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本旗
2018年夏天,雷雨不断。震惊投资者、监管者和媒体朋友的,还有不断“爆雷”的P2P网络中介平台,从杭州到上海,从深圳到北京,随着水位上涨的,还有不断涌现的投资者人潮。说好的金融创新呢,说好的普惠金融呢,说好的去中介化呢,说好的颠覆银行呢?为什么普惠金融创新带给投资者的是本金损失?为什么3年前开始的专项整治没能阻止行业大面积塌陷?为什么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搭建互联网中介平台,使借款者和投资者直接对接,由于不需要经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在提高投融资效率的同时降低中介费用。这是P2P平台创业者的故事,也是金融监管者的期望,低成本互联网平台可以靠信息中介费和海量交易额维持运营并获利。从2012年开始,P2P平台数量和交易额呈爆发性增长,2012年P2P平台近400家,交易额近200亿元,2016年平台数超过4 000家,交易额近2万亿,4年增长了10倍。
这些P2P平台中,一开始就做自融发虚标先骗贷后跑路的是少数,多数平台创业者,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创业者,他们的失败原因,不是道德层面的无耻,而是业务层面的无知。从业务模式看,P2P平台实际上干了银行的活,前端一定保证兑付,后端无法避免违约。不论是标榜为信息中介还是信用中介,其前端面临的都是刚兑,投资者关注的是平台信用而不是借款者信用。互联网平台用户粘性极差,如果有逾期、损失、监管政策等方面的不利信息出现,受惊的投资者会争相提款挤兑。2017年7月20日,一则陆金所被监管关注的消息引发大量账户提款和上万笔未到期资产转让,陆金所当晚发布澄清公告并保证账户提款正常后,投资者才平静下来,但部分受惊的投资者随后清空了在各P2P平台的投资,也因此避免了一年后的损失和恐慌。
前端对投资人刚兑是P2P平台维持运营的前提,后端借款者违约是P2P平台无法回避的问题,高息借钱者多数是难以从银行贷款的次级客户,高违约率在所难免。在前端刚兑和后端违约的前提下,P2P平台为了留住和扩大投资者,只能选择垫款,首先用平台收取的手续费垫付,不够就用资本金垫付,再不够就走上发虚标拆西墙补东墙之路,难以为继时只好一跑了之。期间一些平台尝试做风控降低违约率,运作后才发现获取信息之难风控成本之高,才萌生出对金融的敬畏。只有探索出可靠的信用风险防控机制和灵活的流动性安排,P2P平台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其威力比原子弹更大,据说这是爱因斯坦看到复利曲线后发出的感慨。在投资渠道受限,股市投资持续被割韭菜的情况下,方便快捷高收益的P2P平台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连续几年的高收益投资也强化了一些投资者不会踩雷的自信和投机心理。1万元资金变为2万元需要的时间,收益率为1.5%的一年期银行存款是48年,收益率为4%的余额宝是18年,收益率为6%的私人银行产品是12年,收益率为12%的P2P产品是六年。1万元余额宝投资变成2万元的时候,1万元12%的P2P投资已经变成7万元。这就是金融学教科书中的“72法则”。
虽然2016年e租宝平台爆雷后,监管者在清理整顿P2P平台的同时,多次发布P2P投资风险提示,媒体上也几乎每个月都有P2P平台停业或倒闭的新闻出现,但新的平台仍然不断出现,新的投资者仍然进入尝试,最近一年来P2P平台单月成交额均超过千亿元。据网贷天眼不完全统计,2018年7月31日全国P2P平台6 659家,较2017年同期增加1 620家,当月成交额1 522亿元。人的贪婪本性和投机心理推动着P2P交易在监管者眼皮底下持续繁荣,每个投资者都不认为自己是最终的买单人。
“大颠覆!2017年,银行80%的业务将逐步被P2P取代!”这个文章标题代表了2016年前后P2P行业的热潮和期盼。事实上,社会各方对P2P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2013开始的三年间,P2P网络贷款被视为金融创新和普惠金融实践,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监管当局的默许鼓励,无牌照无监管非法融资嫌疑等声音被淹没在连创新高的欢呼声中。针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中国银监会2016年1号令发布了银监会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制定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原则实施行业规范和协同监管,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负责监管制度并实施行为监管,地方金融办(局)等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辖区内P2P网贷机构的机构监管。
从事后诸葛的角度看,这种制度安排并非最优选择,地方金融办(局)在金融创新风险和金融风险外部性方面的理解和经验明显不足,作为行政机构不仅缺乏专业积累而且不具有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利益和立场,直接负责金融稳定而且在每个县域都有分支机构的中国人民银行却没有承担任何监管职责。这种基于中央和地方、部门与部门利益平衡的制度安排是P2P监管雷声大雨点小的重要原因,虽然相关办法通知细则措施一个接着一个发布,P2P平台验收备案的最后期限却一延再延,目前仅有两家小平台自称完成备案。老平台整改验收艰难推进的同时,一年来各地又冒出1 000多家新平台,协同监管几乎流于形式。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7月18日,当月共有183家平台出问题。其中73家提现困难,79家平台失联, 9家警方介入,数百万投资者陷入恐慌和无助。笔者2015年就在公开演讲中指出,P2P平台在随后几年会有洗牌过程,但没有想到会以这么大的规模集中出现。7月23日,英国《金融时报》以“中国P2P平台违约潮引发投资者恐慌”为标题,发表报道称“一波违约潮正在席卷中国13万亿人民币(合1 900亿美元)的个人对个人(P2P)贷款行业,导致投资者撤回资金和平台崩盘”,“这反映了监管失败、欺诈以及削减债务行动的共同影响”。监管者种下金融创新的龙种,却收获了欺诈损失的跳蚤。
雷雨过后是晴空万里,但愿被P2P俘获的创业者、投资者、监管者,能够在雷雨中冲涮掉羁绊,真正引领行业走上金融创新普惠之路。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