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本林,白云萍,李汶玥,刘 橦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2018年10月15日,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表达总书记与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热情关怀。
“西藏民族大学:
值此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西藏民族大学建校以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为党和人民、为西藏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西藏民族大学60年来取得的成绩,是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生动体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你们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
从贺信中我们不难看出总书记的深情厚爱和谆谆教诲。贺信首先充分肯定了西藏民族大学建校一甲子来取得的成就,这给予了全校师生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对学校未来更好的发展提振了信心、激发了斗志、凝聚了力量。其次,肯定了西藏民族大学取得的办学成绩是党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自治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未来学校的发展也必然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进行。最后,对西藏民族大学提出了希望,提出了西藏民族大学今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要命题,就学校今后如何发展提出了目标、任务和要求,为西藏自治区以及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贺信是写给西藏民族大学的,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写给全区和全国高校的,是写给全体教育工作者的。
党和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西藏的高等教育工作,在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了西藏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和《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意见的实施意见》(藏政发〔2007〕64号),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到了较大完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后,国家和自治区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同时,国家和自治区在高等教育阶段还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自治区师范及农牧林水地矿类相关专业免费教育补助政策、自治区建档立卡大学生免费教育补助政策、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退役士兵教育资助、直招士官国家资助、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含基层就业、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除此之外,还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等。正是基于各类特殊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及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西藏高等教育进入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成绩成效都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为西藏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相继建成了包括博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围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原科学与技术两大特色学科群建设,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推进“211”重点大学建设和省部共建”[2],“西藏大学进入‘部区合建’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西藏藏医学院更名为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同时,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服务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2018年,就业率达到86%以上。”[3]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1、学生基础薄弱,语文、英语短板凸显
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教育是一种特权,由寺院和贵族所垄断,广大农奴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招生对象以僧人、贵族、官员子弟为主,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夕,文盲仍占西藏总人口的95%。”[4]由于这一历史原因,以及西藏自然条件、人的受教育意识不强等各种条件的制约,西藏自治区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尤其是在学习汉文和英文以及藏文的过程中,明显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汉文和英文短板问题较为严重。
2、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存在问题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影响,其经济较全国相对落后。由于特殊的地域条件以及生源质量、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在就业政策发生改变的转折期,西藏高校学生学习观念转变较慢,学习目标不明确,仍然是应付考试式的被动学习,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完全从中学的被动依赖型学习方式中转化过来,除了被动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外,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动力明显不足。“除此之外,教育质量方面,专业教育、教育结构、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激活教师积极性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5]
3、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
“在西藏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大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逐步显现,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进一步转变。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进度缓慢,部分高校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这就需要从源头上调整、优化学科以及专业结构,贯彻落实中央在新时期的治藏方略,紧扣高原特点、西藏特色,优化学科专业布局。”[6]
4、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引进难、留人更难”状况
“‘十二五’期间,我区高校共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371人,但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人员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依然不足。”[6]一方面,当前西藏地区教师主要来源于西藏支教队伍,有意向的师范生及非师范生均可进行支教活动,在以专业课教学为主的学校教学中,援藏教师队伍和所开设的专业不匹配,甚至出现专业课教师补充跟不上专业设置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等地域问题,高校自筹资金从各地引进的优秀人才工作缺乏热情与积极性,呈现出“引进难、留人更难”的状况。
5、宗教对教育的消极影响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宗教问题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自治区党委也多次强调要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的必要之举。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颠倒的意识形态,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是人创造了宗教,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在阶级社会,宗教一直是剥削阶级从精神上奴役人民的工具,使人们在思想上没有反抗意识,安于现实世界的苦难。
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国家整体教育存在一定差距
“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普遍在60%以上,美国甚至达到了85%到90%,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48.1%。”[5]虽取得了飞速发展,但距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还有很大差距。而西藏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39.2%[7],与国家高等教育整体毛入学率相差将近十个百分点,距国家整体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可以看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占比在西藏地区还是比较低的。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西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9.2万人,其中区内高校研究生4000人,普通本专科生3.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基本合理,办学特色更加突出,部分高校和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引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2]西藏自治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明确了2019年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目标,即“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继续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西藏技师学院年内招生。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全力发展数字教育,确保年内30%以上的学校实现智慧教育覆盖。”[3]这些中长期目标,为自治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最宝贵、最重要的经验,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关乎教育事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因此,要发展新时代西藏教育工作首先要保证并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是办好新时代西藏教育的根本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紧紧围绕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奋进之笔’中心任务,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专题培训,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8]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推进新时代西藏教育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思想、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新时代西藏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和不断发展。
