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瑞宸
(中共开封市委党校,河南 开封 475000)
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需要很大的补充,农民的精神需求依然有很大的空白。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逐渐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我国的脱贫扶贫工作处于攻坚阶段,农村实现脱贫不仅包括物质上脱离贫困,也包括精神上的脱贫,即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农村的文化扶贫活动,包括扶贫宣讲,脱贫文艺活动可以从思想上逐渐转变农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被动“输血”的局面[1]。通过乡村的脱贫文化活动能够培养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从思想上逐渐脱离“穷根”,早日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乡村文化是通过乡村的日常生活所形成的集体人格,是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精神统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乡村的文化建设可以指导农民的生产实践活动,培育农民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面貌,为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助力新时代农村建设。二是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基于当前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基于农业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短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因此,乡村文化建设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也是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必须久久为功的战略难题[2]。”三是乡村的发展根本是文化的发展,乡村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乡村的文化建设有助于让人们重新认识乡村文化底蕴,重塑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提高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我们对美丽乡村的重要定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出现空心化,越来越多的田野文化在不知不觉间遗失,乡村所承载的乡规民约、传统习俗、民间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村落消失的同时附着着消散。同时农村青壮年人口的流失,造成乡村文化延续青黄不接,导致优秀乡村文化正面临内源性继承的危险[3]。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果放任乡村文化的流失,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版图将逐渐缺失,而后人对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了解的会越来越少。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比如村里小径的建设,饮用水站的完善,垃圾箱的投放和垃圾站的建立。但是与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基础设施相比,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有很大的短板,农村的文化设施寥寥可数,各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发挥作用有限。如农村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流于形式,无人引导和看管,文化广场上垃圾袋乱飘,广场的凳子被损坏,农家书屋大门紧缩等。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在现有乡村文化基础上难以支持规模较大、专业性较强的文化活动,农业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政府相继组织开展了送文化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乡村文化活动内容。但是政府的被动“输血”功能,很少和地域特色进行创新结合,单一的乡村文化内容、形式导致村民文化选择的单一,并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导致乡村文化对于村民的吸引力不断降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因此,我们要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统筹作用,立足时代要求,通过文艺活动,百姓发言会,文明家庭评比,文明村镇评比等形式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同时以乡村的传统优秀文化为载体,结合地域特色培养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乡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打破乡村建设中出现的困境、也可以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建设美丽乡村。因此,应积极倡导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精神,保护和尊重农民的发言权和决定权,让农民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真正的参与到文化建设之中,增加对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承的热情。
乡风乡规是维护乡村秩序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涵盖的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重视乡村文化的制约和规范作用,结合时代要求,对乡村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充分挖掘优秀乡村文化遗产,加强对现有古镇、文物古迹、古村落等优秀乡村文化的保护,重视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