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申一方
“全域旅游”这一概念由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强调中国旅游要逐步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所谓全域旅游,是指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地域,通过旅游全域化建设,实现区域内各类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等)有机整合、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各行业及全社会共同参与,从而实现旅游业引领乃至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旅游资源大区,其首府呼和浩特更是位于中国草原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五个围绕”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实现“九个转变”基础上,全面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着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知名草原文化休闲目的地。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具有400多年历史,是内蒙古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呼和浩特市下辖有一旗(土默特左旗)、四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四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和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开发区,总面积为1.7224万平方公里。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中原地区,契丹、女真、匈奴和蒙古族等都曾经在呼和浩特这篇区域有活动痕迹。而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和多民族碰撞交融使呼和浩特的城市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独特性,并以草原文化为主吸引了大批游客。
呼和浩特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获得了众多称号: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大文化生态旅游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环渤海最适宜人居城市”等。这不仅使其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同时也为其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呼和浩特有两处较好的草原生态资源:一是呼和塔拉城市草原,位于阴山的大青山南坡保合少镇野马兔村,天然牧草占地10389亩。目前正在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人们俗称其为青城后花园。它是呼和浩特市打造150平方公里,投资145亿元的大青山前坡生态休闲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的主会场。距市区仅8公里,道路交通便捷,是全国范围内离城市最近的草原;二是淖尔梁湿地草原,位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北坡,方圆约60平方公里,距市区46公里。是阴山山脉最大的并且保存唯一完好的高山湿地草原。其山川地貌各具形态,四季分明,属典型的高原气候类型,是避暑的胜地。呼和浩特城内保存着大量名胜古迹,例如大窑文化遗址和昭君墓等。表1为呼和浩特市各旗县景点分布,由此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和建筑景观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表1 呼和浩特市各区旅游景点分布
呼和浩特市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深受蒙古族文化影响,其旅游业的开发重点也主要以蒙古族为主。自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起步以来发展迅猛,景点建设已有一定规模,并开发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目前,呼和浩特有宾馆酒店700余家,其中星级酒店37家;旅行社184家;4A景区11处,3A和2A景区15处,同时敕勒川文化旅游区等5个景区被纳入创建国家5A景区项目储备库,为创建第一个5A景区作准备。呼和浩特草原旅游也进入实质发展阶段,呼和塔拉草原被称为呼和浩特市的后花园,是离呼和浩特最近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景区。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变成了沙石遍地的荒滩。经过6年的修复,植物种类已从播种时不到20种自然恢复到50多种,基本实现草原自愈,再现了原生典型草原。另一处淖尔梁草原地理位置优越,具有独特的高山草甸草原景观以及怪石嶙峋的地质,是大青山北坡独有的一块风水宝地,但目前还处于待开发阶段。这些重点旅游项目的不断完善升级,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表2 呼和浩特市2014—2018上半年旅游收据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旅游总人数、总收入都持续稳定增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产品供给增加,发展态势良好。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支持呼和浩特市全面开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首先,政府部门对全域旅游的全面认识还须提高。呼和浩特市少数部门对全域旅游的产业地位、政策措施和管理职能等定义没有完全了解,还未把全域旅游当作一项经济产业去培育,没有上升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层面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其次,全域旅游发展合力尚未形成。全域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不单单需要旅游部门的倡导和推动,而是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齐抓共管。呼和浩特市旅游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行业管理层面,旅游产业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还未建立,发展合力尚未形成,各部门仍然处于相互掣肘的管理模式。
第一,本市旅游资源还未有效开发,缺少区域龙头项目。呼和浩特作为草原旅游自治区的首府,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得天独厚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但是缺乏草原品牌。目前以“内蒙古四大草原”之称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和辉腾锡勒草原已基本占领内蒙古草原市场,这对呼和浩特本市草原品牌竞争压力相当巨大。而呼和浩特本市的草原,呼和塔拉草原和淖尔梁草原乏不仅品牌不够响亮,开发力度也严重滞后。呼和塔拉草原刚刚完成生态修复,淖尔梁草原则仍处在待开发阶段。因此,虽然呼和浩特拥有众多高品质资源,但是缺乏龙头项目,致使目前区域尚无5A级旅游景区,缺少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产品与品牌。
第二,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随着全域旅游的开展,消费者的旅游需求越来越碎片化,满足需求的产品供应越来越丰富。而由于各种原因,呼和浩特对外开放面还很窄,不利于全域旅游业的发展。这与其地域广阔和发展需求形成巨大的落差。呼和浩特其他旅游产品如哈素海、哈达门等景点在开发设计时缺乏前瞻意识,开发形式单一,还停留在“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的层面,较少涉及“体验旅游层面”,没有发挥出自身的品牌优势。因此对于游客的吸引力有限,尚未突破原有的旅游发展思路,难以满足日益多元的旅游市场,同时也忽略了挖掘景点本身的文化内涵,留客能力不足。
