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9-02-20 02:06任连军廖成中
关键词:孝悌弟子规时代

任连军 廖成中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00)

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历史论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弟子规》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由秀才李毓秀所著,研究《弟子规》中所包含的儒家文化思想及行为实践规范,以期从传统文化的智慧获取启示,来指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弟子规》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理论上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中国化和大众化。在实践上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传统智慧。

一、《弟子规》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古人对从学之人,都统称为“弟子”,“弟子”的类别可划分为多种,如:记名弟子、入门弟子、关门弟子等,“弟子规”顾名思义是对“弟子”们思想和行为提出的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的一门学科,二者在目标取向上有一致性。探究《弟子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首先要对《弟子规》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弟子规》特点及传播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许梓教授在其书《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中,对《弟子规》论述为、归纳为“韵语类”传授伦理道德的蒙学读本。《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经贾有仁修改之后,才改易今名。”[1]综合其他相关文献,该书相对于同类型书籍,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深含宋明儒学思想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开篇,内容沿袭宋明理学家思想。如:朱熹的《蒙童须知》《小学》;程端蒙、董铢的《程董二先生学则》;方孝孺的《幼仪杂箴》;真德秀的《家塾常仪》等蒙学读物内容 。《弟子规》在内容上可以从上述读本中找到相似、雷同之处。如:《童蒙须知》篇有“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2];《程董二先生学则》篇有“出必告,反必面,出不易方,入不逾期”[3];《家塾常仪》篇有“凡学者要识礼教。家庭事父母兄长,书院事先生,并要恭敬顺从,遵依教训;与之言则应,教事则亟行,毋得舒缓,自任己意。”[4]诸多内容在《弟子规》书中可见。诚然,这些蒙学内容又大都来自《礼记》《论语》。因此,相对于其他流程较广的蒙童读物,更为直接代表儒家文化又特别是宋明理学的精髓。

2.更注重实践层面指导

相对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等蒙童读本,此类书籍都以三字、四字成句,或包含韵律,但《弟子规》更偏向培育“孝、悌、谨、信、诚、知”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其他蒙童读物在历史、文学辞藻、对仗音律等多有涉及,唯独《弟子规》是既具有三字、押韵、浅显易懂,又特别注重行为实践指导。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国学热逐渐兴起,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的需求。但随之也出现各种乱象,如:只学其表,未知其里;只背诵诗词、经典,却在实际生活和行动中背离。北大楼宇烈教授明确指出,反对让孩子盲目读经、背经。相对来说,在实践中践行古人好的品德,《弟子规》更具指导意义。

3.成书较晚,集前人之大成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千字文》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三字经》成书于南宋、《蒙童须知》成书于南宋、《幼学琼林》成书于明末。相对于其他流传较广的蒙童读物,《弟子规》是成书最晚,在形式上采用三字一句并押韵,易学好懂,方便流传;在内容上,集成古人关于蒙童教学的经验,在知行上达到新的高峰。学者和民众对《弟子规》的态度,包庇不一,有人视之珍宝,有人视之粪土,侧面反映目前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褒贬不一。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看,全盘接受复古是不对,而全部拒绝传统文化,失去民族文化根基,走向虚无主义或全盘西化也是错误的。

(二) 《弟子规》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有结合的基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为谁培养人?“培育怎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5]这一根本问题来展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探讨《弟子规》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关系也是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关系。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弟子规》在理论上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呼吁优质传统文化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1981年,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强调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的关系,主要凸显生产力发展滞后的问题。跨入新时代,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的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些变化是顺应时代发展作出的伟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一步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情况,特别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国民经济总量全世界排名前列,但人均GDP比较落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体现得非常明显。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其中“美好生活需要”中包含物质需求,同样也包含人民对优质文化的需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单就从“美好生活”上看,包含多种层面,在理论上包含“经济、政治、生态、社会、文化”五个方面。文化不仅在其中占据重要部分,不可或缺,同时文化也对其他四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上看,文化的发展尤其体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国内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就文化建设和发展上,无论是质或量,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不能回避的重要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和发展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开展不断中国化的进程,展示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和真理性。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很多传统文化的思想已经通过习俗、服饰、戏曲等多种载体镶嵌于中国人民群众生活中。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极强的包容性,对外面的文化、思想或者文明都能做到融合和协同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一直延续的重要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近现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融合有对抗,有前进有后退,在摸索中积累大量经验,为二者在理论上的结合提供基础。

