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几点思考

2019-02-19 18:43
社科纵横 2019年5期
关键词:思政融合信息技术

陈 希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些新论断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新时代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新变化与新趋势,高校思政工作想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增强其实效性,就必须深刻理解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内涵、难点与支点;通过准确了解和把握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原则和条件,从而厘清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研究框架。

一、把握内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生命之魂

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内涵反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其生命之魂。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从不变(继承性)的角度看,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是历史的继续,其基本内涵是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方式的继承,在党的历史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乃至融合过多种方式和工具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观”、“听”、“访”、“演”、“帮”、“思”等技术的或者非技术的手段和方法,由此也形成了自身的丰富内涵。继承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把证明过的科学的方式方法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现状中来。从变(创新性)的角度看,传统固然重要,但是它不能包含和代替全部现实。因为事物在发展,现实也在变化,一味地遵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方式方法无异于刻舟求剑,根本无法适应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深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合理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创新之举实属必然。

第二,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意识形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阶级属性,如果没有表示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内容,就不能从思想上维护统治阶级的有效统治,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发展,进一步也就没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提法。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反映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其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不反映出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一个侧面;不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就不能得到发展,进而不能长久的存在。因此,科学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本身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二、探寻基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共生价值

基点是构筑一个事物的中心与支点,是一个事物得以发展的根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基点就是其双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共生价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既能够充分发挥出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进一步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也能够充分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导向性作用,保证信息技术的合理健康发展。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比,传统媒介(多媒体、手机、QQ 等)的由一点到多点的单向式传播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只有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优势,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尽量转变为启发式、参与互动式、对话式等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但也并不能因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所产生的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就放弃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直接面对面的与学生交流,与学生直接接触,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等,并且对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思想引领作用。

发展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会带来社会伦理的风险。迎接信息技术对高校信息伦理以及思想政治带来的挑战与威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基点就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推动和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合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正确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中,既要防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现代信息技术“异化”,也要避免信息技术过度“政治化”[2]。

三、弄清难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时空阻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新的时代和新的空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发展的时空,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所面临的教育对像。但是,由于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难点:

第一,优势思政资源统未能有效聚合,尚难形成共建共享的统筹协调机制。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主要是针对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相关问题开展的,仍是物理空间意义上思想政治知识和意识的传授与宣传。一方面,在高校内部缺乏一个整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在高校与高校之间缺乏优势思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不同类型高校的合理技术方式与有效经验等不能有效的流动。以致造成各类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内容质量和建设技术水平良不齐。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难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真正融合。当前的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很大程度上只是将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如微博、微信、贴吧、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软件等搬上了虚拟平台推送给学生,没有做到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的真正融合,更多的只是在追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颜值”,强制性地增添时代的进步感。例如,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有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把一些思想内涵和理论知识融入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案列和课件中,结合形势教育,通过教学软件、手机APP 等引导学生讨论。未能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有效包装教育中思想性、理论性的内容。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难以明晰主体与载体的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传统工作角色和定位和传统灌输说教方式的惯性思维束缚,有时很难明晰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信息技术的载体作用,也难以明晰二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导致时常厚此薄彼。在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泛娱乐化来配合人们的无聊消遣,用过分花哨、新奇的形式只“吸睛”而无内涵,以只追求点击量而无教育性来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四、瞄准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前行方向

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体现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本质,规定了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基本原则和任务。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3](P247)因此,明确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是推进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依据和动力。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4](P7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是从属于高校思政工作的自身目标,是指导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旗帜,其核心要义是在新形势下加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各个目标要素之间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具体而言,第一,主导性和引领性是根本性目标,“深度融合”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大学生思想的教育,这是关系着主旋律、正能量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向错误社会思潮、不良价值观“亮剑”的问题。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必须是与高校办学方向的融合,紧紧围绕着增强师生政治、理论和情感的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第二,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基础性目标。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在成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础上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因此,以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目标,才能指导“深度融合”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办法,探索教育空间,融入教育艺术,增强亲和力和时代感。第三,思想性是必要性目标。新媒体新技术的与高校思政政治工作的融合,重点在于提供有力度有深度的思想性内容,以具有时代感的形式表达和思维逻辑把深刻的“立德树人”内容讲清楚、讲透彻,所以融合重点不在于新媒体新技术的一味运用,而是在挖掘各个信息技术的具体特点、功能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之间的契合性基础上,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思想性。

