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霞 王金库 李 悦
(1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2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2)
高血压是常见的内科疾病,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甚至损伤人体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影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增长态势,城市高于农村,沿海高于内地,近年来,我国重视以高血压为代表的疾病防治工作。高血压疾病作为慢性病治愈难度大,疾病稳定性差,波动大,单纯依靠西药对顽固性高血压治疗效果有限,而配合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效果显著,笔者运用尼群地平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疾病状况和生活质量。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6年7月收治的门诊患者 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其中男 61例,女 33例;年龄24~72岁,平均4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平均病程7年;高血压病1期53例,2期 41例。治疗组1期高血压27例,2期20例;男 28例,女 19例;年龄 24~72岁;病程3个月以上。对照组1期高血压25例,2期高血压 22例;男 30例,女 17例;年龄 25~71岁;病程 3个月以上。来就诊前有过出血性脑血管和(或)舒张压超过(包括)12.0 kp(90 mmHg)病发生者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15例;心肌梗死者1例;并发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者17例。以上病例有长期或间断服降压药史,但始终未能平稳控制血压至正常水平者;治疗前测血压平均值,收缩压24.8 kPa、舒张压14.9 kPa;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失眠烦躁等临床表现。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病史、血压测量符合2003年5月美国JNC第七次报告,患者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 140~159 mmHg或舒张压90~99 mmHg称为 1期高血压;收缩压 >160 mmHg或舒张压 >100 mmHg称为 2期高血压[1]。
根据中医辨证分析,本证为肝肾不足,肝阳上亢,火热上扰,以致头痛,眩晕;神智不安,夜寐多梦,甚至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中医诊断:肝阳上亢,西医诊断:高血压。
1.3 纳入标准 年龄 ≥18岁;同意本治疗方案并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1.4 排除标准 恶性肿瘤患者;经常酗酒、吸烟患者;上夜班不能正常休息患者;过敏性体质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患者。
1.5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尼群地平片(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 mg×100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298),1期高血压患者给予尼群地平片每天早晚 9点且饭后 1 h以上各 10 mg口服,2期高血压患者给予尼群地平片每天早晚 9点左右且饭后 1 h以上各20 mg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晚8点左右顿服天麻钩藤饮加减方汤剂。天麻钩藤饮基础方所用各中药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房同一批次药物,组方:天麻 9 g,钩藤 9 g(后下),石决明 9 g(先煎),栀子 9 g,黄芩 9 g,川牛膝 12 g,杜仲 9 g,益母草 9 g,桑寄生 9 g,夜交藤9 g,朱茯神9 g,熟地黄9 g,丹参9 g,白芍9 g。急躁易怒者加香附9 g;失眠健忘者加远志9 g;食欲不佳者加麦芽9 g;体质虚弱者加党参9 g。15剂,1剂/d,400 mL每日饭后 1 h以上水煎服。以上患者均连服 3疗程后,根据测得血压、询问生活质量评定治疗效果。
1.6 疗效评定标准 血压疗效标准的评定参照卫生部1993年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或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 20 mm Hg或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 Hg,但达到正常范围,或下降10~19 mm 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无效:未达到以上指标[1]。生活质量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生活质量改善:头晕头痛减轻、睡眠改善、心情较舒畅[2]。
1.7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Wilcoxon 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和 х2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高血压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血压优于对照组患者血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高血压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生活质量改善比较 [例(%)]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患者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凤阳升动,上扰清窍,发为头痛。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胜,故头晕头痛加剧。肝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3]。治宜平肝熄风为主,配合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为法。方中天麻,钩具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石决明性味咸平,功能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共为臣药;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均为佐药[4]。方中另外加入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滋养肾阴;白芍平肝止痛,养血揉肝;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安神[5]。合而用之,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剂。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阳上亢性高血压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