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殿忱
(北华大学文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3)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三月,吐蕃遣使告牟尼赞普(足之煎)卒。[1]五月,唐德宗遣工部侍郎张荐为吊祭使,以左拾遗吕温为副使入蕃吊祭。①行至凤翔,加封吕温为侍御使,赐绯袍牙笏。[2]张荐,字孝举,为人廉正端直,博洽多闻。他曾于贞元四年送咸安公主入回纥和亲。是个恰当的人选。但是,此时他已是六十一岁的老人了。难以承受唐蕃古道上的艰辛旅途。七月,行“至赤岭东被病,殁于纥壁驿。吐蕃传其柩以归。”[3]唐廷只得以原副使吕温代正使之责入蕃吊祭。吕温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此时才三十三岁,正是年轻力壮之时。吕温少时从其父吕渭学《诗》《礼》,又师陆质通《春秋》。贞元十四年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辞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十九年擢左拾遗。况且,他曾参加过唐蕃清水之盟,对吐蕃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因此,代行正使之责是完全可以胜任的。问题只是他当时从八品的左拾遗官阶太低。于是唐德宗加封他为从六品下阶的侍御使。使他脱掉青衫,换上绯袍紫衣。正如他在《谢章服表》中所言“赐臣绯衣鱼袋、笏并袋紫衣一副者……九重清袐,不忘绝域之单车;万乘忧勤,特记微臣之命服。”[4](P40)
吕温是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时的中唐诗人。他在出使吐蕃期间作有二十多首诗及相关文章。本文就部分诗文作如下校释。
行行忽到旧河源,城外千家作汉村。
樵採未侵征虏墓,耕耘犹就破羌屯。
金汤天险长全设,伏腊华风亦暗存。
蹔驻单车空下淚,有心无力复何言。[4](P13)
题中河源军,为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设置的边戍政区,治所在今青海省西宁市东南。唐时属陇右道辖境,陇右採访使,治所在鄯州鄯城。《新唐书·地理志》载:“河源军西六十里有临蕃城,又西六十里有白水军、绥戎城……又西二十里至赤岭,其西吐蕃,有开元中分界碑[5](P1041)。诗中樵采、农耕、伏日、腊祭的华夏生产、生活、风俗亦完全融入边地之中。
诗题中的“村”字,《全唐诗》作“邨”[6](P923)。连同诗中的“蹔、涙”,依国家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分别为“村、暫、泪”的异体字,其中“暫”字,今又简化作“暂”。下文凡言正异体字,均据此表。
又,此诗为七律,首句入韵,“源”与“村、屯、存、言”同押中古“十三元”韵。
(元缺一字)南桥上见河州,遗老相依赤岸头。
匝塞歌钟受恩者,谁怜被髪哭东流。[4](P13)
诗题中的河州亦属陇右道。《新唐书·地理志》称:“河州安昌郡,本抱罕郡,天宝元年更名。”[5](P1040)
诗中“元缺一字”的“元”,明代迄今已写作“原”。因为明代忌讳元朝再来。由此可推知收录此诗之书为元代或元以前之版本。南宋陆游的《示儿》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用的正是“元知”一词。所缺之字,在南宋洪迈进呈,明代赵宧光等人编定的《万首唐人绝句》(以下简称《万首》)中作“左”字。诗题作《题河州赤岸村》。从诗的意境来看,题写的是村中之人:相依村头的遗老,塞歌声中的受恩者,而非“桥”。应该从“村”字。
又,“钟”下,《全唐诗》注:“一作‘中’。”[6](P923)反复吟哦,似觉“中”字佳。又“被髮”,在此处既可理解成“披头散髮”地哀哭,亦可理解为汉族遗老久居边地而使之改变成“被(披)髮”的髮式。似乎后者更合诗意。
