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又被称为“未成熟儿”,指的是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胎儿出生体重多<2 500 g,且头围<33 cm,器官功能、适应能力均发育不足,加上体温调节困难且不稳定、抵抗力弱、呼吸快而浅、吮奶及吞咽能力均弱、对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不好等特点,易出现喂养困难,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引起生长发育迟滞或其他并发症[1]。常规护理期间虽对此有所重视及预防,但现实操作中干预内容相对单一,虽可起到一定效果,但局限性较大。早期护理,顾名思义指的是胎儿出生早期开展的护理内容,有报道认为早期护理干预效果较为理想[2]。本文现采用随机双盲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347例早产儿临床资料,总结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特报道如下。
采用随机双盲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347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并分为两组,对照组173例,男性113例,女性60例;出生时孕龄28~36周,平均孕龄(32.15±1.03)周;自然分娩132例,剖宫产41例;出生体重 1 500~ 2 700 g,平均体重(2 125.04±112.17)g;Apgar评分6~9分,平均(7.11±0.40)分。分析组174例,男性119例,女性55例;出生时孕龄28~36周,平均孕龄(31.77±1.20)周;自然分娩135例,剖宫产39例;出生体重1 500~2 700g,平均体重(2095.15±113.30)g;Apgar评分6~9分,平均(7.23±0.38)分。两组早产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内容获得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1.2.1 对照组 予以早产儿护理常规:出生后24 h喂奶,针对性配方奶喂养,吸吮、吞咽功能不佳者予以留置胃管,采用鼻饲喂养,1次/3 h。若早产儿有不耐受表现,应采取胃肠减压、灌肠、禁食进行干预;对血清胆红素较高的早产儿行蓝光照射[3]。
1.2.2 分析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展开早期护理干预:(1)早期微量喂养:早产儿娩出后12 h内尽早予以喂养,首先由经口、胃管等予以葡萄糖水(5.0%)2~3 ml/次,依据患儿表现,即若患儿表现耐受,无呕吐、胃潴留等现象后,逐渐予以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由小剂量逐渐增加,由稀到浓,并依据奶量残余、腹胀、呕吐、排便等情况逐渐增加或减少喂养量,如由1:1、2:1逐渐增加至全奶,每次增加喂养量2~3 ml[4];(2)洗胃灌肠:由于早产儿肠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洗胃期间需重视其舒适度、安全性,如在患儿出现呕吐、排便异常等情况时,可选用碳酸氢钠(1%)50 ml予以洗胃,采用6号胃管缓慢插入洗胃,随后禁食2~3 h,并予以非营养性吸吮。对于存在腹胀等症状的早产儿,可采用温盐水灌肠方法,取左侧卧位,温盐水以37~39°为宜,每天1次,以便促进患儿肠蠕动,排除胎粪;(3)非营养性吸吮:对于无法有效经口喂养的患儿,可予以吸吮五孔橡皮奶嘴,并在置入胃管喂养前先行吸吮10 min左右,并保持奶嘴位置,利于刺激迷走神经,加速早产儿吸吮反射功能的成熟;(4)“鸟巢式”卧位:采用纯棉布单将早产儿病床做成“鸟巢样”围拢,并在喂奶后调整早产儿头高脚低、斜坡位30 min左右,若早产儿病情允许俯卧位,同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便促进消化吸收,预防返流[5];(5)抚触:正确的抚触在早产儿中意义重大,利于促进早产儿神经细胞兴奋性,同时在抚触期间加入腹部按摩,特别在喂养间隔予以有效按摩,以绕脐周作顺时针方向5 min按摩,接触前予以婴儿润肤油涂于手掌,并在抚触期间严密观察早产儿表现,增强其胃肠蠕动,利于神经系统发育[6]。蓝光照射:对血清胆红素较高的早产儿行蓝光照射。
(1)统计两组干预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7]。(2)对比两组早产儿出生3 d、1周、2周血清胆红素水平[8]。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分析组胃肠功能障碍:呕吐3例,胃出血1例,腹胀5例,胃潴留9例,小肠结肠炎2例,总发生率为11.49%(20/174);对照组胃肠功能障碍:呕吐11例,胃出血7例,腹胀16例,胃潴留16例,小肠结肠炎3例,总发生率为30.64%(53/173)。分析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7.999,P<0.05)。
分析组出生3 d、出生1周、出生2周血清胆红素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蔡晓燕[9]的研究指出,在患者禁食超过72 h内很大几率可出现胃肠发育迟缓,胃黏膜逐渐萎缩,吸收面积减少,酶活性降低,导致其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综合性护理重视对早产儿的早期饮食干预,并强调综合性、多措施内容的展开。在本次研究中可见,主要开展早期微量喂养、洗胃灌肠、非营养性吸吮、“鸟巢式”卧位、抚摸等措施,其中早期微量喂养利于刺激、促进胃肠激素释放,促进胃肠功能早期完善,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确保胃肠有效蠕动与胎粪排出,协助建立肠道菌群,降低败血症发生等[10]。洗胃灌肠以减轻腹胀,有效促进肠蠕动,提升营养吸收。非营养性吸吮可刺激迷走神经,加速吸吮反射功能的成熟,提升吸吮与吞咽功能的建立与协调性,帮助患儿尽早过渡至经口喂养。“鸟巢式”卧位为患儿提供了类似子宫的环境,患儿手脚可触及周边,利于提升早产儿安全感、边界感,降低其神经紧张性;抚摸与腹部按摩均有效刺激肠蠕动,促进消化[11]。
从本文结果可见,分析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进一步证实综合护理的效果与安全性。这与徐丽春等人报道表现一致性[12]。此外,分析组出生3 d、1周、2周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分析组肠道胆红素排泄增加,重吸收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有效避免了黄疸症状产生。
综上所述,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早产儿中具有必要性,可以降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表1 两组早产儿出生后不同时期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早产儿出生后不同时期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比(±s)
分析组 174 102.88±16.87 114.05±15.94 99.01±10.76对照组 173 127.01±15.08 143.11±15.90 115.68±15.77 t值 - 14.044 17.001 11.507 P值 - <0.05 <0.05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