3.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修齐治平”的思想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

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诸多“修齐治平”思想,以此延伸出“三纲八目”的要求,体现中国传统文人的追求与精神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中提出的“三纲八目”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弟子规》中体现出来的“孝悌、亲仁、谨信、爱众”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敬业、和谐”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二者在基础理论构成具有共同点。

综上,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中国化、大众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二者能形成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化、大众化理论飞跃。

二、《弟子规》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时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怎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具体要求,除在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新媒体等方面多下功夫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增加文化培育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除革命文化等之外,更应该加入中国传统文化部分,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结合,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弟子规》不仅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而且还提供“修齐治平”具体实践路径。分析《弟子规》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弟子规》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途径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两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理论基础深厚,课程设计精细,但课堂教学理论较多,相对枯燥,大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地结合。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内容虽然较为丰富多彩,但存在系统性不足,不能对大学生形成长远、深刻的影响。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方兴未艾,但内容上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弟子规》丰富的理论内涵,可以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教育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大学生从出生后就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尽管科举制度选拨人才的制度早已取缔,大学生们没有系统地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但作为从未断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方各面,诸如:饮食、服饰、风俗、家庭伦理关系等。在加之从小学至大学,从历史、语文课本中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如唐诗、宋词、元曲、部分《史记》、散文等,奠定大学生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因此,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们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让新时代大学生产生兴趣,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是《弟子规》基于蒙童读物的设定,适合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从历史、文学、哲学哪一方面入手,系统学习、融会贯通需要很长的时间。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每一本对大学生来说,要学懂学透,基本存在较大难度。而从《弟子规》入手,则轻松容易得多,从学习做人、治学的基本守则中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类似的目标诉求。

(二) 《弟子规》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理论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讲话中提到“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5]。因此,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弟子规》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思想可以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而丰富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

1.孝悌为敬的集体主义观

“入则孝,出则悌”[7],孝悌在《弟子规》中的论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大的篇幅。这体现“孝悌”思想在古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的重要性,被认为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理解孝悌是探析古人精神世界重要的入口。分析孝悌思想和集体主义的关系,要从中国古代家宗族制度谈起。

中国传统宗族的大家族制,在封建社会实现以宗族为基础的人口聚集,形成独特的文化及道德伦理观。在这些文化和道德伦理观念下,宗族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一个宗族祠堂中,由嫡系和旁系众多后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居在一起。在这样人口众多的生活环境中,“孝悌”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维持整个宗族的稳定与和谐。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除华南部分区域还保留祠堂等习俗之外,“孝悌”传统思想的宗族基础已经消失殆尽,但是这种恭敬、友良的思想还留在国人的思想深处,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习孝悌思想,但需要进行创造性继承和发扬,将“孝悌”中的家族观念引导为团队中的集体思想观,具体可以体现为在集体中对组织、对团队、对长者的尊敬。当然,这样的“敬”并不是无条件的服从,不是“愚忠”,对于无条件的“愚忠”,儒家思想是明确反对的。当今大学生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侵蚀下,个人主义思潮盛行,以“孝悌”作为大学生集体、团队精神建设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是对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较好补充。

2.仁爱为和的和谐社会观

“泛爱众,而亲仁”[7],“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弟子规》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弟子规》对“仁”的描述和因“仁”而制的行为规范体现儒家思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观,是归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和谐的社会观。