五、遵循原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有效保障

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原则是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只有遵照一定的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准则,才能助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真正有效的融合,从而确保高校思政工作的科学开展和合理实施,进一步助推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

第一,避免“两化”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思政工作被信息技术“异化”,只注重高校思政的形式时代感和多样性,弱化高校思政工作内容的思想性和根本性;也要避免信息技术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化”,迟滞信息技术的合理发展。在高校思政工作信息技术化的过程中,需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合理地科学地向青年学子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5](P112)。

第二,遵循“步步推进”的层次性原则。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是一种过程化的动态进程,其内容和形式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丰富多样。因此,应当根据现有的社会发展现状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以及高校思政工作的实际状况分层次地有序推进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进程。当前,其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一是已经普及的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政教学方面的应用;二是充分发掘互联网资源,实现全国各地区高校间思政工作经验和成果的实时分享,利用“互联网+”积极构筑全国性的高校思政工作在线交流平台与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空间;三是以“电子信息+”为技术概念基础,推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理论的成果转化,真正有效地推动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广泛的应用。

第三,遵循“表里如一”的实效性原则。为了避免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缺失现实指向性,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遵循实效性原则。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作为一种实践——认识活动,其所呈现出来的实际效果需要通过一定的量化指标进行核验,从而确定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后的思政育人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以及实现程度的大小、投入和产出的比率[6](P112)。这就要求要对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法、途径、手段、工具等所发挥的实际功效进行测量和考评,才能真正把握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后所呈现出来的育人效果的好坏。必须坚决杜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形式上的“结合”而非真正的“融合”,坚决防止利用信息技术化方法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技术颜值”为目的的“作秀”心态。

六、聚合条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助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为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更需借助这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革命”的时代助力,进一步创造性的利用和完备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条件。这对于充分发挥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后切实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主动培育高校思政工作者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与媒介素质。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与媒介素质指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和新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知识和技术,以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二是可持续更新的新媒体技术;三是全面的新媒体信息利用能力。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与基本的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导致本身拥有十分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高校本身所积累的得天独厚的思想政治教资源,如文化资源、设备资源、制度资源等不能十分有效的与信息技术资源相整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不如预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是在努力的借助趋势和潮流进行单方的研究,使得各种借助信息技术所开展的思政工作的有形式,无内容,显得工艺粗燥,如不懂大数据的分析模式与构建模式,不懂新媒体的后台运用,不懂网络思政的基本原理等。

第二,积极获取国家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国家力量对新生事物发展的助推作用非常强大。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合理有效科学的推进同样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在时间上虽有些许相关的零星研究,但是由于这一概念属于新生概念,高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也处于萌芽阶段。由于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巨大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家政策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对其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引导与支持。国家政策对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引导与支持可从整体性规划和财政支持着手。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推进,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究竟应该怎样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如何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等作出整体规划。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出之前,我们的各个高校实际上已经对其作出过基本的探索,本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才资源,但要有效的整合这些资源优势的跨校际、跨区域流动,促进其合理配置和共有共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技术、方法等全国性共享平台方面若没有专门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就很难在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第三,认真厘清信息技术对被教育者成长规律的影响。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既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也有助于提升高校日常思政工作的成效性和便捷性。但是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过程并不是思政工作者以其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工作手段等与信息技术的简单结合,也不是思政工作者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受教育者的单边内容输送关系,而是思政工作者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方式、途径、工具等与受教育者的双边互动关系。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在遵循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潜心静气地总结工作经验,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和不断变化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追求、精神观念、身心需求、思维方式、话语习惯、行为特点等深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被教育者的日常学习状态、生活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动态来把握和总结这一群体的成长规律。以此为基础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充分调动被教育者的积极性,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中留出受教育者的话语表达空间。

猜你喜欢
思政融合信息技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