吕温离京之后,唐廷便陷入多事之秋: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癸巳(二十一日),德宗皇帝(李适)崩于会宁殿,年六十四。”[5](P205)国不可一日无君,三天后,四十五岁的皇太子李诵“即皇帝位于太极殿”,是为唐顺宗。这位史称“为人宽仁,喜学艺,善隶书,礼重师傅”的新皇帝,即位时虽已病得口不能言,但任用王伾、王叔文等东宫旧臣推行改革确是雷厉风行:二月,大赦天下;罢免贪酷的京兆尹,赢得了市井欢呼;又罢扰民的宫市、诸道进奉、五坊小儿及盐铁使月进钱。三月,两次放出后宫及教坊女子九百多人;立其长子二十八岁的广陵郡王李纯为皇太子。这一切吕温的好友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积极参与,而他却远在吐蕃。
就连德宗晏驾,顺宗继位这些大事,他也是在近半年之后才得知确切消息的。
臣温言:六月十四日,入蕃告哀使、左金吾卫将军兼御史中丞田景度至吐蕃别馆。伏承皇帝陛下以正月二十六日明德奉天,纂临宸极,重光升耀,百化惟新,泽被幽遐,庆覃动植……今月七日自别馆迴至河州大夏川,即以十二日进发,星言夕惕,莫敢遑宁。瞻望阙庭,载深感跃,无任喜抃屏营之至。”[4](P40)
此段文字正与《新唐书·吐蕃传》之载记:“顺宗立,以左金吾将军田景度、库部员外郎熊执易持节往使”[5](P6100)。相互发复。值得指出的是:吕温文题中的“顺宗”二字并非当时原题,因李诵的顺宗庙号须死后入太庙时方能得知,贺其登极不可能预知此庙号。
顺宗的“永贞革新”,由于遭到宫内太监、保守大员与藩镇势力相互勾结的疯狂反对而宣告失败。“永贞元年八月庚子,立皇太子为皇帝,自称太上皇。”王伾病死,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贬为边远地方的州司马。两《唐书》均言:“时柳宗元等九人坐叔文贬逐,唯温以奉使免。”“柳宗元等皆坐叔文贬,温独免。”春秋笔法,内含多多。
其实出使过程还是很艰辛的。这从吕温所奏文中可见一斑。
(按:《状》是一种向上陈述事实的文体)
“右,臣前月十四日至清水县西,吐蕃舍人郭至崇来迎,便谓将书、诏等先去。臣以二十一日到薄寒山,西去蕃帅帐幕二十余里停止。至二十三日方见尚乞里徐、拨阐布(按:新唐书·吐蕃传》作“钵阐布”并云:“为虏浮屠,豫国事者也。”)、论乞心热,奉宣进士,兼付赐物。莫不祇奉圣恩,感悦过望。部落欢抃,道路讴歌,加以接待殷勤,供拟丰厚,竭诚归化,形状可知。臣亲睹蕃情,不胜庆跃。(接着笔锋一转)绮里徐等,固欲令臣与薛伾,领蕃使却归奏事,臣当时苦争,请赴衙帐,自辰及午竟不见移。今日再见悉论,尽词往复,势既难拒。恐失事宜,即以今月五日,令臣与张荐分背便发,彷徨中路,忧惧实深,心魂震惊,进退无据。谨勒某官某乙陈奏以闻。”[4](P54)
由于唐廷变故频发,使吐蕃上层对于唐蕃和好关系是否继续稳定地保持下去,心存疑虑,因而,吕温被羁旅未还。至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十月回京。《吕衡州集考证》认为:“郑监使,当作薛监使,即内官薛盈珍也。……又高品、薛盈珍,有上卷《谢章服表》可证。”今按:《谢章服表》作于离京未远的凤翔,可此状作于距吐蕃衙帐仅二十余里之处。“郑当作薛”之推论,有失于武断。
《吕衡州集考证》又引《代张侍郎起居表》所云:“固令盈珍等却迴奏事”与上《状》所引“固欲令臣与薛伾(按:《新唐书》有传[2](P3970))领蕃使却归奏事”相同。然而,考证《蕃中贺顺宗登极表》又云:“《代张侍郎起居表》即是年秋途中作。”今按:如此一来,考证者便将作于三个时空段的文章相混淆了。
对吕温在吐蕃的表现,两《唐书》口径亦相同。《旧唐书》云:“时王叔文用事,故与(吕)温同遊东宫者,皆不次任用。温在蕃中,悲叹久之。”《新唐书》云:“会顺宗立,(张)荐卒于虏,虏以中国有丧,留温不遣。时叔文秉政,与遊者皆贵显,温在绝域不得迁,常自悲。”而刘禹锡在《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序》中称:“上问能使绝域者,君以奇表有专对材膺选。”元稹在《哭吕衡州六首》中亦赞美吕温“请缨期系虏,枕草誓损躯。”
言为心声,综观吕温在吐蕃所作诗,确有悲叹内容。
三五穷荒月,还应照北堂。
迴身向暗卧,不忍见圆光。
诗题,《万首》作《吐蕃馆月夜》[7](P118)。《全唐诗》“别”下注:“一作‘列’。”[6](P922)今按:别馆即客馆。南朝齐梁间文学家庾信出使北朝西魏被羁留作名篇《哀江南赋序》称“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此情正合吕温心境。又“北堂”既指皇家太庙神主之堂,又指秘书省之后堂(虞世南主编的大型类书《北堂书钞》即本此)。在指代母亲的意义上,又同“萱堂”或“高堂”。当十五月圆之夜,月圆人不圆的家国情怀,悲伤固然悲伤,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矣!