第三,本市旅游景区分布零散。呼和浩特市地处北疆,地域广阔,旅游资源分布较分散,多数依托全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景区之间空间距离较远,聚焦程度较低,使游客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较长,从而导致旅游线路组织困难,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相对较高。
全域旅游是以民为本的旅游,以提高居民满意度、让居民过上幸福生活为目标,因此应当满足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所需的全部服务,包括旅途沿线提供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各种设施和服务等。但目前呼和浩特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即城市休闲旅游核心功能“食住行游购娱”等发挥不足,这对于呼和浩特市发展全域旅游极为不利。一些景区不仅娱乐、购物环节薄弱,甚至连吃、住的基本要素都差强人意,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目前呼和浩特在旅游项目发展所需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城市与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中心城镇的建设、旅游信息化和旅游信息服务水平、旅游购物网点等方面比较欠缺,不利于全域旅游的发展。
首先,呼包鄂城市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核心区,三者区域协同发展,但呼和浩特受到包鄂响沙湾、希拉穆仁草原等品牌景区的“形象遮蔽”影响,只能作为短暂的过境地,其旅游业相关行业不能得到全面发展,旅游产业价值低。
其次,呼和浩特作为草原地区,由于气候温差大,旅游淡旺季非常明显,淡季从10月下旬至次年4月,长达半年,期间旅游基本停滞。由于冬季旅游产品缺乏,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导致其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明显低下。
在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旅行社和导游不再受到区域限制,这些因素既促进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产生了旅游市场的各种矛盾。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要加强对涉旅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全域旅游这种新型模式。
第一,呼和浩特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明确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由于全域旅游发展涉及的面很广,需要加强各部门多方面协调,因此建议成立呼和浩特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部门互动、多级联动的发展机制,实现从部门推动向党政推动转变,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
第二,为了促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全面转变,针对本市4区5旗县存在的不同问题,需要对本市的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设计有效的统筹和协调机制。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利职能,通过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健全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呼和浩特市应当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协同发展战略,加强宣传力度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要进行定位,以“魅力青城”等能够突显呼和浩特的首府形象的称号宣传形象。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和舆论宣传力度,通过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和旅游论坛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扩大呼和浩特全域旅游宣传范围,加深群众对呼和浩特的印象。最后通过举办节事活动如国际马术节等并借助新媒体以此来输出草原文化,从而带动呼和浩特全域旅游发展。
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丰富,品种多样,价值要远高于其他地区。因此作为草原首府,呼和浩特市应当打造独特草原品牌,着力开发本市两大生态草原资源,呼和塔拉草原和淖尔梁草原,从而打破内蒙古其他地区草原景区的垄断。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的旅游路线,把本市分布零散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冲破“多头管理,地域限制”的瓶颈,把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融合起来,在兼顾经济发展、居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打造5A级景区,成为全域旅游项目建设的引擎。
在开发外部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内部资源“吃、住、行、娱”的整合,形成区域一体化的旅游服务。随着游客对旅游体验标准提高,开始出现“无景点旅游”模式,并形成了旅游休闲消费和服务为主导的新型全域旅游发展区。因此呼和浩特需要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壮大全域旅游产业创造条件。公共交通方面注重加强景区间的通行,提高旅游点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公共环境方面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并通过建筑及其他服务设施的设计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围,展现出“最美草原风情”。
通过对呼和浩特旅游产品的创新性和民族独特性的开发,打破传统旅游业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抓好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互联网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可以向全国推广的示范经验和模式,从而推进呼和浩特旅游向全产业链的经济转型,开展具有代表性的全域旅游示范项目。
呼和浩特四季分明,冬季严寒,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打造冬季旅游活动。例如万亩冰雪森林、大青山前坡山地滑雪场、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林海雪原等旅游资源都能够依托冬奥会这一发展机遇打造冬季旅游品牌,开发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冬季景点,不仅能够填补目前本市冬季旅游的低潮,还是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开展全域旅游的重要契机。
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通过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的旅游人才培养,采取引进、考核、晋升机制等方面市场运作机制,从而提高导游队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本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服务和研发支撑。
在全域旅游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呼和浩特市要依据自身发展现状和优势,突显草原特色,积极响应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优质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核心吸引力的龙头项目,从而发挥好其对支撑全域旅游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