纵观东亚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多的国家,如韩国、日本和中国,社会的和谐、治安程度优于欧美等国,这与儒家思想中重“仁”的思想密切相关。《弟子规》中有关“仁”的相关论述较多,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7]体现人人平等的和谐价值观。又如“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具有人类普世价值意义的。又如“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7]这类隐恶扬善的思想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弟子规》所展示出儒家文化“仁、爱”思想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贴合,互为促进,将极大地丰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体现和为贵,是儒家“仁”的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这必将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而谨信的个人品德观

在《弟子规》中对“谨、信”的教导描述较多,如对“谨”的要求体现在“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7]等。对“信”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要求基本相同,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7]等,强调做事为人诚信的重要性。

就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析,“信”的教育内容是多过于“谨”,“谨”的教育与培养在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比较弱化的。就文献分析和数据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中依然存在公共场合中仍有大声喧哗、衣冠不整洁、没有排队意识、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公共道德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这正体现“谨”要求的不严格。在《弟子规》中提到“入虚室,如有人”等修身思想,不仅仅是在公共场合要求自身“谨慎”,而且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修身要“谨”,在儒家思想中为“慎独”。《弟子规》中体现出的“谨而信”的个人品德观可以丰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

(三) 《弟子规》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路径

《弟子规》近年来的兴起,引起各类组织机构的广泛学习,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弟子规》少形而上的理论描述,而是着重于实践层面上的指导。分析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上、在理论层面的教育是明显大过于在实践层面上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弟子规》所特有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以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关于《弟子规》为新时代大学生所提供的实践路径可以从二个层面开展。

1.个人层面

《弟子规》中对于个人层面的实践要求主要体现在“正心、诚意、修身”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内容在《弟子规》中“谨信”部分有着重描述。在具体实践层面体现为“朝起早,夜眠迟”“冠必正,纽必结”“衣贵洁,不贵华”“年方少,勿饮酒”“奸巧语,秽污词”“见人善,即思齐”[7]等。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随着网络媒体信息时代的来临,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让部分大学生在自身修养上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中出现较多不良风气,部分大学生受此影响,出现浮躁、急功近利、贪慕虚荣、不诚信等行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弟子规》所提出的个人层面的“正心、诚意、修身”实践内容可以较好地纠正这部分同学不良的价值观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2.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方面,《弟子规》作者所处时代限制,表述学生、弟子在面临家族或是社会、团体时应有的实践规范,其行为准则为“孝悌 ”二字。“孝悌”是古人处理家族父辈、兄弟关系时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时过境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对“孝悌”传统文化思想的因势利导,可以把“孝悌”直接延伸到处理与团队、社会关系的关系上。在《弟子规》中对孝悌的行为规范要求很多,因社会环境的更替,有部分内容已不合时宜,如“冬则温,夏则凊”“居有常,业无变”[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调、电话等现代化设备的出现,这部分实践内容已经不必要。而在《弟子规》中,诸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7]等内容,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有实践指导意义。

正如前文所述,归纳《弟子规》的“孝悌”思想,可以用一个“敬”字来总结,敬父母、敬师长、敬兄长,行为规范以团队、集体为先。这种“敬”的思想,不是压抑个性和创造力发展,主要是体现对师长的尊重和对团队、社会的认同。反思目前大学生行为中存在较多个人主义倾向,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匮乏。有部分大学生把逆反当个性,而不是拥有真正自由思想,却丢失传统文化礼仪之美。而另一部分不“敬”的大学生,则可能只是自私的表现,以至于大学生中出现较多“精致利己主义者”。通过《弟子规》,在行为实践上培育大学生的团队、集体精神,做到“敬”师、长,“敬”团队。在社会或团队中做到“长幼有序”,树立“敬”人“敬”事的社会实践规范,重拾中华文明礼仪,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孝悌弟子规时代
病榻侍母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弟子规
弟子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弟子规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