西藏高等教育为西藏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优秀人才,在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高校要落实各类内地民族班年度招生计划;下大力气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我区确定的藏医药大学新校区、技师学院等重大项目建设;狠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修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引导高等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9]“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缩小民族地区与全国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推进西藏教育发展内涵发展,启动实施第二批援藏万名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好新一批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制定实施内地西藏班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内地民族班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培训,制定加强和改进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工作的意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8]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各类高校都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结合西藏的实际,制定并践行了科学、高效、可行的方法举措,有力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促进西藏教育事业发展,我们在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整体指导下,从总书记贺信指导精神中领悟了关于发展西藏高等教育的“十结合”工作法。
信念与理想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中提到:“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10]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部分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炼,缺少在逆境中崛起的励志教育,进而所形成的理想信念脱离实践和现实,甚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成长需要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理想信念,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并为之不懈努力。
办好西藏高等教育,必须处理好意识形态教育和宗教消极影响之间的关系,将意识形态教育与消除宗教对教育的消极影响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西藏繁荣发展。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地位,组织学生积极深入学习“四讲四爱”,即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学会感恩,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西藏这个家园。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深入学习“五观”“两论”,即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以及唯物论和无神论,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消除宗教对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严防宗教在校园渗透和蔓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1]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教40条”中指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首先,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功德、严私德。其次,要坚持学生为本,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9]以思想政治教育挂帅,同时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使学生既有“德”、又有“才”,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既长“知识”、又强“素养”,成为能力全面、人格健全、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西藏特殊的条件,决定了在推进西藏教育过程中,需要整合区内外教育资源,取区外之长补区内之短。一方面,对区内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与藏语等相关方面的教师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西藏内地班建设,使学生远离浓厚的宗教氛围;加强援藏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为西藏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发挥对口支援西藏高校的作用带动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而将区内外教育资源统筹起来,更好地为西藏高等教育发展服务。
受西藏特殊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起步晚,教学水平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再加上学生、家长自身观念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尤其是英文和汉文以及理工科短板异常凸显。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单独编班,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结合西藏学生自身特点,发挥好学生质朴、纯粹、善良、意志坚强等性格优势,进行教学与管理,达到补齐短板与发挥学生特长相结合的目标。
很多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笔者认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唯一目标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是外因,而真正起作用的是内因,即学生。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指出:“必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2]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将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双向或多向互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仆,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这个外因作用,把学生的内因激发出来,从而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益结合。
通常,人们把从事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人员称为学术型人才,把科学原理应用到实践并转化成产品的工作人员称为应用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高等教育是社会人才需要的保障,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西藏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的决胜时期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高等教育既要为其培养和输送学术型人才,又要为其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通过大力发展‘四个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形成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压倒式态势。”[12]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每个层面,人类已经迈入了全媒体时代。同样,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也避免不了网络教育这一现实问题。现代化教育是指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同样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展高等教育既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与手段培养人才,还应与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寓教于乐。这样,就能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继承发扬了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高校应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将线上教育和线下传统教育相结合,开设不同的网络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性学习,在互联网上就可以轻轻松松上全国各地不同名师的课程,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此同时,在进行互联网线上教育的同时不能将线下教学全部淘汰,在推陈出新的同时要保留传统线下教育优秀的部分,将互联网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巧妙结合,打造高效课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一方面,思想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郭沫若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既要成为理论的巨人、又要成为实践的巨人,既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又要知道怎么做,形成一个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和完善理论的循环上升的过程。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治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鼓励西藏高校毕业生留在内地工作,引导内地高校毕业生积极支援西藏教育事业。同时,坚持“引”“借”“培”并举,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抓住高校“组团式”对口支援机遇,主动作为,切实做好顶层设计。[6]要加强区内和区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引进区外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秀人才等,举办学术交流与交换生活动,使学生了解区内与区外的教育优势,从而促进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与区外教育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2020年,西藏人民要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可以更好地为西藏社会发展输送人才,不仅能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