愁云重拂地,飞雪乱遥程。
莫虑前山暗,归人眼自明。
诗题,《万首》作《雪中送杨七》[7](P118)。远不如上题点明“吐蕃别馆”及送人“先归”为好。又,“眼自明”,《全唐诗》作“正眼明”。先归之人,归心似箭,自知家人望眼欲穿,故再暗的前山在归人眼中亦有光明在。又,杨录事(正八品上阶)在同一曾祖的兄弟中排行第七,唐人好以此“行第”(民间谓之“大排行”)相称,如李十二白、杜二甫等。题中“先归”二字,是吕温期盼自己能尽早后归的心声,断断不可省去。
星汉纵横车马喧,风摇玉佩烛花繁。
岂知羸臥穷荒外,日满深山犹闭门。
清明令节千官会,绝域穷山一病夫。
遥想满堂欢笑处,几人缘我向西隅?[4](P7)
诗题,《万首》合称《吐蕃别馆卧病寄朝中亲故二首》。“玉佩”作“玉珮”,“深山”作“山头”,“清明”作“清时”,“穷山”作“穷荒”,“缘我”作“似我”。今按:题中“臥”字,在《说文·臥部》:“伏也。从人、臣,取其伏也。”“卧”,今为规范汉字。“珮”,专指饰物;“佩”义项较多,易生歧义。“深山”,难以“满日”,阳光照亮“山头”为是。“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中和节乃人为之节日,是唐德宗采用李泌建议“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遂与上巳、九日为三令节。故知“清时”是,而“清明”非。“穷山”与“穷荒”,似两可。而举凡两可之字词,均应依从早出之书或版本。“缘我”句,意为:能有几人因我的缘故“向隅而泣”?典出刘向《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继承中尚有发展——吐蕃在长安之大西南,故云“向西隅”。“缘我”较“似我”大佳。人在羁旅中卧病,倍思亲友,亦无可厚非也。反映彼此境况巨大反差的还有行次中的两首诗。
时同事弗同,穷节厉阴风。
我役流沙外,君朝紫禁中。
从容非所羡,辛苦竟何功?
但示酬恩路,浮生任转蓬。[4](P7)
诗中的窦三端公,为代宗朝国子博士窦叔向五子中的第三子窦群。窦群曾任德宗朝侍御史,以其位居御史台之首,故俗称端公。两《唐书》均言吕温“与窦群、羊士谔趣尚相狎”,“与窦群、羊士谔相昵”。他与窦大常亦有唱和。吕温逝世,五窦中的窦巩还作悼诗《哭吕衡州八郎中》祭之。
转蓬星霜改,兰陔色养违。
穷泉百死别,绝域再生归。
镜数成丝髮,囊收抆血衣。
酬恩有何力?秖弃一毛微。[4](P7)
诗题中的“拘留”与“先寄”二词,显系认真推敲后所选定最能表现真情实感的文字。《全唐诗》误书“陇右”作“陇石”[5](P921),实属鲁鱼亥豕类的手民之误。
更能表现吕温思想境界的,亦有二首作于使蕃中之诗。
纯精结奇状,皎皎天一涯。
玉嶂拥清气,莲峯开白花。
半巖晦云雪,高顶澄煙霞。
朝昏对宾馆,隐映如仙家。
夙闻蕴孤尚,终欲穷幽遐。
暂因役余暇,偶得志所嘉。
明时无外户,胜境即中华。
況今舅甥国,谁道隔流沙!
