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会贺信精神 加快西藏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9-02-19 20:00杨维周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金课双一流一流

杨维周

(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贺信在充分肯定我校办学成绩的基础上,对今后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明确要求学校要“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1]这一期望深刻阐明了新时代西藏教育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同国家发展目标和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治边稳藏事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聚焦国家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

一、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只有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使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在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西藏教育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统领,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筑牢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抓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服务,始终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有崇高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基础

从广阔视野观察,“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高等教育应结合国家对西藏“两屏四地一通道一前沿”的战略定位,聚焦国家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顺应创新驱动的时代潮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建设一流学科为主线,梯次布局一流学科、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路线图,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原科学与技术”两大学科群为基本支撑,构建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力争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传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青藏高原人群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西藏民族大学作为西藏第一所高等学校,在西藏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学校必须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努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支撑,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树立“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新办学理念,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原科学与技术”两大学科群为中心,压缩学科“平原”,多建学科“高峰”,集中建设优、需、特、新等特色优势鲜明的学科专业,克服学科专业设置中的“功利性”理念,消除“多而散”现象,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真正突破。

在学科建设整体战略的指导下,要分层建设“优势、特色、急需、新兴”学科专业。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实施一流学科支持计划,重点开展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有良好学科基础、具备攀升博士学位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医学等学科聚焦建设,对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基础扎实的学科予以重点建设;打造特色学科专业,为高原生物产业、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绿色工业、清洁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数字产业、边贸物流产业等西藏七大重点发展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对需求旺盛、建设情况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教育学、高原医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土木与建筑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予以重点支持;发展急需学科专业。对建设美丽西藏、健康西藏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前景广阔和社会急需的物联网工程、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中药资源与开发、医学影像技术、体育等学科予以扶持;培育新兴学科专业。从长远着想,对于发展覆盖面广,包容性强,应用需求空间巨大,最具发展前景,对于地处高原边陲,人口分散稀少,社会发展滯后,科技教育落后的西藏未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的人工智能学科,应给予特殊关注。

对西藏民族大学而言,当前学科建设急需要做的工作是聚焦国家、西藏发展战略重大需要,顺应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直面西藏高等教育布局的重大调整,进行学校学科和人才建设情况普查,摸清底细,梳理学校各学科在全国和西藏的坐标:明确学科发展中需要巩固、强化的学科优势,需要补齐的短板,需要谋划的学科前沿,力戒学科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全面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学校学科布局的调整优化,运用创新思维,以远大的战略眼光,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规划,实质性改善学科结构。要适应新时代我国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加快急需的理、工、医等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三、实现师资队伍优质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关键

大家都意识到,缺少一流的人才,“双一流”建设只能是一种想象。做到厚遇人才,方能实现群贤毕至。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不能仅仅是一种口号。以人才为本,多解人才之难,多办人才之需,才能让人才安心于教学,潜心于科研。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以立德树人为本。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选聘教师考核晋升中的思想政治素质关,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打造拥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要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加快青年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精准引进活跃于国内学术领域,可引领一流学科专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要改革学校编制及岗位管理等人事制度,重视教学科研一线的需求,加大教学岗位激励力度;建强教师发展中心,大幅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推进教师职业发展。进一步完善访问学者制度。尽快实施专任教师学术休假制度。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化培训项目、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要实质性推进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健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在教师业绩评价中,做到不唯头衔、资历、论文,突出教师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重点做好学校现有人才的培育工作。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在有计划引进相应人才、延揽人才的同时,特别要对学校现在有优势有基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意识地压担子,在生活上多关心,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地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否则就会出现“引来女婿、气走儿子”的奇特现象。

四、实现一流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基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一流本科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权衡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标尺。考察国内外一流大学,就会发现,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一直被置于学校发展的主体地位。高等学校要全面引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有效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的改革,强化本科教学质量体系建设,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就是课程。“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建设“金课”,没有旁观者,都是建设者。一是要继续做好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治、卓越新闻、卓越农林、卓越教师和基础学科拔尖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二是要发挥学校教学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使之成为学校一流本科建设的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规划实施淘汰“水课”、建设“金课”工作;三是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要率先在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中打造“金课”,把“金课”建设作为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四是要把“金课”建设作为一个核心要素,把“金课”建设要求落实到具体观测点上,形成可量化、可检测、可评价的“硬杠杠”和“硬指标”,把“金课”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没有“金课”、好课,就不能成为国家的一流专业;五是要有实招硬招,舍得投入。一流的课要有一流的投入,包括一流的时间、一流的精力、一流的情感,否则就建不成“金课”。这就需要老师有情怀、有格局、有担当。要让政策机制跟上去,形成配套。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把资金向建设“金课”方面倾斜,加大对“金课”的支持力度,使改革真正惠及学生,真正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得到体现。[4]

五、实现科学治理,是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基本保障

以一流学科为引领,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创新,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保障。

高校是“双一流”建设的主体。建议成立一把手牵头的“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学科优势与特色以及发展潜力,确定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特别是对口支援高校优势,做好学科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做到学科建设目标、任务、进度和措施四落实,可量化、可考核。

在高等教育重大调整的重要转型时期,实现一学科一院、一学科一系和一二级学科一教研室的格局,完成学院、系和教研室教学科研单位体系化设置,已经势在必行。近年来,学校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展,通过建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原科学与技术”等两个学科群,形成了以“两心、三地、五所、三个实验室”1为基本构架的科研平台体系。近年来,学校按照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一带一路”学术高端论坛,出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系列丛书,依托重大项目,聚焦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前沿,有效推进现代医学、高原医学和藏医药学的交叉融合;以“十三对关系”的研究为方向引导,深入阐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新思路,推进了西藏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产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其中,有8项重大成果获得中央领导、西藏自治区主要负责人的重要批示,有二十多项重要成果被国家部委和西藏有关部门采纳,为国家实施治边稳藏战略提供了思想产品。但从长远发展观察,目前科研平台还存在支撑学科不明、研究方向不清、与管理学科单位脱节等现实问题,不能更有效支撑一流学科建设。

西藏民族大学在西藏社会发展中应该扮演高端智库的醒目角色。西藏战略地位重要,在发展和稳定生态中,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决策层期待听到高校专家学者建言献策,看到高校专家学者提供的措施方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不能缺席西藏未来重大问题的研究,出现研究遗漏。要积极参与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重要领域的研究,拿出不愧于新时代的成果。

要强化顶层设计,全面对标“双一流”建设重大工程。要聚焦新时期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落实“调整结构、转型创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学校制定的“民大2020”计划,力求将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与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结合起来,以生为本,明确“强二推二”的工作思路,围绕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原科学技术两大学科群,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工作;要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大西藏经济发展急需的理、工、医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加强艺术、体育、实验等空缺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积极参与青藏高原科考等重大学科专业建设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政策,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强化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建设,提升教师师德师风水准,并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形成长效机制,建设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湛,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优秀教师队伍;要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扶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想创业、能创业、会创业。

[注 释]

①“两心三地五所三个实验室”是指西藏2011协同创新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旅游研究所,南亚研究所,藏学研究所,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西藏高高原经济研究所;西藏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西藏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重点实验室,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实验室。

猜你喜欢
金课双一流一流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关注一流学科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