把文学放在观念史、学术史的视野之中加以观照,这使它相比以前的诗学史著作更显大气,论说亦更见入理。作者努力熔观念史、批评史与学术史于一炉,我们不禁为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与绵密的探论功夫所折服。徐雁平在《清代诗学史的拓展与开掘——评蒋寅著〈清代诗学史〉(第一卷)》一文中认为,这“是期待之中的著作,也是学术生长顺理成章的硕果”[4]375。他拈出“地域结构与清初诗学图景”“清初诗学的多重脉络与众声喧哗”“清初诗学的内部开掘与刻画”等三个方面对该著作予以甚为详细具体的分析评说,予以了很高的评价[4]375-387。

五、专题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

专题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工作得到强力推进的还一重要体现,且成果甚多。仅以《诗经》批评史而论,主要成果有: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谭德兴《汉代〈诗〉学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代诗经学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刘立志《汉代诗经学史论》(中华书局2007年版),朱金发《先秦诗经学》(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黄震云《先秦诗经学史》(燕山出版社2012年版),等等。以唐诗批评史而论,就有:朱易安《唐诗学史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傅明善《宋代唐诗学》(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陈伯海主编《唐诗学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张红《元代唐诗学研究》(岳麓书社2006年版),孙春青《明代唐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查清华《明代唐诗接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黄炳辉《唐诗学史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郭前孔《中国近代唐宋诗之争研究》(齐鲁书社2010年版),王英志主编《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张毅《唐诗接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等等。除上述著作外,专题诗学理论批评史著作还有王德明《中国古代诗歌句法理论的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于立君、王安节《中国诗文评点史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赵建章《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孙微《清代杜诗学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冯小禄《明代诗文论争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王济民《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诗学》(巴蜀书社2007年版),张一平《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李树军《明代诗歌文体批评研究》(辽海出版社2010年版),吴中胜《杜甫批评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李新《宋代杜诗艺术批评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刘重喜《明末清初杜诗学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版),等等。

在其他文体批评研究领域,所出版著作主要有:李大明《汉楚辞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4年版),周品生《从诗论到文论:中国狭义文学批评论纲》(巴蜀书社2006年版),蒋振华《汉魏六朝道教文学思想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唐宋道教文学思想研究》(岳麓书社2009年版),朱崇才《词话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罗书华《中国小说学主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陆德海《明清文法理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靳义增《中国文法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陈建华《元杂剧批评史论》(齐鲁书社2009年版),敬晓庆《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石麟《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杨志平《中国古代小说文法论研究》(齐鲁书社2013年版),孙巧云《元明清楚辞学史》(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梁结玲《乾嘉时期文学争论的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李克《明清戏曲评点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刘少坤《清代词律批评理论史》(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冯小禄、张欢《流派论争——明代文学的生存根基与演化场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赵树功《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任竞泽《中国古代辨体理论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杨倩《明代〈文心雕龙〉接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等等。

以上著作大都从某一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专题出发,开掘面不大,落足点较小,但对其相关理论批评线索的勾勒大都比较细致,切实显示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的多维度与精细化特征。如,刘少坤《清代词律批评理论史》一书,作者将词调、词谱、词乐、词韵、平仄、四声、节奏、句法、衬字等直接关系到词律基本特征的文献、以及词律与词学、创作等相互关联的内容结合起来,分析清人词律之争,包括其原因、过程与结果等,勾画出清代词律批评理论的来龙去脉,论说其基本特征。孙克强在书序中认为,它“将清代重要的词律学家、词律学著作皆纳入研究视野,实际上构筑了清代词律学史”“重要的词律学家、词律学著作的史的地位得以彰显”[5]。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其在文学理论批评通史、断代史、分体史、专题史的撰著方面都显示出各样的成绩,体现出明显的特色。一是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通史的撰著上,不断强化着个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又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不断适应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使其更多地具有科学性。二是断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进一步细密化,使传统文学理论批评史更显示出动态性与鲜活化的特征。三是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进一步细化了观照文学理论批评历史的眼光,使传统文学理论批评史更体现出内在的逻辑性。四是专题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则显示出我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建构正在朝着多维度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总之,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相比于20世纪而言,其撰著数量更多、分体叙论更为明显、分段论说更为细密、专题考察更为多样,这标示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的日益繁荣兴盛,也有力地呈示出了这一学科的日见成熟。

猜你喜欢
分体文学理论文论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ZME080-A型分体组焊弹性架悬式构架技术方案研究
《中国文论通史》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这是谁的照片
无边框全面屏 乐视发布高端Unique分体电视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