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 尤培羽 程含
洪涝灾害每年给国家带来极大危害,据《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当年全国因洪涝灾害受灾人口5515万人,因灾死亡316人、失踪39人,洪涝灾害直接损失2143亿元。目前,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发展迅速。但是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洪涝灾害严重,尤其在夏秋季节,常遭台风暴雨袭击,洪水风险又是大大提升。
为了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尽早避免洪水风险成为制约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将发展与洪水风险建立起联系刻不容缓,只有在明晰这层联系的基础上,城市发展才能考虑到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并建立起高效、实用的水灾害风险应急防控新体系,有针对性地完善水利工程体系。
PSR框架,是一种可用于评价取于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模型,可以通过“状态—压力—响应”的逻辑关系,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受制约的因素以及来自政府、社会等不同层面采取的对策,这三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1)状态。以2016年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生产总值为指标来显示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如表1所示,由数据看出,经济稳步增长,发展态势好。
(2)压力。尽管经济发展迅速,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目前长三角地区受洪涝灾害影响严重,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较大。2016年洪涝灾害给上海、江苏、浙江地区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0.28亿元、107.4亿元、138.03亿元,如表2所示。在浙江省,甚至有死亡人口19人,失踪人口2人。
从2016年长三角地区农业、工业情况统计结果来看,如表3、表4所示,洪涝灾害给这两个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经济损失。
表1 2016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一览表
表2 2016年长三角地区受洪涝受灾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3 2016年长三角地区农业受洪涝灾害情况统计表
表4 2016年长三角地区工业受洪涝灾害情况统计表
表5 2016年长三角地区水利设施受洪涝灾害情况统计表
表6 影响比例
据统计数据,除上海地区外,江苏省和浙江省水利设施均有受损,损失费用分别为13.2亿元、23.23亿元。而洪涝灾害会带来的不仅是这些设备的损坏、报废,更昂贵的代价是灾后重建这些设施的财力、人力。
(3)响应。为减轻汛期洪涝风险会带来的灾害,政府部门作出许多应对措施。
第一,部署准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工作,2016年初,针对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国家防总进行预判,及时做好应对灾害事件的准备,面对洪水风险,合理部署防护工作。如2016年5月10日,上海防指组织的“2016年上海市军地联动防汛综合演习”,以防汛抢险实战为背景,进行演习,为抗洪救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应急响应。根据灾情,国家先后启动应急响应。太湖防总启动防汛I级应急响应,江苏、浙江省防指启动防汛II级应急响应,上海、江苏、浙江地区防指累计投入巡查防守人员约42万人次,高峰期单日巡查人员超过1.50万人。
第三,防洪调度。在防御洪水过程中,各级防指经科学分析后进行调度工程,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在防御太湖超标准洪水过程中,太湖防总科学调度太浦闸、望亭和常熟水利枢纽,太浦闸累积排水50.64亿m3,望亭水利枢纽排水31.32亿m3,常熟水利枢纽排水49.44亿m3,排水量均创历史新高。
通过表5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长三角流域所受洪涝灾害影响最小的地区为上海市,而浙江省所受影响最大。洪涝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导致上海、江苏、浙江地区GDP分别减少0.28亿元、107.04亿元、138.03亿元,如表6所示,其中,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与生产总值比值最大,约为0.29%,这意味着洪涝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使2016年浙江省GDP下降0.29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而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最为直接,不仅会危害作物生长,更会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数据显示,2016年洪涝灾害给上海、江苏、浙江地区的经济作物带来的损失分别为0.28亿元、107.4亿元、138.03亿元,如表7所示,分别占该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约0.26%、2.63%、7.02%。其中,浙江省所受冲击最为严重,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数据,损失量都较大。由此可见,洪涝灾害对第一产业影响较大,带来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表7 第一产业影响比例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量化衡量洪水风险公式为:
洪水风险=Σ洪水发生频率×该频率下的淹没损失
因为洪水淹没损失与风险区GDP成正比,所以该公式可演变为:
洪水风险程度=Σ洪水发生频率×风险区GDP
由于长三角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洪水发生频率值相近,因此由公式可得洪水风险程度主要受GDP值影响,由表1可见上海市GDP值最高,其洪水风险程度最大,但由于上海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因此,受到的影响不如其他两地严重。
洪涝灾害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更危险的是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而水利设施是应对洪涝灾害最重要的物质保障,设置堤防、合理布局排水管道等水利工程是提高抗洪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加强完善基础设施,能从根本上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洪水风险的抵御能力。首先,政府应确保经费足够,设立水利专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遇经费不足问题时,也可采用吸引第三方投资等方式融资;其次,各水利设施点应成立水利工程管理站,并组建管理小组对水利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有问题及时解决,避免设施损坏严重、年久失修,遇洪涝风险时成为摆设。
各水利部门应加大对防洪技术的研究,针对最新研究成果,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对相关人员的能力进行考核。首先,技术人员应加强对洪水风险分析技术的学习,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资料,归纳降水量规律,完善预警机制,在发现隐患时能够及时发布预警信号,使相关部门提前部署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对策,避免因风险预判不及时、不准确导致灾害前准备工作不完备的情况。此外,技术人员还应根据实时监测或预报的水文信息编制洪水风险图,为预计受灾区域划定不同防护标准,制定合理的防洪方案,确定转移对象,减少经济损失,估算各防洪措施的经济效益等,充分利用洪水风险图为防洪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目前,我国大部分民众对洪水风险防范的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就无法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定期举办关于防洪救灾的讲座,宣传这方面的知识并强调防洪意识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是为了防治洪水,防御、减轻洪涝灾害,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颁布的法律。应加强此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对民众的教育,使贯彻落实该法律规范成为风险来临时民众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