诗题中的“白山”,《全唐诗》讹作“白水山”[6](P921)。在吐蕃别馆眺望的“白山”即终年不化的雪山。诗中的前四句均指此,且“莲峯”所开的“白花(《唐才子传笺证》所引作‘白华’,实则‘花’同‘华’)”即雪莲花。考:古代白水山有二:一在今广东增城东,苏轼曾作《游白水山佛迹岩记》;一在今浙江余姚西南,皆因山巅有飞瀑如白练而得名。均与吐蕃无干涉。又周十一郎中,岑仲勉云:“周郎中何司何名,尚待考证。”但为正五品上阶官员可知,张荐侍郎为正四品上阶,一正一副正搭配,故岑氏疑之。惜无确证之史料。
最值得称道的是结末四句:明白无误地说唐蕃是一家!太宗时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开和亲之先河。中宗时又嫁金城公主于吐蕃赞普弃隶蹜赞。松赞干布接唐廷所赐西海郡王封号。弃隶蹜赞上书称吐蕃和唐廷已经“和同为一家”了。诗中“舅甥”、“隔”,《唐才子传笺证》作“甥舅”、“临”[8](P1215)。又,上文所称“流沙”,系泛指我国西北地区的广大沙漠,中西交通中难以通过的路段,诗中言:流沙再也不是唐蕃间的阻隔。“临”字实在太煞风景。
又“朝昏”,《全唐诗》于“昏”下注:“一作‘暮’。”今按:“昏、暮”一义,故两可。又“巖、煙、況”,今为“岩、烟、况”之异体字,一般情况下不再使用。
(退浑种落尽在,而为吐蕃所鞭挞。有译者诉情于余,以此答之。)
退浑兒,退浑兒,
朔风常在气何衰?万羣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歎时。
退浑兒,退浑兒,
冰销青海草如丝。明堂天子朝万国,神马龙驹将与谁?
考:诗题中的“退浑”乃唐代中后期对吐谷浑的称呼。吐谷浑之读音若“土玉魂”,所以《旧唐书·吐谷浑传》云“今俗多谓之退浑,盖语急而言。”即“吐谷”二字急读为“退”。有学者称:“唐代以后,虽然有一些藏文书籍,如公元327年的《西藏史》(即rGYNLRABS)称吐谷浑为Thu-lu-hun。这显然是因袭汉文中史籍对吐谷浑的称呼。”[9](P11)据《晋书》载:“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永嘉之乱,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已西甘松之界,极乎白兰数千里。然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屋,以肉酪为粮。其官置长史、司马、将军,颇识文字。”[10](P2537)其五世孙视连曾嘱其子:“我高祖吐谷浑公常言子孙必有兴者,永为中国之西藩,庆留百世。”[10](P2540)《南齐书》载:“宋初始受爵命,至宋末,河南王吐谷浑拾寅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11](P1026)《周书·吐谷浑传》载:“自吐谷浑至伏连筹一十四世。伏连筹死,子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治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虽有城郭,而不居之,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馀里。官有王公、仆射、尚书及郎中、将军之号。……青海周四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冬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世传‘青海骢’者也。”[12](P912)《新唐书·西域传》载:太宗朝“诏封(吐谷浑)诺曷钵(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勒豆可汗,遣淮阳郡王道明持节册命,赐鼓纛。诺曷钵身入谢,遂请婚,献马牛羊万。比年入朝,乃以宗室女为弘化公主妻之。……吐谷浑自晋永嘉时有,至龙朔三年(公元633年)吐蕃取其地,凡三百五十年,及此封嗣绝矣。[5](P6626)题注中“于余”,《全唐诗》作“于予”。“余、予”二字在古汉语中,均为第一人称代词。
《全唐诗》析此词为二首,题中“词”下有“二首”二字。[6](P924)又,诗中四个“兒”字均读若尼音,这才与中古韵中的“衰、时、丝、谁”同押“支韵”。现代汉语中的“倪、霓、蜺、睨”等字也以兒(音尼)为声符。可见传承关系。
又“神马”,《全唐诗》作“神岛”。见上引《周书》载记:青海湖中的山岛产龙驹“青海骢”。“神马”与“龙驹”同义,似以“神岛”为佳。
吕温身为唐廷使者,在吐蕃倾听退(吐谷)浑人控诉被奴役之苦时,慨然作词,鼓励他们重振祖先雄风。体现了自西汉以来苏武般的丹心名节。设身处地为之考虑,这实在需要胆识和勇气!
元和元年吕温回到唐廷,晋户部员外郎。后与窦群、羊士谔因事被贬,先后外任均州、道州刺史,终官衡州刺史,卒于任上,年仅四十岁。同命相怜的柳宗元、刘禹锡、窦群等纷纷作诔文、祭文、墓志铭、悼亡诗以寄哀思。
[注 释]
①关于张荐和吕温的生平,参考周祖選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的张荐条和吕温条.中华书局.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